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庵书忆(一篇记录书话的日记)47
5.16
本周买书不多,花钱不少。
在琴川书屋为朋友带了一套苏州杂志,结结实实的两大捆。遇到一位姓安的藏家和书友冬眠,聊了些有关“漏”的话题,这位姓安的朋友处应该会有不少我感兴趣的东西,可惜他估计不太会割爱的。七月份前后苏州评弹学校搬迁,少不了会有不少有关评弹的玩意流出来,有时候想想,真恨不得扮个回收废纸的贩子去蹲点。
在琴川买了六本书。鲁迅诗稿,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文物出版社76年一印,手稿影印本,甚好。前些天,看豆瓣,有消息说鲁迅被请出学生的教材了,大为惊谔。虽然我未必赞同对鲁迅先生的文字字斟句酌的分析,但是他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启迪了一个时代。正如那篇文章的作者说的,鲁迅的消失其实是代表着鲁迅所抨击的那些人的复活。鲁迅是不该被忘记的。顺便一说,此书书前有章三枚,其中一枚是“沈彬如”,不知是否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著名画家沈彬如先生呢?
鲁迅笔名印谱,荣宝斋76年一版,100000册。此书本不稀奇,书摊常见。书前有字:“送给周雨欣赏,拙翁于苏州,77.7.31”书中有不少铅笔批注,都是前面的藏者对印章的理解和评价,见地颇异常人。拙翁何人?不得而知。可能是景德镇制瓷大师余翰青否?可惜手头没有余先生的字来做参考。余先生是87年过世的,论时间倒也不是没有可能。存疑。倘若就只执泥于是否为名家所藏,似乎也是有些本末倒置之意。
无所有室印汇,周新月篆刻,江苏古籍91年一版,3000册。书前有字:“整风兄雅教,无相,九五.四.七”无相,周新月先生之号也。整风先生何人呢?又是一个不得而知。
董必武诗稿,文物出版社79年一印。亦为手稿影印本。大概跟上面鲁迅诗稿是一批的,装帧印刷都还不错,现在难得看到了。
战地行脚,钱君匋,福建人民83年一印,5870册。也是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与上次买到的蕴华集是同一种。
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84年一印,21000册。家中有同种马氏文同一册。都是想懂但实不懂的东西。
周六早上去了一趟文化宫。文化宫改7:30开门了。天阴,来的人不多。买书四本。得英文新字辞典一册,竞文书局民国36年版。书原为镇江图书馆藏书,精装本。说来也巧,此书当时定价是法币25元,我买来恰是人民币25元。
吴祖光散文选,江苏人民82年一印,16500册。此书封面为其妻新凤霞女士所画之梅花,封面题字为费新我,书不错,装帧不俗。
另得苏州现代书画选一册,苏州文联编,上海书画86年一印。此书也无甚稀奇,就是品好。也可拿来给自己上上苏州书画的启蒙课。
最后说的这本书,是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南京亚伟速记学校编印的速记课本参考材料,速记简符汇编。1955年初版,56年再版,各印了1000册。说起这本书,我就会想起大学时候的一件往事。大学时候,汉语速记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挂科较多的一门课。我们当时就学的是这种亚伟速记法。大四那年,宿舍对门的胡君,因对这门课的设置有所不满,便在全系上下奔走,要求将此课由必修变为选修,为了制造舆论,他就在当时的中文系系刊上来了一次开课与改课的大辩论,因为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正方,就想到了我。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文字《汉语速记: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从个人角度为这门课做了辩护。(那篇文字我至今保留着,刚才找出来看看,不由有些好笑。)后来,这位“为民请命”的胡兄挂了这门课,但是次年,这门课就真的成了选修课,现在不知道还开不开了。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近来日益发现汉语速记其实是件非常有用的本领,只可惜那时的我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好。不知道以后还能重新学起否?一本小书,牵起几多回忆。
本周买书不多,花钱不少。
在琴川书屋为朋友带了一套苏州杂志,结结实实的两大捆。遇到一位姓安的藏家和书友冬眠,聊了些有关“漏”的话题,这位姓安的朋友处应该会有不少我感兴趣的东西,可惜他估计不太会割爱的。七月份前后苏州评弹学校搬迁,少不了会有不少有关评弹的玩意流出来,有时候想想,真恨不得扮个回收废纸的贩子去蹲点。
在琴川买了六本书。鲁迅诗稿,上海鲁迅纪念馆编辑,文物出版社76年一印,手稿影印本,甚好。前些天,看豆瓣,有消息说鲁迅被请出学生的教材了,大为惊谔。虽然我未必赞同对鲁迅先生的文字字斟句酌的分析,但是他毕竟代表了一个时代,启迪了一个时代。正如那篇文章的作者说的,鲁迅的消失其实是代表着鲁迅所抨击的那些人的复活。鲁迅是不该被忘记的。顺便一说,此书书前有章三枚,其中一枚是“沈彬如”,不知是否是吴门画派代表人物、著名画家沈彬如先生呢?
