家的印象

临傍晚的阳光是真好,斜斜的洒落到身上,地上,一大片一大片的光影,却不会灼人。我骑着车,想到了赵衰和赵盾,一个是冬日之日,一个是夏日之日。这冬日之日,大约就是初夏夕照的感觉了吧,温温暖暖的。
我迎着夕照,是去买卷面皮。中午在一个路口见到过。在那之前,我在大道上骑车,有点热时,看到了一条河,河水不宽,两边荫荫的栽了不少垂柳,垂柳下的红长椅因无人惠顾而略显寂寞。这是沱河或是浍水河吧,我一边猜着一边用目光寻着下去的车道。河边近处,一个男子同一个小孩在弄钓竿,似乎是要钓鱼,这必定是业余中的业余了,因为那钓竿实在像是根竹竿。我牵着自行车走远了些,坐在长凳上,河水碧碧的,波纹很小,柳枝轻轻的摆动,一点风吹来,便带来一些凉意,跟几分钟前俨然是两幅光景了。我把车子停在旁边,把书拿出来,搭在车尾上。我后来想了下,这像不像是把个驴儿拴在了木桩子上,抵在驴背上看书呢。看的是沈从文的《翠翠》。这河,这柳,这树荫,这干净漂亮的文字,简直让人忘却了刚才看病人时的不适。翠翠,翠翠,我想我有一天要去沅湘边上去寻寻这个“翠翠”。
回来的时候,我看到了那家卷面皮店,于是傍晚时,它进入意识中。我踩着夕阳出去,回来时,选了另一条路。这条路以前是菜市街,沿街的门面照例是油粮,卖布的,五金,家什,小孩子玩具,成衣,小精品店,照相馆,各式卤菜店,卖菜的呢,大都摆在地上或小车上,也有在案子上的,大抵就跟每一个城市的每个老小区的生活街区一样。后来,城区规划,肉菜粮油全进了新盖的有顶棚的菜市,这条街便不大来了。初夏的傍晚,烧烤等小吃摊已经摆了出来,水果店,蛋糕店,熟菜店,米面店还在开着,有新有旧,偶有人推着车子叫卖豌豆,这是豌豆的季节,满车青翠翠的,价钱很可爱。还有个卖草莓的,电动四轮车上堆满了红彤彤的草莓,分装在一个个小红篮里,码的整整齐齐。我带了一篮,到了街头拐角处,以往常买的那家卤菜店居然还在,还是那个外地口音的瘦高个,永远排了两三个人,便又带了三个小卤。蹬车下行,耳边有叫卖声,有店面门前三三两两的谈话声,有其他各种声音,却奇异的觉得静谧。回到家,母亲已经拌好了田七。田七是种在花盆里的,吃的时候掐下来,焯个水,放点生抽,口感清新微苦。母亲说,带篮的草莓不能买的,通常不好吃。我虚虚的应了,小篮子小草莓可爱的招人,好不好吃,倒也不那么打紧。
日头不烈的时候,我便坐在屋顶看书。看着看着,往后一倒,便躺仰在青瓦片上,看天,看云,看小虫子飞过,看翠尾如剪的燕子,有一次,竟看到一只蜻蜓,莫不是眼花?这屋顶,原是母亲的花园。最开始种了柿树,不成,改种了石榴。边上按季节(心情)点过辣椒,荠菜,小葱。花园外有大大小小的花盆,也曾热闹过。现在少有人至,靠天吃饭(下雨),野草野花长的旺,倒是一派天然和乐,成了我的好去处。直到被喊了去吃饭或是逛街。
吃饭是去舅妈家,舅妈巧手,常常随随便便就弄出新鲜玩意,比如小茴香,南瓜花。小茴香通常作汤的点缀,取其芳香。故而当一盘茴香炒蛋放在桌面上时,我完全没想的出,只觉口感奇异芬芳,有点熟悉。吃了几筷子,才恍然,唔,是小茴香,小茴香也能炒吃?真是大胆新奇的做法。南瓜花相对常见些,也易做。洗净,沾了面粉,入油锅炸了。再配葱、姜、手擀面,煮开,撒点薄荷,一碗味道深厚的花面便上了桌。
吃着南瓜花,便不能不想到无缘一尝的黄瓜花。这是在一家店子见到的。当时,我不爱听人尬聊,便从包间遛了出来,在店里四下闲逛,见到了这东西。细细小小的瓜身,顶端缀了半开的花,问了,才知道,是黄瓜,凉调的。“真是浪费”,一个阿姨从旁接口。--真是浪费,我也在心里应和。但想必,细嫩爽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