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穷性”的人 | 孟火火 第028位轻舟讲者
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我要成为一个有趣和好玩的人。……有趣和好玩,就是一种穷性。——孟火火
孟火火:做一个有“穷性”的人
(全文约6700字)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来到轻舟和大家见面,我是孟火火。

很多朋友都问,孟火火是你真名吗?
是真名,从小叫到大,叫了33年。
还有很多朋友问,你爸妈给你起名字的时候,是不是因为你五行缺火?不缺,真的。
如果说非要缺什么的话,我现在最缺的,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这是我的名字,护照、身份证和学籍的高考卡,都是孟火火。
好了,进入今天的主题,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做一个有“穷性”的人》。

一聊起孟火火来,就会有很多相关的介绍出现。
说孟火火是个诗人、编剧、导演、摄影师,然后帅哥、天才、臭不要脸的……
很多人就问,我是怎么看待这些标签的?我又是怎么给自己定位的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内容。我希望,在今天这个场合,能够跟大家慢慢地说清楚。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出了自己的第二本书,就是我旅行三部曲的第二部,《野人天堂》。

两年前,我出了自己的第一本书。书的名字,和我这张脸是一样的简单粗暴,《孟火火的第一本书》。

第三本书,会在明年年初的时候出版。
今年,从四月份开始,我已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做自己的签售见面会。
我昨天还在丽江,刚做完第56场。今天中午到的武汉。
预计,最后可能会做到80场左右。
每场都特别的成功,真的,效果特别的轰动。平均参与人数和签售量,都达到了可喜的20(人)左右。
看,这就是我(签售会)现场的氛围图,效果是不错的,其实。

每次分享会,规模都不是很大,但是互动环节氛围都特别的好。观众啊、朋友啊、读者,都会有很多的问题出现。
在这些问题中呢,就有那么几个问题是反复出现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我的“旅行三部曲”,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因为我的本职工作是电影导演、电影摄影师,平时拍拍广告、拍拍电影、拍拍戏,赚的钱还可以。
养活一只单身狗,其实不是很大的问题。
我一直就有写作的习惯,从小保持到现在。
当我开始旅行之后,在旅行中,我也没有放弃写作这个行为和习惯。
2013年开始到现在,走了5年左右,实际上去了很多地方。文字积攒下来,这个量就达到了一个出版的标准和规模。

所以我就萌生了个念头,我要出一本书。
但是我希望,用自己的主导行为去出这套书。
我希望,在书的体现上面,能够最大化地,呈现我对书的一个设想和设计。
我就自掏腰包出这套书,就是自费出版。
我把这个行为,定义为一个个人的行为艺术,是这样的。
艺术就必须要有独创性,才可以称之为艺术。
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小小的目标,我要出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书。
不瞒你说,我刚开始有这个目标的时候,也把自己吓了一跳,你当你是盘古是吧,开天辟地什么的。

但是,我后面又不紧张了。
我自掏腰包出版,所有的费用都是自己出。
我亲自跟出版社洽谈,跟出版社商谈,谈出版的合作流程、方式。后面又亲自参与内容的审核、排版设计、出封面的设计和排版设计。
之后又亲自去盯印刷,还亲自跑策划营销和推广。最后还要亲自去落实所有的线下活动。
单从线下的活动和自己跑营销来讲,我觉得这个事情已经是非常具有独创性了。因为没有人这样做过。
但是每次跟新的文化机构或者书店的负责人接触的时候,他们都会问,哎,火火你是一个人来的吗?我说不是啊,我还有我的团队和经纪人。
“他们人在哪里呢”,我就指指我自己,就是我一个人。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坎坷,但是我是一直处在一个非常享受的状态。
我可以说,我的照片应该是所有旅行类书籍里面拍得最好的了。

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也看到大家在笑。其实我的感受和大家一样,大家的笑容里面,透露出的信息就是说,你没那么厉害啊!
我也对这个事情只有50%的把握。

