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人文社科读书笔记
查看话题 >读书笔记 | 《建筑师解读海德格尔》
从图书馆里借来很久都没读,其实也就很小一本150来页,眼看着快要到还书的日子了,以DDL为驱动力、一鼓作气地读完吧。
第一章 绪论
简述了海德格尔的建筑论,提到了这位哲学家本人具有的争议性并澄清在本著作中不会讨论这些争议的部分。介绍本书主要专注于对《筑·居·思》这本著作和《物》、《……人诗意的栖居》这两篇现代文章的解读,并简述了整本书的写作内容和逻辑。
“战后时代,西方人士似乎通过提高经济和技术统计的参照性来证明自己的行为具有合理性,在此背景下,海德格尔认为人类认知的直觉性不应该被忽视。根据他的观点,人们首先可以认知他们周围环境的栖居并对此作出情感上的反应。只有这样做,他们才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尝试衡量对事物的看法及行为活动是否合理。鉴于建造工业领域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比如工程师和物料测量师,那么可以说是建筑师的首要工作是,他们需要认真考虑人类体验。海德格尔建议随着时间推移可以建立实体模型,以探索人们是如何衡量他们在世界上的场所。事实上,通过记录追踪人本身大小规模的实际参与性,建筑物本身可以为每一个建造商和居住者设定出特别的精神特质,以这种方式,建筑可以帮助实现以人为本,一边根据不同需求设计出个性化场所。海德格尔认为这就是过去建筑是如何被理解的,然而对技术永不满足的渴望使得原本清晰的思路变得难以理解。”
“因此海德格尔的建筑模型是以人类体验的质量为中心。同时他呼吁重新整合筑造与栖居——重新整合某地的建造行为与栖居活动及质量——强调应与书籍和杂志上的“高尚”建筑设计一样来弘扬非专家设计的建筑,声称应在家中通过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而不是通过任何类型的完成品,来探索建筑的本质。”
个人感受:
反思工业化和现代化带来的人性缺失,呼吁个性化的人文关怀的建筑设计。
第二章 山中之行
一边带领读者在英格兰的山区徒步行走,一边简述将要贯穿全书的一些概念,包括:存在;筑造与栖居;科学与技术;体系与神秘;存在与虚无;本真性与排他性。徒步行走的所见所闻是所论及的概念的具象类比。
“对他来说,人类存在的事实不应该总被忽略,相反地,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样性及差异性应被作为生活中心来庆祝。从知识渊博的智者到凡夫俗子,每一种人类活动,正如他所认识的那样是经过适当考虑的,其权威性来自于‘存在’这一永恒的核心问题,并且从哲学角度为探索该核心问题提供了机会。然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大多数人往往沉浸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以至于忘却了大而复杂的问题。”
“对他来说,建筑物矗立的真正缘由是因为人类的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建筑物是根据场所及住户的特性建造的,根据自然地形与人文地貌塑造其形式。”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任何试图进行系统化思考——即逻辑抽象或梁化的过程——都是徒劳的。思考需要那种能够给思考者带来潜在的惊喜的灵感。这种灵感会出现在思路清晰的时刻,恰如收到礼物一般,其本源最终却仍然是神秘的。”
个人感受:
即便有山中徒步作为类比,海德格尔的哲学概念还是有些难理解,好在章节末尾提到接下来的内容会对提到的思想进行详细地论述。
第三章 定位海德格尔
结合海德格尔的生平经历来讲述他哲学思想的变化,他对宗教神学的告别和回归,他与纳粹思想的关系,他的个人发展历程…印象深刻的地方是,海德格尔始于童年时期的规律生活给予了他专注思考哲学问题的时间和精力。
在他生命的后期,1969年的勒·托尔研讨会上,海德格尔声称他的思考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包括《存在与时间》在内的前期著作;其次,该书与其转变之间的时期;第三是转变之后的阶段。他认为每一个阶段可以用下面三个词语之一来形容其特征:依次是”意义-真相-场所“(Casey 1997, 279)。由于较少涉及参与哲学辩证法,而是试图从熟知词语的原义中塑造一种令人所不熟悉的语汇,海德格尔第三阶段的著作往往显得陌生而独特。海德格尔选用”场所“这个术语来总结这些著作,这对建筑师来说意义重大。他不仅指他亲身体验的地方,尤其指他的山林小屋,而且也指具有重要意义的思考需置于特殊背景下,事实上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就在随后将要讨论的三篇文章中得以拓展。
