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R&D)投入统计难在哪里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中文简称研发)这个词是舶来品,R&D投入统计的国际规范是由经合组织(OECD)主导制定的,即所谓《弗拉斯卡蒂手册》。即使有了这么一部手册做标准,也不等于其统计问题就解决了。进行研发投入统计存在两大难处,一个是研发活动的识别,一个是研发投入覆盖内容的识别,两者相比,前者难度更大。
有什么难的?先上定义给你看看。
按照经合组织《弗拉斯卡蒂手册》(第七版)的定义,研发活动“是指为增加知识存量(也包括有关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设计已有知识的新应用而进行的创造性、系统性工作。”什么叫增进知识、创造知识新应用?怎么才算是创造性的、有系统的?面对这样一个原本应该出现在学者著作中的抽象定义,在统计上应该如何操作?
你会问:有没有更具体一点的定义?R&D包含了三种类型的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以下是其分项组成的定义。
基础研究“是一种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主要是为了获取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不预设任何特定的应用或使用目的”。应用研究“是指为了获取新知识而进行的初始性研究,但它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实际目的或目标”。试验发展则“是利用从科学研究、实际经验中获取的知识和产生的额外知识,以形成新的产品、工艺(流程),或改进现有产品、工艺(流程),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你看,这些定义对于研发活动的识别,其可操作性似乎也没有提高多少,反而还增加了进一步的麻烦:如何在这三类研发活动之间做出区分。
确实,研发活动常常是与相关活动混合发生的,这就给识别带来难度:如何在增进知识与传播知识之间做出区分,如何将研发活动与高等教育活动做出区分,如何将研发活动与企业技术革新活动做出区分,其间都没有清晰是界限。为了提高识别精准度,《手册》没少花心思,其中花大量篇幅针对不同领域给出很多具体例子。以下我引用两个文字比较短的例子。
一个是有关研发活动识别的:“温度或大气压力的日常记录工作,不属于R&D,而是标准程序;研究测量温度的新方法是R&D,因为它是对天气预测新模型的研究与开发”。
另一个是有关三类研发活动之间区别的:“研究免疫球蛋白序列分类的新方法是基础研究。为了区分不同疾病抗体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基于抗体结构知识为某种疾病设计一种合成抗体,对病人进行合成抗体临床疗效的测试,属于试验发展”。
这些例子放在一起确实可以为识别提供帮助,但如果你面对的就是某一项活动,你是否能够一眼看上去就能做出判断?而且,如果你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专家,而是某企业或高校的普通统计人员,是否能够识别出来?如果不辅之以相应措施,我觉得可能还比较“悬”。
以上涉及研发活动的识别,接下来看研发投入的定义和识别。投入是一个笼统的词语,研发统计中的投入是有具体定义的,这里仅就经费投入做说明。一般而言,研发活动并不是一个经济单位的全部活动,所以,研发经费统计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识别哪些属于研发活动的经费支出,避免多计(将非研发活动经费纳入其中)和少计(漏掉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在此前提下,还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区别:第一是仅限当期投入统计,不显示各期累计数;第二是仅限当期实际支出数统计,背后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以此与权责发生制下的“成本”相区别;第三是仅统计为实施研发活动而发生的经费支出,区别于各相关单位的经费拨付,后者仅作为研发经费的资金来源做统计;第四是按照经费支出的性质区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个部分进行统计,后者如购置设备或专利,会形成该单位的资产,前者则是指其余归结为当期成本费用的支出,比如研发人员的劳动报酬。前面几个区别涉及经费指标的性质和口径定义,最后一个则代表经费支出的不同组成,由此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面临很多“识别”问题。
实际统计过程中应该怎么做?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中国研发投入统计规范》,在概念和指标设计上沿用了国际标准,文中并没有针对这些具体识别问题花费过多笔墨。但在具体操作中必须要设法解决这些识别问题。事实上,在后续具体研发投入统计调查和数据加工汇总过程中,无论是国家统计局还是科技部、教育部,都会包含以下两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一个是每年的统计人员培训,目的是在调查环节提高填报内容的有效性;一个是经电子系统填报后由各级统计机构针对填报的科研项目做具体甄别,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研发活动识别的精度,保证最终汇总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