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读后感

一
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读完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久负盛名的著作。最开始感兴趣是因为听了郭暮云老师的音频讲座,提到了这位作家,很是推崇。去了解了一下作者的生平,便产生了兴趣。郭暮云的一句话果然没有错——“要读就读死人的书,而且一定要死透了。因为只有经历了时间的筛选,还能留下的书籍,必然是经典。”是的,以后读书,就照这个原则来选就可以了。准没错。
作家1821-1881年生卒,当时正处于沙皇统治时期,首都在彼得堡,莫斯科当时属于“故都”了,当时欧洲已经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无神论等等,冲击着人们的思想,也冲击着旧有的封建统治。这些新思想在当时对于年轻人来说,几乎成为一种时尚潮流,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他们——尽管他们或许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也照样把它们当做自己与众不同的一个标记。少年时期的作家照样也卷入了这样的时代潮流当中。因为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兴趣,加入了其中略微激进的小组活动,某天大家正处于“非法集会”时被一锅端了。被判死刑,临刑前被改判为发配西伯利亚流放苦役。可谓一下子经历了从死复生的转折。这对他的思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他转向上帝。虽然,军衔(上尉)和财产全部都被没收了,还要服苦役;但是能活着,真好。我想他内心肯定是充满了感恩,也懂得了谦卑。
去往西伯利亚途中,一批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探望他们的时候(应该是与他同行的一批政治犯),送给了他一本《路加福音》——这是唯一一本准许他们携带的书籍,此后一直陪伴着作家直到去世。可见基督教信仰对他的影响至深。而这部作家晚期的著作,也正是他对一生信仰的思考和总结。
二
从书名即可得知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这一家子的三兄弟。父亲是一个靠投机取巧发家的粗俗可鄙的小人,与两任妻子育有三个儿子。而他发家的原始资本,就是前妻的嫁妆。生了三个儿子之后,几乎没有尽过任何父亲的责任。酗酒好色阿谀逢迎,是他深入骨髓的个性特征。基督教讲‘罪’,这几乎是最好的罪人典型,罪得毫不遮掩,甚至坦坦荡荡。
一任妻子生了大儿子米嘉,二任妻子生了伊万和阿廖沙。两任妻子在孩子未能成年之前就去世了。可以说是缺乏父爱又缺乏母爱的情况下长大的。但是这里不是要谈论健康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那时代弗洛伊德还没成名呢(1856年生人),虽然心理学有发展的势头了。
整个故事是以米嘉和父亲就财产的纷争,最后又因为为了同一个女人争风吃醋的矛盾为主线。最后父亲被杀死,凶手是一个疑似他私生子的仆人斯乜尔佳科夫所杀。但是因为米嘉到过犯罪现场并且打晕了另一名老仆,他没法拿出不是凶手的证据而被宣判为其父之死负责。
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但是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借人物之口抛出的对于宗教、伦理的思考,以及心理描写极其精彩——其中当然也包括对当时流行的思潮的思考。
概括起来可以这么说吧:老大米嘉是血气的奴隶,冲动粗鲁,追求享受而又有热情有自尊;老二伊万是无神论者,聪明理性,学识很高,但是不谦卑不信神;老三阿廖沙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是全书中最温暖的一个人物,被很多人成为“天使”。
斯乜尔佳科夫则是一个最悲剧的人物。他是一个镇上的疯女孩所生,不知道被谁强奸而弄大了肚子,传言说是老卡拉马佐夫干的。奇特的是,他的疯妈妈生他的时候,居然是深夜翻越了围墙在卡拉马佐夫家的花园里生下了他,难产而死。卡拉马佐夫收养了他,最后出钱送他去莫斯科参加了厨师培训班,回来给他做厨子。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老爷的信任。
他一生为自己的出身极其自卑,而这也造成了他阴郁可怕的性格。所有的收入都花在外表打扮上,似乎对未来的生活不报任何希望,而期望外表的体面可以遮掩他出身的不足。最后他在开庭前一天向伊万坦白了是自己杀了老爷,最后也自己上吊结束了生命。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佐西马长老。是阿廖沙的导师,是他们那个镇上修道院的得道高僧一样的人物。他也曾经是一个军官,因为爱情的嫉妒和人决斗,最后大彻大悟放弃了世俗的贵族头衔以及财产成为了一名修士。
三