第四章 海德格尔的建筑思想
以一个个概念作为标题,来联系起海德格尔的有关于建筑的三篇文章中显示出的哲学思想和思考方法。这种写作的方法也与海德格尔的工作研究方式呼应:海德格尔发现词源学,即对词语的溯本清源,可以成为洞察力的源泉。他认为自己扮演着词源考古学家的角色;挖掘熟知词汇的含义,并运用自己的研究去质疑普遍认可的理解。海德格尔认为撕开所熟知的当代语汇上的那层面纱,就能发现其原有隐藏的真正含义(这对他来说就是真本性)。
P.S. 我发现我没法组织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已经由作者概括了一遍的哲学思想,只能把一些提及的内容按顺序进行片段式地排列。
物(Das Ding)
个体与世界(物)的关系,如何体验、加深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在科技时代的变化以及受到的影响。
亲密性
提问:“亲密性是什么?如何认知亲密性?”。将个体对亲密性的认同将个体与“物”之间的关系连接在一起。“物”与“物体”有差别。海德格尔“如此看上去”的表达方式,表明其对人类直觉体验的重视。
如此看上去
海德格尔反对用科学方法来描述体验,他追求对存在的研究(遵从胡塞尔的现象学)。世界和器皿,应该首先通过在我们这些个体眼中,通过我们自身体验,它们看上去如何来理解;而不是根据抽象性的归类。器皿是真实的且具有直觉性。个体可以切实抓住它,拿起它,凭借其真实特点j及触摸感去用心体会。只有把思考者的实际在场和器皿的在场结合在一起之后,方能正确地开始对“物”的思考。
海德格尔的理念对当时世界上普遍接受的哲学理念提出了挑战,后者强调“物质至上”,采用唯智力论点来将周围的世界分门别类,而海德格尔认为,通过沉浸于熟悉的日常用语、优先权和世界的物中作为起始点,是开始设法理解世界的唯一可行之道。
“物”和“物体”
反对概念的、形而上的“物体”,“物”主要是通过参与日常人类生活而体会到的。日常生活的实用性首先使人们建立联系——在物质与智力上——与日常生活用品建立起直接的联系。
“四重":实存的先决条件
海德格尔提出,人与神、地与天是人类体验“物”的过程中,实存的名为“四重"的基本条件。他是通过从中空的器皿中倾倒出“赠礼”来类比和推理,以及词源学的思考方法,来提出这个观点的。这种论点带有神秘主义与神话色彩,以他自身的经历为背景推导出哲学逻辑。同时,海德格尔认为这“四重”可以帮助人们寻找到自身在世界的位置。
聚集
海德格尔通过词源学的方式来论证“物”的“聚集”属性:海德格尔详细挖掘了希腊语、拉丁语、英语、古高地德语及哲学惯用法中对“物”这一单词的历史含义和解释,他发现了单词“物”的最重要词根,而该词根与单词“聚集”一词的一个词根属于共享词根。他认为这一词源学上的联系为物性构成研究提供了证据。
存在近乎物
亲密性与“物”的关系,亲密性意味着一种人类与生活的“四重”条件之间关系的感知。
筑·居·思
原标题中不带逗号,强调这三个概念的整体性。这一节介绍了这篇论述的发生时间、主要内容和思路。
“建筑”一词的不足
海德格尔强调居住体验而不是美学优先,批判“建筑”一词以及它代表的为构思想想与管理建造而制定的独裁式规则和建筑挂钩,将建筑理解为纯粹的装饰或者艺术贬低了在内居住的人的价值。他主张用“筑”和“居”代替“建筑”一词。
筑造与栖居
海德格尔依然用词源学的方式探索了“筑造"与”栖居“两者之间的关系,用餐桌和有新生儿的房屋作为例子来阐述它们的关系。从时间上来看这两者应当是同时发生的,并且是属于普通人的,但是在现代社会,专业人员的介入促成了“筑造”与“栖居”产生了分离。海德格尔认为,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最重要困境是“筑造”与“栖居”之间的分裂,而非对大量住房建设的需求。
“筑造”、“栖居”与“四重”
分别解释“四重”中四个要素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引申到”四重“、”筑造“、“栖居”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思考的虔诚是什么。
于海德格尔而言,“四重”容纳了凡人。而地、天和神塑造了日常生活。在死亡的阴影中,它们为庆祝实存i供了可能性,也照顾到关于消逝的仪式与庆典。海德格尔简称终究不免一死的条件是要谦虚地去“拯救”地球。而拯救,对他而言,意指获得自由。犯人应该“接受”天空,“期待”众神并“开启”他们自身的存在。这些动词形式,即“拯救”、“接受”、“期待”及“开启”,描述了个体应如何应对“四重”中的每一个组成要素。海德格尔判定这种方式的栖居包含一种真正的秩序感,即反对人类控制的触手不断更广泛地延伸至世界的这一挑战。这就是他对自己的第一个问题——“栖居意味着什么?”的答复。
