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谈
查看话题 >画皮画骨难画心
凡美得不像人的,也不管是不是人,人都会团结起来说是妖孽。女人是出于嫉妒,而男人是推卸了责任。人类凡经勾结起来,比妖孽还要罪恶。

说到狐狸精,好像人人都怕的,其实心里是喜欢的。不但男人喜欢看,女人也是喜欢看的,因为真的很漂亮啊!凡对一个美得不像话的女子,人们常说“狐媚”,其实也是有来头的。狐狸的面相,尤其那双带着灵性的眼睛和古代美人的标准还真是惊人的一致:瓜子脸、杏仁眼、悬胆鼻、樱桃口。所以但凡有狐精修炼成人形的,多半也是美女了。
《倩女幽魂》中的聂小倩,《青蛇》里的白素贞,虽王祖贤演的都不是狐妖,却也是美得出神入化,清丽脱俗,亦妖亦仙。我第一次接触这类狐仙狐妖的故事,是从《梅花烙》开始的。琼瑶的这个爱情故事,带上这个白狐的传说显得非常神秘而悠远,是《梅花三弄》中我独钟情于它的原因。

小贝勒狩猎的时候遇见一只白狐,虽没有猎到,却得到了白狐的一缕毛发,随即做成玉佩的坠子常年带在身上。小贝勒长大后搭救了一个叫白吟霜的歌女,两情相悦,私定终生。吟霜发现了贝勒身上的白狐毛坠子,取下一撮来参在针线里做成了白狐绣屏。贝勒奉皇命不得不迎娶公主为妻,而吟霜只能入府做妾室。公主十分嫉妒贝勒对吟霜的宠爱,对她百般刁难折磨。公主听信他人谗言,说吟霜乃白狐所化,迟早要为祸王府。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当年的福晋为了保住自己在王府中的地位,用自己亲生的格格与人换了一个小公子冒充小贝勒,而这个格格正是吟霜。事发皇帝大怒,要将贝勒爷处斩。公主深爱贝勒,向皇帝求情赦免。而此时,吟霜已决意为贝勒殉情。贝勒被赦赶去时,发现吟霜已经自尽身亡。贝勒悲恸不已,抱着吟霜的遗体走向山林,说他们会化成一双白狐,从此自在来去,形影不离:生而为人,不如化而为狐。
这个和狐狸有关的爱情故事真的很美啊,简直让人忘记了那些尘世间的俗套,仿佛跌进了一片神话世界里一样。其实做一只在山林间自由来去的小狐狸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呢。电影《狐狸与我》中,小女孩就和这种精灵般的生物做起了朋友。他们认识彼此,分享彼此,共度美好的时光。但是狐狸是不能被人类驯化的,就像人都需要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所以当小女孩邀请狐狸到自己的家中做客,当来到一个密闭的陌生空间的时候,小狐狸始终躁动不安。它害怕被束缚,被占有,最后它挣扎着逃走了,小女孩因此受了伤。小女孩在对小狐狸一次一次的守候中明白了,爱就是要找它,等它,因为爱是不可预期的。

可是在童话《小王子》里,狐狸是可以被驯服的,因为爱:
对我来说,你还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千万 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一只狐 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服了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了。 对我来说,你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如果你要是驯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一定会是欢快的。我会辨认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会使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脚步声就会象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再说,你看!你看到那边的麦田没有?我不吃面包,麦子对我来说,一点用也没有。我对麦田无动于衷。而这,真使人扫兴。但是,你有着金黄色的头发。那么,一旦你驯服了我,这就会十分美妙。麦子,是金黄色的,它就会使我想起你。而且,我甚至会 喜欢那风吹麦浪的声音……


我记忆中这些关于狐狸的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是丑陋的、罪恶的。可是出于嫉妒、邪念,人们倒会编造出丑陋、罪恶的故事。唐朝时就有许多关于怪力乱神的传说,唐人亦爱写狐。《太平广记》有《狐神》一篇,曰:“唐初以来,百姓多事狐神,房中祭祀以乞恩,食饮与人同之。当时有谚语曰:‘无狐魅,不成村’。”而唐人笔下的狐,一改前人狐妖鬼魅蛊惑害人的传统,变身一个个聪颖美丽,忠贞刚强的女性形象,借以歌颂倡优女子的可贵品质。唐朝狐妖的故事随着大唐的繁盛传播到日本,当今的日本也处处可见人们塑狐仙像,拜狐仙的传统。狐仙善良而美丽,感恩图报,与人类和平相处。只是有些故事,反倒是人类误会而伤害了这些心地良善的狐妖。

传说唐时有一位公子,在外出游玩时遇见了美丽的女子任氏,美艳丰丽,歌笑俱绝。两人情投意合长相厮守。任氏感动于公子对她的情意,将自己是狐妖的身份如实相告,公子亦不相弃,赌誓愿与她结为夫妇。几年后,公子金榜题名放外任为官,任氏随行。行至马嵬坡,遇到猎户,任氏死于苍犬之口。公子深情,恳求猎户留下任氏尸身,将其安葬。总感觉这故事是在隐射杨贵妃的红颜祸国,如同商纣的妲己。而女子何罪至此?凡将罪祸、责任推至女人头上的男人,都是些没出息的男人,而偏偏那些写史书的男人莫不如此。凡美得不像人的,也不管是不是人,人都会团结起来说是妖孽。女人是出于嫉妒,而男人是推卸了责任。人类凡经勾结起来,比妖孽还要罪恶。