怎么样保证我书的独创性呢?
我就想到了序。
看我书的朋友,都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就是每一本书上面都有十篇序。

大家看书的时候,肯定见过有三篇序的、见过五篇序的,但是绝对没有人见过十篇序(的书)。
所以单从十篇序来讲,就保证了我的第一本书是前无古人的。
那第二本书为什么也要有十篇序呢?就是为了保证后无来者。
第三本书也有十篇序,第三本书的十篇序,不只是十篇序,而且所有的序都是外国人跟我写的,用了好几种不同的语言。
第三本书的十篇序的意义,就是说,给我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加一个保险,这样就可以保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但是如果有个人,特别坏,特别想模仿我,他干了所有的事情,也出了三本书,每本书也有十篇序的话,我也不怕。
我会单独出一本书,叫做《孟火火书的序言》,再加十篇新序,就一共有40篇序。这样的话就保证绝后。所以那当然,请鼓掌。

这只是我在一个概念上的玩法。其实序还有更深层次的诉求和功能。
我在出版这套书的时候,在我书的阅读体验上面,有个小小的设计和要求。不论是谁,在任何地方,即使我们素未谋面,只要你翻开我的书看,就会跟我产生一种,是老朋友的亲密感。
老朋友的亲密感怎么来呢?我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想到了序上面。
我的30篇序的序作者,都是从我的旅行中、生活中和工作中的伙伴和朋友中,选出来的文笔最好的朋友。
很多朋友说,火火我买你的书,就是因为你的序太好看了,以至于你的正文,我都没时间看。
关于这个说法,我心里边其实特别开心。毕竟大家付了钱了嘛,我还是成功的。
所有的序作者,我给他们的要求是,在看我正文之前写序。也就是说,他们写序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我书里面写了什么内容。
这30个人的社会背景、生活经历以及性别、甚至性取向,都不同,他们要给我写序的话,不知道正文,他们就只能从我这个人下手。

也就是说,有30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描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读者读完我的序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跟我产生一种亲密感。
在读之后文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那种,所谓的老朋友的亲密感。就好像我们俩是老朋友,坐下来有个那么半小时没说话,又突然开始讲话的那种亲密感。
这就是我对书的阅读体验上的要求。这个恰恰是我的独创性的关键所在。
你想想,我出了三本书,有30个朋友参与了我的书的创作,大家都开心。这件事情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为什么半年工作和半年旅行,会成为我的一个生活的常态。
这个问题是出于我对两件事情的认知吧。
第一件事情就是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的职业规划是,未来我要成为一名杰出的优秀的电影艺术家。

当你有一个电影艺术家的定位和追求的时候,你就不可以每天工作。
你每天重复性的劳动,会对你的创作才华和热情,产生巨大的损耗和伤害作用。
艺术家有个基本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让自己不断地成长。
我就决定,我要适时地停下来,并且选择了旅行,作为我成长的一条道路。
为什么选择旅行呢?因为旅行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眼界,拓展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思想,甚至还有体魄。
最关键的一点,它还可以让我们收集到丰富无比的素材。你创作是需要有素材的,没有素材就没有创作。

当然,旅行还可以塑造我们的三观。
最重要的是,可以带来对我们世界观产生很良好的影响,让我们的世界观变得更有格局、更有高度、更立体。
所有的艺术,到最后拼的就是世界观。
如果我们世界观没有格局和高度的话,我们的作品就必然扁平化,会变得狭隘。
这是职业规划的原因。