桥
桥作为“物”的含义,桥和所有筑造物(因为桥被海德格尔作为筑造物的典型代表)改变了个体、地和天之间的关系。同时,海德格尔也引入了“场所”的概念——
桥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对海德格尔来说,或许甚至是一个神圣的场所,因为横穿桥能够促进思考推断能力,带着对众神的敬畏确定体验的位置。对海德格尔来说,人们日常横穿桥并不意味着对存在的思考是必需的。但是,作为能够审视人们及其所处环境的一个“物”,桥或许会偶尔地引发人们对存在的思考。它具有隐藏的潜能,提醒人们有关他们在世界上存在的根本力量。
德语及英语中的场所定义
本书作者在讨论海德格尔的“场所”之前,辨析了海德格尔在《筑·居·思》中关于场所的决定性段落的德语原文和英语翻译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他本人将会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修改英文的标准翻译。我将以更广泛的含义,即包含“Orz”和“Platz”,讨论场所,而且使用动词“成为场所”(to place)。这与研究海德格尔的建筑学家们在其英语语言文章中对场所的讨论相一致。
场所如何产生
以桥和野餐作为例子阐述场所是如何产生的,并说明设定场所的行为是对“四重”的安置和认可。
对海德格尔来说,这个世界被打包成不同种类、尺度、形状以及规模相互交错的场所;由个体识别,被拥有或共享。很明显的是,根据哲学家的观点,涉及场所可识别性的行为活动既不具有逻辑性也不具有系统性;而是带有主观性、不确定性、多变性和不可预知性。
……
于海德格尔而言,建造——不管是制造一个建筑物,还是铺设野餐毯或摆放餐桌——都是通过赋予存在来安置“四重”。因为其物理性存在,被一个人所识别的场所也可以被其他人称为场所。识别者的存在得以反映在将场所变为存在这一行为活动中。再者,由于“地”与“天”(来自于所获得的材料)、终将死亡的”凡人“(通过建筑物被允许以新方式去占据世界者)与"神”(由“凡人”对照反映)之前并没有得到安排,因此建造行为活动也是对它们进行的安置。海德格尔认为,借助场所认知的复杂矩阵,个体得以能够理解“筑造”与“栖居”:“因此富有特色的‘筑造’即是激发与众不同的‘栖居’”(letting-dwell)。
场所的边界
通过划定场所的边界,人们才能认识到场所内部的空间。这个界限可以是清晰明确的物理界限,也可以是模糊的观念界限。当海德格尔讨论人们识别周围场所的界限时,他提到了“地平线”一词。他考虑到诸如此类的边界很难再平面图上表现出来,就像街道两端的差别很难被表现一样。
体验重于数学
个体的体验是理解世界的首要因素,数学的客观性会使得人类对世界的体验一般化。
海德格尔的模型是通过个体体验优先于数值抽象去理解世界。…… 从哲学家的观点来看,对空间进行数学运算上的度量只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空间本身的终结。在此之上便是个体根据场所认知世界的方式,正如它所表现出的那样。
投射场所
描述了人们通过想象力将自身投射到一个远方的场所的过程。
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对周围场所的定位,不但和与建筑物、街道及景观之实体围墙相一致的场所可识别性关系紧密;也和具有投射性的,通过想象和记忆来领会理解的场所可识别性有很大的关系。于海德格尔而言,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世界视域由丰富的不断变化的方式构成,而该方式通过体验和栖居被理解:有一些场所,理性、值观且拥有物理性的界限;而另一些场所则更需凭直觉感知、更为不确定且更需要想象力。在他看来,每个人对接近的独特感觉,是真实情形和想象之间不断协商的结果。
黑森林农舍
本书作者将海德格尔针对黑森林农舍的论述进行了解读,并阐述了它在建筑学上的意义。
这个假想的黑森林农舍是海德格尔的《筑·居·思》论述的整合——
即“筑造"与”栖居“的一个结合体,并早已与世界上的”物“紧密相连;是被设想成为艺术产品的建筑的对立面;是与众不同的地、天、神和凡人之”四重“,并被用来作为”筑造“和”栖居“实现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场所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如何区分周围世界;是一种反对技术统治论的注解,他认为太过宣扬数学导向体系却贬低了独特的人类感觉与体验的优先性。