另有一则故事,说乡间有个勤劳的年轻人,父母去世,独居在家。某天晚上有人叩门,青年开门一看,只见皎洁的月光下站着一位身穿白色衣裙,娇柔美貌,亭亭玉立的姑娘。白净的面庞,额间一点红色胎记。女子说自己名唤雪缨,是他家的远亲,因青年对她有恩,故来投奔报恩。雪缨与青年相处,日久生情,结为夫妻。雪缨勤俭持家,聪慧能干,村人都羡青年得此良缘。青年每日外出劳作,雪缨在家中操持家务,只每月十五,雪缨说她要回娘家探望老母,过两日便又回转。
有一回,青年要出一趟远门,留雪缨一人在家。村中有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无赖,平时里看雪缨美貌,只恐没有机会单独相处。今日恰逢青年外出,无赖趁着月色翻墙而入,却见月下的雪缨化身为狐,吓得他目瞪口呆。原来每逢月圆十五之夜,狐妖都要现出原型来吸取月之精华为自己采补,如此往复才能维持人形继续留在人间。无赖将此事告诉青年,要青年早作决断,不要再和狐妖在一起。开始青年不信,但耐不住无赖百般纠缠,倒想一试究竟。青年回到家中见雪缨面容憔悴,不知何故,暗想可能狐妖久不吸阳气所至。

又逢十五,青年设法百般阻挠不让雪缨外出探母,最后将雪缨关在屋内,自己守住家门。雪缨百般求告,青年只恨下心来不听,想着今夜过去,如无事,雪缨便仍是他的娘子。雪缨的哭喊渐渐化成了兽一般的悲鸣,万般无奈之下雪缨向青年道出了真情。原来雪缨原为山中小狐,一日跟着母亲外出觅食,母亲不幸被猎人的铁夹所捕。此时青年刚好经过,见一只通体雪白的小狐狸,头上有一片红色的毛发。小狐狸哀声向青年求救,青年救下了她的母亲。事后母亲对小狐狸说,等长大后,定要去报答恩情。于是才有了后来的事,如今自己已有孕在身,若青年再不放她出去,恐孩子不保。青年听罢恍然大悟,但开门之时,见雪缨已化为狐身,蜷成一团挣扎不已。四爪挠地,指甲早已外翻,地上斑斑血迹。雪缨随即夺门而出,飞奔入山林,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了数月,一天早晨,青年闻门外有婴儿的啼哭声,开门见地上放着一个孩子,白净的面庞,额间一点红色胎记。青年抱着孩子,泪眼婆娑,一遍遍呼喊着雪缨的名字。
不记得在哪里看过这个故事,连主人公的名字都记不得了,雪缨的名字也是我自己后来想的。原本的故事更要动人得多,但即便只这样大致的描述,却仍然被这样的情节感动。在人类的眼中,总有残酷无情的念头,哪怕是真情也敌不过人妖殊途的差别。写狐妖最著名的篇章,当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婴宁》篇。蒲松龄本人对笔下的这位美丽狐仙亦是宠爱有加,视同亲女,而婴宁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她的笑。王生两次见婴宁,婴宁皆拈花簪花而笑,惹得王生倾慕成痴。婴宁自小在山野中长大,天性烂漫纯真,未谙世事。在婴宁的笑声面前,“满室妇女,为之粲然”,这是世间女子所未有过的笑,使人暗自羡慕,所以即使婴宁的笑是礼法所不允许的,“然笑处嫣然,狂而不损其媚,人皆乐之”,“邻女少妇,争承迎之。”世人宽容婴宁的不尊礼法,是因为婴宁使他们看到了那种天然的不受任何束缚的自由纯真。然而,这样的笑还是惹来了他人的非分之想,最终触及了家族的利益,在婆婆的责难之下,婴宁不再笑了;在这尘世的种种纷争之中,婴宁明白了这世间是容纳不下她的笑的。最初,她为自己心爱的人倾城一笑,而最后,依然为了这个爱她的人,永远失去了她骄傲可贵的笑颜。

有许多狐妖的故事,都是说这些天真烂漫的可爱生灵,放弃了自由,为了追寻真情来这人世受难的。比如《画皮》中的小唯。世人皆为美丽的皮囊所惑,美丽本无罪,却折射出人性无边的贪欲。狐妖来到人间,只为检验人的真心,若无真心,挖去也不可惜。只是小唯最后还是牺牲了自己,平息了一切纷争,成全了他人的圆满。为了所爱,妖想要化成人,也有人情愿变成妖。而《画皮》2中的小唯,已然褪去了少女的天真纯美,变得更成熟妩媚。她终于懂得了真心的可贵,没有真心,她只能穿着一身皮囊到处流浪。她愿用自己的美丽换取哪怕一天拥有一颗心的感觉,那样她就能闻到青草鲜花的芬芳,看见天空的颜色,为爱流泪,感受这世间真实的美好。她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和意志,她的舞蹈像艺伎那样绝艳哀婉,她唱出了《诗经》里那些女子们的心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天地悠悠,我心纠纠;此生绵绵,再无他求。求之不得,弃之不舍;来世他生,无尽无休。她的琵琶,她的声音被无情的冰霜封住了,惟有那绵延的渴望与爱恋不可断绝。

说了这么多女狐,最后来说一只男狐。不仅女狐长得美会被说成是魅惑众生,男狐生得聪明也会被认为是智多近妖啊!呼风唤雨,能掐会算,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才从山里请出这只得道成仙的白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