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受霸凌,该叫他打回去还是向老师家长求助?
官方通报“上饶10岁男生被女同学父亲杀害”那天晚上,水木丁老师的微信群发起了一个讨论话题:孩子在学校受霸凌,该叫他打回去还是向老师家长求助?
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说“叫他打回去”的人居多。我的注意力聚焦在事件本身,虽然没有更多的背景材料,但“杀人犯法”我是知道的。即便是传闻中的“被霸凌”,那个小男孩“从开学到现在几乎每日打骂”小女孩,女孩家长就有资格、有权利去杀了他吗?
看到澎湃新闻披露出来的家长微信群截图,我说:那个女孩的爸爸,发在家长微信群里的话,让人觉得他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能力都很差。

我为什么这么说?
看看女孩何某璇爸爸在行凶前一天发在微信群里的话吧。

第一,这段话是针对男孩刘某宸的。男孩在不在群里?通常小孩是不在家长群里的。即便他在群里,这种沟通方式对一个10岁的小孩妥不妥当?男孩不在群里,那就是说话给男孩家长看的,让外人给评评理的……人家男孩家长表示第一次知道这件事,还说加微信私聊,结果没聊成,第二天儿子就没了。
第二,“想想我们夫妻从女儿一出生就双双辞职在家就为了能够多陪伴她……”说实话我最震惊的就是这点了。家里开矿的?自由职业者?夫妻双双都不用上班的?专职陪伴女儿10年还被霸凌?不应该自己反思一下吗?
第三,“作为家长”,听说女儿被同桌打(真的吗?),妈妈找男生“沟通了几次”,爸爸“也劝说过你”……你们40好几的人,直接去找人家10岁的男孩,不觉得羞耻吗?难道不应该找老师、找男孩父母对等沟通吗?这本身就是家长对小男孩的霸凌了好吧!你们女儿没本事跟同学对等沟通解决问题,既然要你们出面,难道不是去找学校老师和对方家长吗?
第四,“不知你家庭住址所以只能在校门口等你……”这是赤裸裸的威胁。
“凡事都有至少三个解决办法”。孩子在学校受霸凌,叫他打回去是一种解决办法,向老师家长求助是一种解决办法,但第三种解决办法,肯定不会是“去杀了他”吧?!虽然很多家长会发狠要去“揍死他”,或者“揍他一死顿”。
通过微信群里何某璇爸爸的聊天,只觉得他是个不会沟通的人,因为最基本的一个判断,“情绪正常的女孩的父亲,是不会去杀人的”。我没敢说这就是个神经病,怕被群起攻击。毕竟网上很多键盘侠已经在叫嚣“杀得好”了,好像他们已经认定那个不幸的、生命止于10岁的男孩一定是个霸凌者,是个熊孩子,会长成恶魔,那个杀人者不过是在提前“替天行道”。
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为杀人者叫好,这是多么深重的戾气啊。我拉黑了一个自媒体作者,因为他发出了这种气息。
今天看到有消息说,女孩的父亲“有躁狂症和其他精神疾病,情绪相当不稳定,行为处事都偏离了正常人的逻辑”。即便他杀死男孩的时刻是清醒的,那也是对自己的无能本身的一种愤怒。
我们都是从10岁过来的,如果你有小孩,也会从1岁、7岁、10岁……慢慢长大。今天我回想起很多小学二、三年级时候的事。
当年没有霸凌一词,但“欺侮”和“被欺侮”肯定是存在的。男女生同桌,中间划一道三八线,胳膊肘一过线,啪一下打回去的情形有过吧?我们班有个女生被同桌欺侮,每次写作业只占据课桌小小的一角,我们班还有个女生比较强悍,男生胳膊一过线就用铅笔扎了过去……
课间十分钟,男生女生大都会出去玩,如果呆在教室里的有好几个女生只有一个男生,外面的男生看到了就会坏坏地唱:“……这么多的女生,一个田加力……”若教室里一群男生,只有一个女生,肯定也是坐不住的,会有人唱,“这么多的男生,一个7加7”。
我刚从农村转学到城里,不知道他们在嘲笑什么,后来才悟到“田加力”是男,“7加7”是女。“女”字写起来,可不正像一个正7一个反7?
班里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要么是留级生,要么是学习最差的。有个叫王某生的同学,我真的不记得他的真实姓名了,只记得他的绰号“两五一十八”。小九九背不出,他背的是“二五一十八”,这就成了他的名字,老师还在后面加上一句押韵,至今我还记得连起来是,“二五一十八,偷西瓜”。
印象太深刻了,那个男生是留级生,后来小学没毕业就缀学了。现在想想,他就是学习不好,难道不是被全班同学包括老师霸凌过?我虽然没直接欺侮过他,但肯定也参与了嘲笑他的行列。
那个叫何某璇的女生跟被杀的男生同桌,回家跟父母所说的“几乎每日被打骂”,是什么程度?是不是被用铅笔扎过?胳膊过线被打过?辫子被揪过?凳子被抽掉一屁股坐地上过?
孩子们之间的矛盾,通常孩子们自己会解决。如何与人打交道,平衡同学间的关系,那也是他们成长的功课。家长需要告诉孩子的是,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如果有人欺侮你,如果遇到什么困难的事,一定告诉爸爸妈妈,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替你出面。但不应该是去杀人的那种。
父母要做父母该做的事。
父母的责任是教育孩子,教给他们方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生存。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成长。要帮助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并且能够给社会一份正面的影响。
教育孩子不要霸凌他人,也不要被霸凌。前两天有个我喜欢的博主谈到儿子在读《乌鸦与狐狸》的故事,儿子说狐狸太狡猾了,她教育儿子说,你要想想怎么才能不成为那只乌鸦。
小孩子是非观可能没那么强,但家长要清晰“霸凌”的界限,保持平常心。那个被女同学父亲杀死的10岁男孩,是不是只是调皮顽劣?讨人嫌?而已。多年前我曾看过一篇心理学文章,说八九岁的男孩,如果喜欢女生又不知道怎么表达,反而会用相反的方式,只是为了吸引对方注意,比如把女生辫子绑在椅背上,等等。
假如真的被霸凌,我当然支持孩子(不是家长)打回去,而且是“打不赢不要回家”的那种。
据说,希拉里的父母就是这样教育她的。
不信,你们可以搜一下新东方前合伙人徐小平的文章,《三个街头打架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