鲁迅笔名印谱,荣宝斋76年一版,100000册。此书本不稀奇,书摊常见。书前有字:“送给周雨欣赏,拙翁于苏州,77.7.31”书中有不少铅笔批注,都是前面的藏者对印章的理解和评价,见地颇异常人。拙翁何人?不得而知。可能是景德镇制瓷大师余翰青否?可惜手头没有余先生的字来做参考。余先生是87年过世的,论时间倒也不是没有可能。存疑。倘若就只执泥于是否为名家所藏,似乎也是有些本末倒置之意。
无所有室印汇,周新月篆刻,江苏古籍91年一版,3000册。书前有字:“整风兄雅教,无相,九五.四.七”无相,周新月先生之号也。整风先生何人呢?又是一个不得而知。
董必武诗稿,文物出版社79年一印。亦为手稿影印本。大概跟上面鲁迅诗稿是一批的,装帧印刷都还不错,现在难得看到了。
战地行脚,钱君匋,福建人民83年一印,5870册。也是上海抗战时期文学丛书,与上次买到的蕴华集是同一种。
高等国文法,杨树达著,商务印书馆84年一印,21000册。家中有同种马氏文同一册。都是想懂但实不懂的东西。
周六早上去了一趟文化宫。文化宫改7:30开门了。天阴,来的人不多。买书四本。得英文新字辞典一册,竞文书局民国36年版。书原为镇江图书馆藏书,精装本。说来也巧,此书当时定价是法币25元,我买来恰是人民币25元。
吴祖光散文选,江苏人民82年一印,16500册。此书封面为其妻新凤霞女士所画之梅花,封面题字为费新我,书不错,装帧不俗。
另得苏州现代书画选一册,苏州文联编,上海书画86年一印。此书也无甚稀奇,就是品好。也可拿来给自己上上苏州书画的启蒙课。
最后说的这本书,是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南京亚伟速记学校编印的速记课本参考材料,速记简符汇编。1955年初版,56年再版,各印了1000册。说起这本书,我就会想起大学时候的一件往事。大学时候,汉语速记是我们专业的必修课,也是挂科较多的一门课。我们当时就学的是这种亚伟速记法。大四那年,宿舍对门的胡君,因对这门课的设置有所不满,便在全系上下奔走,要求将此课由必修变为选修,为了制造舆论,他就在当时的中文系系刊上来了一次开课与改课的大辩论,因为一时半会找不到合适的正方,就想到了我。于是,我就写了一篇文字《汉语速记:我很丑,但我很温柔》,从个人角度为这门课做了辩护。(那篇文字我至今保留着,刚才找出来看看,不由有些好笑。)后来,这位“为民请命”的胡兄挂了这门课,但是次年,这门课就真的成了选修课,现在不知道还开不开了。现在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近来日益发现汉语速记其实是件非常有用的本领,只可惜那时的我并没有真正的学习好。不知道以后还能重新学起否?一本小书,牵起几多回忆。
收皮囊的恶魔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从全福班名伶到平声社曲师——陈凤鸣生平杂记(未定稿) (9人喜欢)
- 周信芳访苏演出纪略(未定稿) (15人喜欢)
- 苏州曲友葛缉甫及其《可读庐曲谱》(2025.2.25增补一稿) (6人喜欢)
- 苏州吴平音乐团往昔琐记 (8人喜欢)
- 苏州艺声歌咏团往昔琐记 (4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