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东昌湖,还有台儿庄 ——“鲁西南之行”之四
聊城是历史名城,时间紧,我们就去了一个东昌湖。
“南有西子湖,北有东昌湖”,它是和西湖、玄武湖并称的国内三大“市内湖”。导游当然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游兴,殊不知,这一说反倒激起了不少游客的“逆反心理”。这怎么能跟西湖相提并论呢?除了面积以外,那么空旷寥落、那么游人稀稀、那种不蓝不灰的水面……和西湖完全不在一个量级里呀!要知道,西湖可是多少朝代、多少文人墨客的智慧堆砌成的,每段堤、每口井都积淀着厚厚的历史与文化,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些,东昌湖有吗?一议论,就有点替我们的西湖叫屈了。我默默听着那些议论,心里想:如果没有那句话,东昌湖其实也是很不错的。印象里北方总是跟缺水联系在一块儿,北方的城市里有那么辽阔的一个湖泊,该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呀!聊城人以此为乐、为荣、为豪,也是完全应该的。有湖心岛、有月牙桥、有垂柳依依,他们把这儿当成了滋润日子的最佳场所,这是他们的母亲湖哟。其实“游人稀稀”才是最大的优点,西湖的标签越来越多,也让慕名和朝拜的游客井喷,节日里更是挤到了“间不容发”的程度。西湖呻吟了,还美得起来吗?除了标语,可能再也不会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样的诗句了。望着烟波浩渺的东昌湖,我倒是想有机会在这里跟三两亲友走走停停,呼吸这湿润到清凉的空气,说不定还能胡诌出几句“诗”呢!
聊城人以东昌湖自豪,这是应该的,但他们不会陶醉在“南有西子湖,北有东昌湖”里沾沾自喜,他们也会去看看西子湖,看到差距,也看到自己的长处。旅游的好处不就在这里吗?开阔了眼界,避免了井底之蛙的浅见;不卑也不亢,世上没有完美,不管哪里,都有它引以为傲的地方,也都有自己难念的经;而旅游后的我们却会更加踏实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因为“南有西子湖,北有东昌湖”,是“湖”就好呀。
旅游的最后一站是台儿庄,原来以为这是一个县级市,其实它只是枣庄市的一个区,位于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知道枣庄是因为小说《铁道游击队》,知道台儿庄则是因为那场著名的战役。当然去参观了这次战役的纪念馆。有那么多的国军将士以“民族英雄”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充分评价正面战场在抗日战场里的作用,这是历史巨大的进步,但走出纪念馆,还是有点不爽。虽然叫“大捷”,意义一大堆,但事实是歼灭日军2000多,而我们的伤亡却是10倍多;如果这也叫“捷”,可见我们当时的国力有多羸弱!还有看到一些跟毛豆差不多大的孩子穿着特制的灰军装在广场上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我就想到了在泰山顶上看到的穿“国服”的小学生,形式主义的蔓延就不说了,增加家长负担也不是小问题。这种攀比着“形式”的风气真不是好事……
台儿庄让我惊艳:不是“战役”,是古城。我孤陋寡闻,原来这里是肇始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繁荣于明清的“天下第一古城”,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古城,有“中国最美水乡”之誉,5A景区。它还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另一座是波兰华沙)。但让我“惊艳”不是因为它的“古”,而是因为它的“新”。此话怎讲?古城去过许多,可留下印象的有几处?仿造的衙门,仿造的钱庄,穿着店小二服饰的服务员……不觉得“古”,只觉得滑稽。其实很简单,哪怕是以旧修旧,甚至于用秦瓦汉砖来建,那“古”也是无法重现的,因为那种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是随着年月一去不复返的,可以花大本钱“形似”,但“神似”却是神话。我家附近重建了不少石库门,可“老上海”的韵味哪里还有呢,真的不如去读张爱玲或王安忆。从前我总是挑剔景点太假;其实压根儿没有“真”。不管古不古真不真,就看它好不好,好看不好看,耐看不耐看。台儿庄古城这一点做得挺好,虽然也复了一点“古”,但更花大力气弄“新”。于是我看到了“百乐门”和南京路搬到了运河边,金粉世家与欧式建筑同样灯火灿烂;于是我听到了舢板声里夹杂了萨克管的幽怨,酒吧歌手的声音更是让漫天的星星都竖起了“耳朵”……管它中西合璧,任它古今不分,哪怕是不伦不类,只要旺了人气就行。旅游的主体将是年轻人,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多的怀旧心态,历史感也非常淡薄;他们对景点的期望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可是他们审美的水准比我们高了许多,市场向他们倾斜是完全合理的。其实,我不也一样迷恋在台儿庄古城的“不伦不类”里了吗?
在台儿庄古城结束这个“鲁西南之行”,真好。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