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这东西啊,是食物与街巷串联起的人情味道
我深信美食的力量足以填补人生缺陷与苦痛,所以我才用自己的脚去行走,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去撷取。
——平松洋子
对于吃这件事情,每个人保持的态度都不相同。
不过美食家们对于“吃”,总是有着不同常人的认识。日本饮食生活作家平松洋子,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以饮食文化与生活为写作主题,活跃于《每日新闻》《ALL读物》《周刊文春》等日本各大报纸杂志,她的文风轻妙又感性,用她的好奇心和胃,为读者奉上了一篇又一篇精彩的美食散文。

平松洋子所爱的是“有滋有味”的美食,因为这世界上有太多美食光有美味而没有滋味。在洋子看来,为食物添加滋味的是寻找它的过程,是拿着餐具开动时的气氛,以及料理人背后的料理精神。她爱去各种公司的员工食堂蹭饭;为了吃到正宗的中国菜特地去池袋;为了寻找无上美味的三明治而去银座;她也会专程跑到北海道带广吃猪排饭;为尝到三陆铁路的海胆便当的美味而哭泣;在东京郊区吃下510克的特大牛排……

作为一枚标准的“吃货”,平松洋子把“吃”这件事视为一种使命,她曾在自己的文中自豪地写到:
“无论是蛋包饭、三明治、大阪的河豚火锅还是滋贺深山里的熊肉火锅,这些让我心仪的美食都包含着一种能打动我们味觉的精神。我愿勇敢地去体会它们,通过自己的品尝去留住它们。”
平松洋子常从朋友那里获悉好吃的饭店,一个人的时候也会无目的地外出寻觅。吃得好,再带朋友来,她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了许多隐匿的美味餐厅,再将这些美味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
但如果她的文字中只有对美食的描述,那就太无趣了,洋子的日本寻味之旅,带给读者更多的是平凡生活中的美食,而这些美食正是人们努力生活的证明,她曾讲述过一个关于三陆铁路海胆便当的故事:
久慈车站供应的特产“海胆便当”一直被人们称为“具有魔幻色彩的车站便当”,在铁路便当文化深入人心的日本,这种特产便当每天却只能供应10份,因为所有的便当都是由一对老夫妇亲手制作的。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夫妇两人从25年前每天能供应100来份,到如今只能制作10份,味道和工序却绝无变化和偷减。
3·11大地震后,铁路被毁,做海胆便当所需的原料工厂也被海啸卷走,老夫妇一度绝望到想放弃,然而老顾客们不断致电恳求他们不要放弃,甚至从四面八方寄来慰问金,或是来信表示能提供帮助,希望他们能保留住这个记忆中的味道。于是地震过后仅仅一个月,他们就又恢复了便当的供应。
海胆便当陪伴着这条铁路线上的旅客们走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它的“魔幻”,是因为里面装满的是令人无法忘怀的三陆地区的人情味。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食,每一家食肆都有滋味百千的故事,每一位料理人都有自己的料理精神,平松样子用文字记录下了彼时彼刻有关“吃”这件事的一切,和许许多多令人耳热心跳的话语——

“对了,你知道伊比利亚猪吗?”
“啥?伊不利加鼓?”(《阿梅家的猪肉饭》)

“材料的优劣占八成,技术占两成。漂亮的人就会更漂亮,跟那个道理是一样的。(笑)”(《黑猪之爱》)

“嗯,我很喜欢这里的料理,全部都是从前的味道,太幸福了。”
“如果自己不开心, 就无法叫客人尝出酒里的愉快来。”(《津轻之夜的墨鱼肉饼》)

“固执的店家只接受同类型的客人。而我们的客流量每天在千人左右,满足他们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一种待客之道。我们愿意听取客人的要求,也能按照客人的要求去做。这就是我们比别人强的地方。”(《初尝王将饺子》)

“都说,根室的雾重,其实根室的人情更重。”(《泪洒根室秋刀鱼》)
这些话,每句都饱含了生活的况味,是经过了生活的锤炼后脱口而出的语言,平松洋子把她的寻找到的这些街巷美食,把这些平凡美食背后的料理人之语,留在了《银座三明治》与《下乡吃牛排》两本书中。

《银座三明治》于2013年7月由日本文艺春秋出版,两年以后文艺春秋又出版了《下乡吃牛排》。与平松洋子的其他美食文集用摄影照片作为配图不同,出版社这次邀请了画风写实的漫画家谷口治郎先生,为《银座三明治》与《下乡吃牛排》配上了高质量的漫画插图。以《孤独的美食家》作画担当而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谷口治郎先生于2017年病逝,这次梦幻般的首度合作也成为了平松洋子与谷口治郎的最后一次合作。

谷口治郎笔下的平松洋子
《银座三明治》与《下乡吃牛排》中文简体版由上海九久读书人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出版,中文简体版还特别贴心地附上了书中所提到的食肆地址等信息,方便吃货们按图索骥寻找美食!

《下乡吃牛排》《银座三明治》
[日] 平松样子 著,谷口治郎 插画
徐奕 译
九久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 End -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9-24 16: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