人物刻画和心里描写太厉害了。是在让人佩服。而且作者描绘的那些事情,在现今开来还是引起共鸣,让人觉得熟悉。读这个小说有时候就感觉是在照镜子,照到了我自己的内心的丑恶,也找到了社会的丑恶。真可谓“日光之下无新事”。
列一些片段吧:
l 显然,这位老太太心地并不坏,只是由于无所事事而养成别人极难忍受的专横性格。
就像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工作中碰到的一些人,尤其是中年以上的人们,心地不坏,但是却脾气暴躁,让人难以忍受。
l 他未满二十岁来到父亲家,踏进了这个不折不扣的淫秽垃圾坑,每当景象不堪入目时,这个纯洁的童男只是默默地走开,却绝无半点鄙夷的表情,也决不指责任何人。 “这可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个人,倘若您突然让他身无分文、孤零零一个人待在一个百万人口的异乡城市的广场上,他决不会活不下去,不会饿死、冻死,因为马上会有人给他东西吃,安顿他住下;万一别人不给安置,他自己也能立刻找到栖身之所,这对他来说根本不费吹灰之力,无须忍受任何屈
描写阿廖沙的,一下子树立起一个纯洁谦卑自持的形象出来了。像一个圣徒。
l 我见到一个车夫的影子用一把刷子的影子刷一辆马车的影子。
精妙的句子。
l 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如果不信神的话,总有勇气和办法不相信奇迹;即使奇迹以无可辩驳的事实的形式出现在他面前,他宁可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器官,也不承认这是事实。如果承认,也只承认那是一种自然的、不过在这以前他不知道的事实。在现实主义者身上,并不是奇迹产生信仰,而是信仰产生奇迹。一旦现实主义者接受了信仰,那么,正是根据他的现实主义他一定也得承认奇迹。
人家一百多年前就已经这样深刻了。
l 不幸的是,这些青年并不懂得,在很多情况下,舍身也许是所有的牺牲中最轻而易举的,而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哪怕只是为了十倍地增强自己的力量,以便为他追求的真理服务,为他心向往之并且引为己任的大事业服务,——这样的牺牲对于他们中许多人来说几乎完全做不到,实际情况往往如此。
读到这里感觉自己脸上火辣辣的,就种照镜子看到自己丑恶弱点的羞愧感。
l 跟他交谈过的人间或表示有这样的印象:“很难了解他在想些什么。”有人明明看到他的眼睛现出一种若有所思和闷闷不乐的神情,冷不防会给他突如其来的笑声吓一跳,这说明恰恰在他看上去郁郁寡欢的时刻,他脑海中盘旋着的却是轻松愉快的念头。不过,眼下他脸上的几分病容倒是可以理解的:人人都知道或听说,最近他在我们城里很不安分,生活放荡;同样,大家也了解,他为了钱财纠纷与父亲闹翻,目前肝火特别旺。这方面已经有几则传闻在城里不胫而走。他的性子确实相当暴躁,我城的调解法官谢苗恩·伊万诺维奇·卡恰尔尼科夫在一次聚会上曾经说他“头脑容易发热而又缺乏条理”
这是描写老大米嘉的句子。
l 你是一名军官,我也是一名军官,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正派人当决斗副手,可以派他来。
l 爸爸,爸爸,你还是不要讲和。等我长大了,我去找他决斗,我一定杀了他
l 在咱们俄国,醉鬼都是心地最善良的人
l 他们分开时一个个都是天使;可是凑在一起,尤其在学校里,往往就没有同情心了。
这是描写一段校园霸凌时间时,被欺负的孩子的父亲说其他孩子的一句话。
l 他问道:‘爸爸,爸爸,世上有钱人是不是比谁都强大?’我说:‘是的,伊柳沙,世上没有比富人更强大的了。’他说:‘我要发好大好大的财,我要当军官,把所有的人都打败,沙皇将给我奖赏,我回来后,那时谁也不敢……’他顿了一会儿,他的小嘴唇还在发颤,然后又说:‘爸爸,咱们这个城真不好,爸爸!’我说:‘是的,伊柳沙,咱们这个城是不怎么样。’他说:‘爸爸,咱们搬到别的城里去吧,到没有人知道咱们的一个好城市去。’我说:‘咱们搬,咱们搬,伊柳沙,——只要我攒够了钱。’我很高兴有机会能把他从阴暗的念头引开,于是我和他开始幻想搬到另一个城市去
一位赚不到什么钱的窝囊父亲被米嘉打了一顿,不幸被自己的儿子看到了。
l 对于一个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来说,人人都出来充当他的恩人,那是不堪忍受的……
l 但你不知道,人一旦否定了奇迹,也就否定了上帝,因为人寻找的与其说是上帝,毋宁说是奇迹。
l 当有人讥诮他,戏弄他,向他叫喊“你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相信是你”时,你没有从十字架上下来。你没有下来是因为你仍然不愿通过奇迹来役使人,你苦苦追求的是自由信仰,而不是奇迹信仰。
l 此事一下子在我脑海中重新浮现,整个这一幕仿佛又从头演了一遍:他站在我面前,我照准他的面门抡臂打去,可他双手贴着裤缝,保持立正姿势,脑袋竖得笔直,眼珠凸出,像在接受检阅;我打一下他就哆嗦一阵,甚至不敢举手挡一下——人竟被糟蹋到这般地步,这是人在打人!这是何等可怕的罪行!我的心仿佛被一枚锋利的针所刺穿。 我站在窗前,呆若木鸡。旭日在照耀,叶片在欢笑,在闪光,鸟儿在赞美上帝……。我双手掩面,倒在床上放声大哭。这时我想起了我的兄长马尔凯尔和他生前对仆人说的话:“亲爱的,你们为什么要服侍我,为什么要爱我,我凭什么要你们伺候我?”