第二个就是,出于我对人类的两个基本的认知。我觉得人类有两个基本的诉求,一个是内观、一个是外观。
什么是内观呢?
就是生而为人,诞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我们机体的构造是什么,我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想法,我们的灵魂是什么,意识又是什么。
我们需要向内发现和探索。平时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搞艺术创作、跟人交流,都是内观的一个过程。
什么是外观呢?
外观,就是我们生而为人,诞生在这颗星球上,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我们国家背面的世界,有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结构?我们国家东边的世界,有怎样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我们国家西边的世界,它的人民又吃什么样的食物和讲怎样的语言?我们国家南边的世界,有怎样的地理外貌?
我觉得,作为人类,是有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去发现世界和拥抱世界。

综合起来,就导致了我的生活模式是半年旅行和半年工作。
话说回来,我觉得旅行对于人来讲,它不是一个要不要去旅行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必须。
当然我也不排斥,就是有些朋友可能会说,我就是喜欢在一个地方待着,我就是不喜欢挪窝。我也不反对。
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如果我这一生无法充分地实现内观和外观的双重作用的话,我觉得,我这一生可能就不是那么完满,我这仅有的一次宝贵生命的意义,可能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是我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第三个问题是:摄影的灵魂是什么?
我经常会跟大家说一句话,我的摄影水平在国内可能不是顶尖的,但在国际上肯定是顶尖的。
但这只是开个玩笑,就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我确实是在摄影上面,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小的水平和心得的。

很多摄影的问题,综合起来就是一个问题:摄影的灵魂是什么?
答案就是内容。
内容是什么呢?内容就是情感、思想和意识。
所有人都没有人会问达芬奇用什么画笔画画,没有人问贝多芬用什么钢琴作曲,也没有人问这个莎士比亚用什么墨水来写书。

但是,所有人都会问摄影师,“你拿什么相机拍照”。
你看,好像相机就是条狗一样,你拉出去遛,狗是吃屎还是吃粮食,就是狗自己的事,跟摄影师一点关系都没有。
实际上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说这些话的人,和问这些话的人,其实都是唯设备论和唯技术论。
他们的潜台词,实际上就是说,他只要跟这个摄影师有一个一样的设备和一样技巧的话,就可以拍出一样好的照片。
这是完全不对的,这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大家一定要避免它。
为什么我说内容是摄影的灵魂呢?

假设我们面前,出现了一座巨大无比的垃圾山,这个垃圾山高到了看不到天空,宽到左右看不到任何的边界。天气阴阴沉沉的,下着雨夹雪,温度极低,地上四处有水泊,到处是人类和各种动物的排泄物。
在这个场景里面,你是无法体现美的。
即使找来世界上顶级的摄影师孟火火也无济于事。
但是这个时候,场景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元素,一对母子。妈妈衣衫褴褛,孩子只有几个月大。妈妈抱着孩子走到垃圾山前面,哆哆嗦嗦地蹲下来,开始给孩子哺乳。
这个场景马上就变了,瞬间变了,变得有色彩,变得温暖,变得有力量。
为什么呢,因为场景里面,出现了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一位:母爱。
这个时候,即使我们的设备差一点,即使我们的技巧差一点,但是,只要母子这个元素,能够被识别。即使我们构图歪七扭八,曝光不准确,焦点甚至都是虚的,只要母子的元素能够被识别。
这张照片就有力量,就有温度,就有色彩。

当我们有内容的时候,第二步我们才会考虑到设备和技巧。
这个时候,设备和技巧的意义是什么呢?是助功。
有母爱这个元素存在,如果我们有个好点的设备,我们有好点的技巧的话,作用就是,可以让母爱元素表达得更清晰和准确。观众在感受它的时候,会更加的直接和迅速,这就是它的意义。
我再举第二个例子,第二个例子说我们为什么要拍照。
拍照是因为我们被眼前的场景感动。
感动不一定是要落泪,任何的情绪波动,都可以叫做感动。我们拍照就是因为我们被感动了。
职业摄影师和业余爱好者的区别在哪里呢?
当我们面对一个可以感动我们的场景的时候,业余爱好者就是拿起他的设备,咔嚓,把这个场景拍了下来。
职业的摄影师呢,他就可以通过他的构图手段和技术手段,把这个场景里面,感动他的元素,更加准确、直接和明确的抓到,找出来,并且呈现在观众面前。
这就是业余和专业的区别。
但是我们回头想一下,如果这个场景里面,不存在感动我们的元素的话,专业和业余又有什么区别呢?没有任何区别。
内容为王,内容是灵魂。

