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大綱 地圖
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衆庶馮生
● 太史公問何以許由、卞隨、務光等賢士名不稱於世,而伯夷、叔齊可得孔子序列賢人之位,顯明後世?
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六蓺。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堯將遜位,讓於虞舜,舜禹之閒,岳牧咸薦,乃試之於位,典職數十年,功用既興,然後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統,傳天下若斯之難也。而説者曰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聖賢人,如吴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 伯夷、叔齊傳記
殷封初(字子朝)為孤竹君,姓墨胎氏(應劭說)。伯夷、叔齊是殷孤竹國(遼西郡)國君的長子和三子,伯夷名允,字公信。叔齊名致,字公達。
孤竹君欲立叔齊,及孤竹君卒,叔齊讓伯夷。伯夷以父命不可違,遂逃走。叔齊也不肯即位,逃走。國人遂立中子。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善養老,遂往歸附。到的時候,恰逢西伯昌卒,武王載文王木主東伐紂王。伯夷叔齊諫武王,一者,父死當葬,不可動干戈;二者,以臣弒君,伐紂不足取。左右想殺二人,被太公阻止,放走二人。

伯夷叔齊在岐山見武王、太公
武王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以為恥,義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將餓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餓死於首陽山。
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爲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邪非邪?
太史公論伯夷、叔齊
●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而伯夷叔齊之歌有怨,何故?故太史公以為異「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然則伯夷、叔齊非善邪?善,何以餓死?柳下惠之弟盜蹠非惡邪,惡,何以壽終?然此天道果真天道邪?
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顔淵爲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穅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蹠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專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絶。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後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
● 或曰舉世混濁,清士乃見。
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亦各從其志也。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舉世混濁,清士乃見。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
● 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衆庶馮生。
● 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稱名的最好方式是攀附青雲之士。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夸者死權,衆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覩。”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顔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
淮上按:
● 首陽山的具體地址眾說不一,下是集解、正義之考證
【集解】馬融曰:“首陽山在河東蒲阪華山之北,河曲之中。”【正義】曹大家注幽通賦云:“夷齊餓於首陽山,在隴西首。”又戴延之西征記云:“洛陽東北首陽山有夷齊祠。”今在偃師縣西北。又孟子云:“夷、齊避紂,居北海之濱。”首陽山,説文云首陽山在遼西。史傳及諸書,夷、齊餓於首陽凡五所,各有案據,先後不詳。莊子云:“伯夷、叔齊西至岐陽,見周武王伐殷,曰:‘吾聞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亂世不爲苟存。今天下闇,周德衰,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若避之以絜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陽之山,遂飢餓而死。”又下詩“登彼西山”,是今清源縣首陽山,在岐陽西北,明卽夷、齊餓死處也。
● 盜蹠是柳下惠的弟弟,蹠本為黃帝時的大道,因柳下惠弟為天下大盜,故仿古名盜蹠。
【索隱】“蹠”及注作“跖”,並音之石反。按:盜蹠,柳下惠之弟,亦見莊子,爲篇名。【正義】按:蹠者,黄帝時大盜之名。以柳下惠弟爲天下大盜,故世放古,號之盜蹠。
【集解】皇覽曰:“盜跖冢在河東大陽,臨河曲,直弘農華陰縣潼鄉。”按:盜跖卽柳下惠弟也。【索隱】直音如字。直者,當也。或音值,非也。潼音同。按:潼,水名,因爲鄉,今之潼津關是,亦爲縣也。【正義】括地志云:“盜跖冢在陝州河北縣西二十里。河北縣本漢大陽縣也。又今齊州平陵縣有盜跖冢,未詳也。”
● 關於「聖人作而萬物覩」的解釋
【集解】馬融曰:“作,起也。”【索隱】按:又引此句者,謂聖人起而居位,則萬物之情皆得覩見,故己今日又得著書言世情之輕重也。【正義】此有識也。聖人有養生之德,萬物有長育之情,故相感應也。此以上至“同明相照”是周易乾象辭也。太史公引此等得感者,欲見述作之意,令萬物有睹也。孔子殁後五百歲而己當之,故作史記,使萬物見覩之也。太史公序傳云:“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名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作述六經云:“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谿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按:述作而萬物睹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