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验
我的导师从研究生做projet时就提醒我们写作的重要性,“想到什么就写下来,不断地写”,到了博士阶段我才发现,原来“看到什么”和“写出什么”的确是两件差别极大的事。输出,是对已经输入的或只是摘下来还未输入的内容的重组与记忆强化,对心性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另一个级别的。比如,看书做笔记并没有什么难的,可要把那么多作家作品重组在一起来支持自己的想法就是另一码事了。
昨天开始补充和扩展论文第一章的内容,有感而发。
几周前的一个周五下午,研究生的一个学妹邀我去喝咖啡顺便请教论文的问题,论文要探讨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游戏公司如何构建社群(communauté)来实现自身发展战略——这是我们捋了四十分钟才有的结果。为什么耗时这么久就为了提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我想了许久发现或许是很多年轻学生的通病——滥用自己并不熟悉的、看上去“高级的”概念。比如,她原来写的材料里通篇都在围绕“sociabilité”这个词,这是一个“人造性”特别强的词,来自“社会”一词,可又不能完全理解为“社会化”。我问她,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她竟也解释不了——症结大概于此。当我们写一篇论文时,最重要的往往是不那么显见的,就是其中的主逻辑,许多写作经验缺乏的同学们会弱化甚至忽视逻辑问题,而把太多精力置于遣词之虞,这是本末倒置的谬误。
在我的学习经验中,很多平时用的词实际上解释起来异常困难,尤其那些“人造性”(或者说建构主义性 constructivist)特别强的词,而大多数刚刚接触某一社科领域的学生既缺乏足够的知识积累,在方法上也出现一些问题,到头来甚至连自圆其说都做不到,这又怎能去让文章说服他人呢?
至简背后也有大世界。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