每次分享会,朋友们都会问到一个问题:火火,你觉得作为一个摄影师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是什么?
答案是,基本的技术修养是需要有的,理论知识是需要去学习的,设备也需要去研究的,但它(们)永远都是其次的。
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敏感度。
我们要对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投注足够的关怀和热情。
当我们,对世界和生活投注了足够的关怀和热情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变得敏感。
摄影和功夫是一个道理,都是唯快不破。

你只有敏感你才可以快,你只有足够的敏感,才可以随时随地、随时随刻地,发现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的,可以感动我们的元素,才可以找到那些饱含着灵魂的拍摄内容。
说白了,摄影师培养敏感是培养什么呢?就是培养爱的能力。这就是我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职业者和你对人的精力的认知?
我在家的时候就是在上班。
如果我不拍戏也不旅行,我在北京其实算是一个标准的宅男。我也不参加应酬,也不参加任何的聚会。

我每天的日程是这样的:
早上八点起床,起来吃了早餐,学一个小时英语;完了呢,开始阅读计划中的书籍;之后呢,开始练琴练吉他,然后练吉它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的时候会有一些偶发的突发性事件,我要去处理些公事。
这个事情做完之后就到了中午,中午干什么?下楼吃碗面;之后呢,回来睡半个小时觉,或者一个小时吧;之后起来,又是进行计划中的阅读。
有的时候,根据天气的状况不同,我可能会去楼下旁边的篮球场,打打篮球,运动运动;回来之后洗个澡,下楼吃个晚饭,就到晚上了。
这个时候,如果不是阅读,那可能就是写写东西,搞点创作,编编剧本,然后搞点儿别的什么东西。
到晚上十一点左右的时候,我会开始看电影或者看剧,看到一点钟睡觉。

每天都是这样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旅行不工作的时候,就是一样的这个模式和过程。
我在家其实就是和正常上班的,没有任何的差异。而且我没有双休日。
作为自由职业者的话,其实要比正常的上班族有的时候还要更辛苦一些。因为你没有同事在身边,你没有什么想聊的话题可以去讲。

什么是自由职业者呢?
自由职业者的关键不是在自由,自由职业者的关键是职业。
很多朋友就说,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的这种自由职业者,但是他们过得不快乐不开心,精神压力很大,状态很差。
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是,他们其实不是真正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只是举起了自由职业者的大旗,但实质上,他们只是过着懒惰而松散的生活。
所谓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其实是想要自由,不想要职业。
但是,自由的最基本的基础,其实就是自律。不自律就没有自由。
这就是我对自由职业者的一个理解。
所以说,如果我说,我是不是一个自由职业者,我觉得我是一个相对合格的自由职业者。
我其实并没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我只是合理的利用了时间,我只是完成了合理的自律。这是一个。
另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朋友说,火火你看你,身上有那么多标签,又是这,又是那,你是怎么样分配精力的,你这个精力够用吗。
我们对精力这个词,其实也是有一个巨大的误解。
我们都会说一句话: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出在了哪里呢,出在了我们对“有限”这个词的理解上。
有限也是有容量的。
有些人,天生容量大一些,他可以在一生中做成很多事情。有些人,天生容量小一些,他可能只适合把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面,把它做好。
容量大的那些人的杰出代表有谁呢?达芬奇。