浪漫色彩的乡土主义
海德格尔的黑森林农舍体现出了浪漫主义和地方主义倾向,以及被指控的潜藏的种族主义。世界大同主义和地方主义的对立。
“……人诗意地栖居……”
介绍了《……人诗意地栖居……》这篇文章的发生时间和背景。何为“诗意”,并且它与“筑造”和“栖居”有何联系。
海德格尔感觉到,筑造与栖居总是与尝试认知实存联系在一起,并因此而具有诗意。
诗意的度量
度量的含义。诗意度量需要创造性。度量是主观的体验的而不是科学的。海德格尔的支持者们针对度量提出的理解。
在海德格尔看来,当钟情于诗意的某些人是他们自己融入世界,并刻意地或出于本能地通过创造性地行为活动去度量世界上的“物”与现象时,她或他便为他们自己创造了诗意。
认知
认知是灵光一闪的时刻,而不是科学严谨的推论。“林中小路”和“林中开阔地”的隐喻。整体性。
本真性
海德格尔为他的建筑模型提出了“本真性”的观点。
第五章 海德格尔与建筑师
海德格尔对于建筑师并无很大的兴趣,除了对阿尔瓦·阿尔托。但很多建筑是却对海德格尔的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思考给建筑带来的启发是多种多样的。此处我将聚焦于一个例子,通过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对海德格尔的诠释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讨论。
水气氤氲
卒姆托的建筑设计如何体现海德格尔的思想理念,并拿瓦尔斯温泉浴场作为例子详细说明了这种关系。
对身心的度量——即通过直觉和判断力去找明方向,或在海德格尔看来是借助灵光乍现的洞察力去认知——已经成为卒姆托设计的一种方式,帮助他在追忆感觉的基础上去想象未来场所的模样。
专业技能
建筑界的专业人士是如何调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矛盾的。
与海德格尔黑森林农舍里的那些根据自身需要与文化期望进行设计与建造的居民不同,其实在这种当代建筑场景中,建筑物由建筑师设计、承建商建造,然后居民仅仅在这些过程完成后才能插手建造并居住其中。看起来,卒姆托就是以这种方式对海德格尔的建筑论进行了探讨应用。
现代建筑的另一种传统
科林·圣约翰·威尔逊和诺伯格·舒尔茨是如何推崇他们所认同的建筑师,建立起一种海德尔格式的专业学派。海德格尔的理论与他们所认为的在同一个轨道上的建筑师一起,表明了对硬性的现代主义建筑及后现代主义建筑观点的抵制,也提供了一个机会去谴责他们所认为的过度设计趋势。这些学者认为,通过使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定传统神圣化,以及通过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赋予其权威性,他们可以推动建筑师在现代建筑中从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对场所和人具有敏感性的专业实践。
代表性与意义
卡斯腾·哈里斯和达利博尔·韦塞利的建筑理念,他们建筑应当是具有含义的,并提出自己的理解。
地域主义
卒姆托和弗兰普敦有关地域主义的观点和论述。
推敲体验
介绍了几位重视推敲空间给人带来的体验感的建筑师:卒姆托、斯蒂芬·霍尔、阿尔多·凡·艾克、汉斯·夏隆。以上介绍的建筑师和建筑评论家,都以不同方式从广义上表现出了对海德格尔栖居和场所理念的支持,接下来要介绍的建筑评论将更具有批判性。
现象学与政治
建筑现象学和建筑批判性理论之间的冲突。
受到感染的想象力
反对对海德格尔观点的全盘接受,因为这会危险地引向种族主义。本书作者呼吁——
如何你想和海德格尔的建筑理论模型产生联系,那么你应该以批判性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做。哲学家的思想论点并不是简单地被放置于此,可以不经过慎重质疑就去接受。如果对海德格尔的思想论点没有一点了解,那么就很难去领会理解20世纪后期许许多多的专业建筑设计及建筑批判。彼得·卒姆托一直以来都拥护海德格尔的理论。但是如果你也选择这样做——不管以何种程度,那么你必须把政治上的良知与建筑商的判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去重视。(苦口婆心的作者…)
延伸阅读
作者提供了寻找海德格尔著作的手段。对想要进一步挖掘海德格尔哲学的读者,作者也列了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