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6752元,成都人活得没自己想得那么光鲜
即使你躺倒让别人踩在你身上走,
别人还是会抱怨你踩着不够舒服。
所以,
不用试着让所有人都开心,
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说好的坚持,很容易被其他借口打破。这几天忙着做攻略,外加身体不适,停更也变得理所当然。昨天看试物所的推文,又跟着里面的链接七拐八绕看了篇《一看你的朋友圈,我就知道咱俩不合适》,看完就特别想把上面这段话送给纠结于发什么样的朋友圈才显得得体的朋友。

最近好像有点负能量爆棚,其实也不赖我,都赖那些推送,让我们在GDP、新一线的狂欢中,懂得去直面惨淡的现实。
最近几年,隔三差五就会看到统计部门、招聘平台弄的成都平均工资,说实话,数字很漂亮,大学毕业生都是7000+。往往下面一堆人吐槽:我这是被马云平均了。
我从来不相信这些华而不实的数字,我喜欢看诸如知乎、豆瓣这类社区里普通人(大V的不能看,都是年薪百万,今天飞日本明天飞纽约的主)的抱怨。
比如今天早上豆瓣推送的一条吐槽编辑男的文,工作996,工资不过4000,空有一身文采,却屁都不是。身为同圈中人,我感觉这很写实。至于下面的跟帖,成都某公办小学老师扣除社保只有1788元,倒是让我有些惊讶,看来这社会穷人还不止编辑。
前段时间还在知乎上看过成都某单位从事检测工作的朋友的生活实录:30多岁,在单位混到了中层,没见工资比普通员工多多少,却整天受着夹板气。一个月工资扣除各种税费,到手3000多。不敢有任何娱乐,唯一的消遣就是下班回家打网游,最后发现打游戏是最便宜的娱乐。每天骑着电动车上下班,唯一值得欣慰的是14年听父母劝在三环边上买了房,也因此每个月背负了2000多的房贷。但跟他的几个同学比,他是除了那个家里拆迁的之外,唯一拥有房产的,是大家羡慕的对象。


今天微博上有一条国家统计局给出的2019年一季度居民消费榜信息,排在第一位的是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4元,人均消费支出11677元;四川排到了十七八位,人均可支配收入6752元,人均消费支出4657元。
这两天在做成都某街道办事处年鉴的最后校对工作,该街道办事处调研员的一份调研报告提到了在成都大量存在的白领劳工,他们的显著特征就是每天衣着光鲜地穿梭于各CBD大楼,却可能中午连楼下的一碗小面都吃不起。这有点像我们的新一线,面子是极好的,至于里子,只有自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