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唯一的杜甫
少年时多喜欢李白,潇洒的少年意气谁不喜欢?不识愁滋味的时候读杜诗觉得杜甫有刻意标榜自己高尚道德情操的意思,世上哪里会有这样的人呢?后来,长大些,真的经历过很多无奈的苦难,看到千万平凡人在生活里的苦苦挣扎,再回头来看杜诗,才真能体会到杜甫的沉痛。我也很抱歉,曾经竟然低劣地将杜甫揣测成一个伪君子。
舞剧分上下两篇,上篇讲安史之乱前,杜甫游历长安,寻经世治国之道;下篇讲安史之乱后,杜甫弃官归隐,绝望之下隐居成都。整场舞剧用舞蹈和剧情,演绎了《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杜甫名篇的诗歌内容。
一、 唐朝由盛转衰,诗人始终如初
杜甫刚入朝,就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他和其他仕子不一样,不愿意弯腰屈膝,不愿意讨好权贵,所以当他人陆续谋得个一官半职时,杜甫依旧不知何去何从。可如果杜甫一直都是一副坚定的藐视权贵的样子,未免让人觉得虚假,那么想做官的一个人,怎么会一点挣扎动摇都没有呢?
舞剧的妙处就在于,它展现了杜甫在求官之路上的心理挣扎。当他看见其余的举子皆凭巴结权贵得以出仕,他也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也应该跟他们一样,用妥协达成自己的目标,但他最终没有,拿着自己的作品,挺直着自己的腰杆,愤然离去。要知道,没有谁会是天生的圣人,在世俗利益面前,谁都会产生动摇,对于一心想通过做官来达到“修齐治平”目的的古代仕人更是如此,有过挣扎和动摇的杜甫才显得真实,而在权贵面前最终选择坚守自我的杜甫,才显得可贵。
全剧的一个泪点在下半场,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依然在朝廷做一个小官,权臣在游戏,皇帝在享乐,没有谁,是在真正关心百姓,除了杜甫。他不断向皇帝进言,不断被阻挠,被忽视,被嘲笑。这是圣人的孤独之处,在逆流里追寻理想,苦苦坚持的,往往只有少数人,杜甫在如此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不能不绝望,只得脱下官袍,选择归隐。
无论世道怎样变化,政治如何腐败,杜甫都始终是杜甫,坚守他“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
二、出仕的杜甫和归隐的杜甫“
自晋陶渊明以来,士大夫在渴望实现修齐治平的儒家理想的同时,也渴望回归自然和田园,做一个自由的隐士。杜甫其实也不例外,只是他的诗歌和后人研究的侧重点往往让我们忽略了那个想要归隐的杜甫。事实上,多数的文人都有过出仕和归隐的艰难抉择,或者更确切地说,生活在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的时代,文人最想要的,不是当一个伟大的诗人,而是当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之所以选择归隐,确是在毫无希望的现实面前没有出路的选择。面对官场的复杂和仕途的不顺,很多有才华的文人选择归隐,退居于江湖之远,在自然山水间寄托自我性灵,例如李白,例如王维,这是我们一直憧憬的自由状态,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只有如此淡薄名利潇洒恣意的人生状态,才值得歌颂值得钦佩。
杜甫面对的现实并不比其他文人面对的轻松,但他在如此严峻黑暗的现实面前,始终坚持为百姓奔走,冒死劝谏统治者,这样的济世情怀难道不比归隐田园保全自我更加崇高吗?诚然,归隐可以让诗人获得更多的快乐,但他宁愿不要这快乐,这让我想起鲁迅说的那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这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慈大悲。
换个角度来想,选择归隐,何尝不是一种不负责任,可是杜甫这个人,固执地选择用他瘦弱的肩膀和身躯,扛起拯救黎民于水火的责任,所以才会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绝唱。无论何时都不放弃作为一个士大夫的责任,难道不是承受了更多痛苦的伟大吗?
三、 被忽略的杜甫的家庭
杜甫是一个传统的儒者,所以一般不在人前提起自己的妻子,这倒不是说他不爱他的妻子和孩子,只是儒家伦理道德要求君子应以家国为重,不能将儿女情长挂在嘴边。事实上,杜甫与其妻的感情非常好,杜甫一生穷困,他的妻子一直不离不弃陪伴在杜甫身边。杜甫也对其妻恩爱有加,从他写的《月夜》一诗中即可看出,关于杜甫这一传统儒者的浪漫,其实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可能。
叔本华原来作过一个比喻:“作家可以分为流星,行星,恒星,第一类的时效只在转瞬之间,你仰视而惊呼‘看呐’——他们却一闪而逝。第二类是行星,耐久得多。他们离我们较近,所以亮度往往胜过恒星,无知的人以为那就是恒星了。但是他们不久也必然消逝,何况他们的光辉不过借自他人,而所生的影响只及于同路的行人。只有第三类不变,他们坚守者太空,闪着自己的光芒,对所有的时代保持相同的影响。因为他们没有视差,不随我们观点的改变而变形。他们属于全宇宙,不像别人那样只属于一个系统。正因为恒星太高了,所以他们的光辉要好多年后才照到世人的眼里。”
杜甫,就是恒星一样的伟大的诗人。李白是唯一的李白,而杜甫,也是唯一的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