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随记
前几次来香港,它给我的印象都是快节奏和压抑,林立的高楼大厦把天空割成许多几何形状,走在路上都有些喘不过气来。这次来,却发现它也有生活的一面。夜晚酒吧里看球的人,出街逛吃逛吃的人,约坐在咖啡厅聊天的人......除了节奏快一点,一切与内地无异。
作为游客在这里短暂停留两日,最有趣的还是偶遇有趣的街道名称。比如这条 Julia Avenue,译过来是“枣梨雅道”,Waterloo Avenue是“窝打老道”。比“道”小一点的“街”,会有“洗衣街”、“西洋菜南街”、“通菜街”这样的生活名字,仿佛走进去就能看到打衣、卖菜的居民。确实,在通菜街和西洋菜南街有许多摆摊的商贩,卖各种各样的街边精品小玩意。
之前在路上碰到一个禁止行人通过的牌,英文写着“No Pedestrians”,汉字写着“不准行人”。当时我想,不准行人是个什么说法,“不准”后面应该加动词,不应该加名词,因此觉得十分好玩。后来听到当地警察说“慢慢行”,才猛然反应过来“不准行人”是粤语说法,“行”在这儿就是个动词。
有个地方,英文名称叫Prince Edward,应该与那段历史有关,它的汉语名是“太子”。在众多疏远而有些惊奇的译名中,“太子”应该是最接地气的了,甚至接得有些过头,仿佛回到皇权统治时代。这么多年过去,“太子”也早已成为一个单纯的道路名、车站名、地方名。
香港的就业竞争想必是很激烈的。在朗豪坊一家名为“Tokyo Milk Cheese Factory”的轻食店,柜台服务员刚用粤语招待完上一桌客人,就跟我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交流了起来。我点完单后,来了一家子日本人,这位服务员又用流利的日语和他们讲话、介绍菜单。在内地,日式的店铺里很少见到会说日语的服务员,而在香港……会说日语是应聘的加分项还是必要条件呢?不过,在香港这样一个多语言环境下,居民们的语言能力可能都会丰富一些,就像我们学校的北门一条街,每间店铺都有中英文菜单,老板们也多少都能说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