达芬奇是什么样的人,大家都应该都知道吧。
达芬奇是一个伟大的画家,但是达芬奇还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哲学家。
他最出名的当然是画画,他老人家画画太好了,所以导致了他其它的身份变得黯淡无光。
你要相信他的所谓的黯淡,在人类的能力范畴里边,也是属于杰出和优秀的范围。
我要是跟达芬奇比起来,我肯定差得很远了。
但是我也觉得,我自己的这个精力容量不是只能够做好一件事情。
恰巧我对很多方面,很多项目上面,都有点小小的才华和天赋,而且同时保有了相应的热情。
我觉得,既然你在相应的项目上面,有热情和有才华,就应该去充分地开发每一个项目。
如果,我单独的把所有精力,放在一件事情上面的话,我觉得反而是对精力的一种浪费。
每一个人身上,只要多一个技能,就会多一份快乐。
现在我们从刚刚那个问题,可以直接引申到第五个问题了,就是今天的最后一个问题:我怎么样定义自己?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标签,这些标签其实不是我们主动要求的,是因为我们做成某些事情之后,社会周遭赋予我们的。
也就是说,我们的标签是被动贴上的。我也就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一个“斜杠青年”。
我觉得,所有的标签的使用,都会变成一种无形的枷锁。
看过我书的朋友,都会看到我的书上面作者简介。
第一本书的作者简介,就是这两句话:想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得看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第二本书上的简介更直接,就是一首诗。
当大家看了这首诗之后,这个孟火火到底是什么来历,其实也没有任何的概念。除非你读后面,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十篇序,否则的话,你对我是一个完全没有概念的状态。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要给自己打马赛克呢?

我就是为了去标签化。
因为标签可以变成人的枷锁。刚刚说过。
面对标签的使用,稍有不慎就会变成自己的枷锁。
那我到底是怎么样定义自己的呢?
那么多标签中,有很多不同的身份,标签都没有错,那都是我。如果不是那些标签,我今天就没有机会在这里大家讲故事。
我人生最大的追求,就是我要成为一个有趣和好玩的人。
比如说,我在临终的(时候),大家开始聊孟火火这个人。我最希望听到的,并不是大家说孟火火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孟火火是一个厉害的摄影师,孟火火是一个杰出的作家。这不是我最希望听到的。
我最希望听到的是,大家一聊孟火火就说,孟火火这个人太有趣了,太好玩了。
有趣和好玩是什么呢?
有趣和好玩,就是一种“穷”性。

我举个例子。
(如果)现在世界上突然禁止拍电影了,我说没关系,我还可以给人拍照片谋生。如果说突然又不让拍照片了,也没关系,我还可以写书出版,照样可以活下去。
如果说又不让写书,也不让出版了,怎么办呢?没关系,我游遍全世界,我有游遍全世界的经验和知识,我可以去当导游。
如果导游也不让当了,怎么办呢?也没关系,我可以进一个外贸的企业,去当翻译。那翻译也不让当了,怎么办呢?也没关系,我抱把吉他上街唱歌,也可以谋生。
只要能活下去、只要能存在下去,我就可以找到快乐的方法。
这就是变得有趣的一个用处。
只有一个人足够的开阔和有趣,他才可以跟这个世界,建立起最有趣和开阔的关系。
他生命的意义才会更有价值,才会更有独特的纪念意义。
时间也差不多了,我把我第二本书上的作者简介,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这个简介,其实是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做《穷性》。这首诗也恰恰,非常完美的诠释了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当别人问,你是个导演吗?
我说,我是个摄影。
当别人问,你是个摄影吗?
我说,我是个编剧。
当别人问,你是个编剧吗?
我说,我是个导演。
当别人问,你到底是啥?
我说,我是个人。
如果非要在前面加个形容词,我会说,是穷人。
此“穷”是广义的穷,是无限。
人们都喜欢给世界定性,而我偏偏只喜欢“性”。
此“性”是广义的性,是自由。
好,谢谢大家,谢谢。
(2018.8.25 武汉)
- 演讲内容仅代表讲者个人观点 -


-
不快跑累了歇歇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3-03 2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