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T故事第七集:民之所欲
1995年,李登辉以私人身份访问美国,造访母校康奈尔大学,发表了民之所欲,常在我心的主题演讲,也提出了ROC在台湾的立场。此行获得美国总统克林顿批准,引发大陆反弹,日后演变为军事危机。
不过,李登辉的这次演讲主题却是非常符合他的政治手段。李最擅长的就是诱人以利,借此将人摆弄于股掌。在政治人物的彼此斗争中,他屡屡用此招数,百试不爽,比如以下届不选诱惑林洋港退却,比如以民选省长暗示接班诱惑宋楚瑜。在他的任内,一般认为台湾形成黑金政治,权力与金钱的勾结极为严重,也正是因为他对财界诱以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诱以金钱利益,形成了围绕其核心的利益集团。
另一方面,在掌握社会舆论上,他也的确抓住了所谓的民之所欲,即越来越强烈的台湾主体意识,越来越激进的国族认同变化,他懂得迎合、挑唆和利用,深谙民粹政治的操作策略,更在一般民众中造就了新型强人领导者的形象。
1996年,台湾迎来首次直选大选。
李登辉否认与林洋港的约定,更挖苦对手搞密室协议,逼迫林洋港与郝柏村携手,结合新党出手一搏。同时,以清流著称的陈诚之子陈履安也宣布独立参选,再度验证了国民党的分裂基因。陈诚因在台湾推行土地改革,声誉不错,陈履安更是以文人加宗教家的身份,带动了相当的宗教信徒票源。最终的选举结果,恰到好处地体现了当时的台湾政治氛围。
民进党推出的教父彭明敏和中生代谢长廷组合,最终拿到了21%的选票,表明当时的深绿基本盘大致如此。林洋港与陈履安得到的票加在一起,或可视为深蓝+正蓝的阵营,大概25%。李登辉连战的组合,拿到了54%的过半选票,这基本上是浅蓝和浅绿的基本盘,或许还有一点追随国民党旗帜的正蓝。
一直以来的说法是大陆的导弹演习,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李登辉巩固了支持,因为他的强硬态度增强了选民的信心,引发了同仇敌忾式的意识。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对战争的恐惧可能也确实压缩了主张独立的绿营票数。不过,总体上来说,96选举显示的蓝绿比例仍然是七三左右。
过去的李登辉总统任期,半是接任,一是非直选,而这次的直选他获得过半,正式宣布了李登辉时代的开始。他成了有强大民意支持的强人,党内外都没有足以与之对抗的势力,但与此同时,他自一上任起,就也要面对几年后的接班人问题。
国民党中生代的双雄,一是客家系的吴伯雄,一是外省籍的宋楚瑜。但在选择副手的时候,李登辉选择了世家子弟连战。
连战因为家境优渥,生活习惯有贵胄作风,因此对于普罗民众而言观感不佳。在行政院长任内,连战的表现中规中矩,却也没有像宋楚瑜省长任上出尽风头。在当时的环境来看,也许有人认为李登辉选择他的原因是听话。有趣的是,连战实际上也是有心计的政客,他本人的国族认同是不同于李登辉的。蒋家后人婚礼,他以蒋家长辈身份出席,但内心的中国情结在李登辉身边时一直隐藏。有多个故事表明连战的谨小慎微,比如他的生日宴会居然自己不出席,让夫人上台讲感谢总统的栽培。然而,李登辉精明过人,连战的真实想法他应该清楚。他选择接班人,避开了战斗力强大的吴伯雄和宋楚瑜,属意连战甚至财经官员萧万长,是一种故意的选择。不管是连战或萧万长,都可能无法对抗民进党的擅长选举的政治明星们。
一种故事性比较强的看法:连战想做又一个深藏在蒋经国身边的李登辉,先隐忍不发,徐图大位;但李登辉已经看穿连战的意图,因为不担心他能成功,反而让他接班,想利用他的弱点,用另类的方式支持民进党。后来的发展,符合这个判断。
待续
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影视剧的台词粗糙是一如既往的
- 中国通史清史部分片段 (2人喜欢)
- 封神二的观后 (1人喜欢)
- 短途旅行 (3人喜欢)
- 随便说说旧时曲,如今听来已暮年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