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现代性
当代社会消费背后的心理机制:
消费驱动力从满足“需要”到满足“欲望”到满足“愿望”,弗格森说过,欲望的助长以比较、虚荣、嫉妒和获得自我赞许的“需要”为基础,然而,在愿望的直觉性底下则空无一物。购买是随性的、无预期、且自发的行为,此愿望的表达与满足都具有某种梦想色彩,正如所有愿望一样,它们其实是不真诚又孩子气的。
生活受诱惑、不断上升的欲望、以及反复无常的愿望所左右。消费者社会是一个普遍比较的社会:【奢侈】的观念并无太大意义,因为重点是让今天的奢侈品成为明天的必需品,并让今天与明天的距离缩短到最小,让渴望不需要等待。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购物是一种驱魔仪式。我们都倾向于将购物成瘾呈现为潜伏已久的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本能的过度展现,或者是商业阴谋的产物。另一部分的真实却是,对使人焦虑异常的强烈不确定性展开的一场艰苦斗争,也是对恼人的不安全感的一场艰苦斗争。当人们四处购物时,他们从物品中找到了极好的特质:这些物品能(至少是暂时的)带来确定性的承诺。
卡缪曾经指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经常为了不能完整拥有整个世界而受苦。我们希望用易碎的生活材料将自身打造成的那个自己,被称为身份认同。只有从外部被看见时,身份认同才仿佛是坚固的。从个人内部加以凝视时,无论所认为对自我的认同有怎样的坚固性,它们都显得脆弱易碎。那么以消费者选择为基础的自由,尤其是消费者透过使用大量生产及商业化的商品而塑造的自我认同的自由,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这是一个争议未决的著名问题。
与其说资本主义将商品交付给人们,不如说人们越来越被交付给商品;也就是说,人们的性格及感性已被重新制作,再次形塑,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们可以被约略分类……
© 本文版权归 NeverAgai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