佐西马长老做军官时,打了伺候自己饮食起居的勤务兵。
l 的确,我凭什么要另一个和我一样都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造出来的人来伺候我?这个问题当时一针见血地扎入我的大脑,这在我还是平生头一遭。
l 他们声称世界将越来越趋于统一,通过缩短距离和利用天空传递思想正日益形成一个友好的大家庭。 呜呼,这样的人类联合可信不得!他们把自由理解为扩大并尽快地满足欲望,从而扭曲自己的天性,因为许许多多愚蠢无聊的愿望、习惯和荒唐透顶的臆想会在他们身上滋生出来。他们活着仅仅为了互相攀比、吃喝玩乐、摆臭架子。锦衣玉食、香车宝马、官高爵显、奴仆如云已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甚至不惜牺牲性命、荣誉、仁爱,如果得不到满足甚至可以自杀。并不富有的人也在追求这些,而穷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又羡慕他人,便借酒浇愁。
l 我亲眼见过,我可以证明,我见过并为之惊叹,尽管我们的民众有着某些恶习和贫穷的外貌。他们没有奴才相,这在历经长达两个世纪的农奴制后尤其难能可贵。
对比之下,鲁迅批判的东西叫做“奴性”。
l 你会懂得祈祷是一种受教育的过程。
l 要特别爱儿童,因为他们也是无罪的,如同天使一般;他们是为抚慰、净化我们的心灵而生,是给我们指路的
l 但是要知道阳光照到地上也得花上整整八分
l 要是一把斧子到了那么远的空间,大概会像一颗卫星绕地球飞行,它自己也不知为什么
这里可以看到科学的普及程度。
l 我尤其不认为他胆小怕事,而公诉人向我们描述的却是个典型的胆小鬼。他丝毫没有头脑简单的迹象,相反,我认为他貌似天真,实际上极其多疑,而且他的头脑想得很多,也懂得很多。哦!控方认为他弱智低能倒是太天真了。他给我的印象一点也不含糊:我离开他的时候确信,此人积有很深的怨毒,而且睚眦必报,虚荣心、忌妒心重得要命。我收集了关于他的一些材料:他痛恨自己的出身,视之为奇耻大辱,一想到自己是‘臭黎萨维塔所生’,便咬牙切齿。老仆格里果利夫妇是他小时候的恩人,但他对他们并无敬意。他诅咒俄国,嘲笑俄国。他梦想去法国,目的是想成为法国人。过去他常说,实现这个梦想缺乏资金。
法庭上米嘉的辩护律师对斯乜尔佳科夫的描述,可谓入骨三分。
l “卡拉马佐夫!”郭立亚激动地说。“按照宗教教义,难道我们死后真的都能复活,彼此重新相见,看到所有的人,也看到伊柳沙?” “我们一定能复活,一定能彼此相见,高高兴兴、快快活活地互相讲述经过的事情,”阿辽沙半是玩笑、半是欣喜地回答。 “啊,那该有多好哇!”郭立亚不自觉地脱口说道。 “好了,现在我们结束谈话,一起去参加他的葬后宴。用不着因为在这样的时候我们还去吃人家的煎饼而感到尴尬。要知道这是古老的传统,它源远流长,其中也有美好的含义,”阿辽沙笑了起来。“我们走吧!现在让我们手拉着手一起走。”
阿廖沙和他的一群小孩朋友一起,参加完伊柳沙的葬礼之后的谈话。伊柳沙就是那个被米嘉凑了的窝囊父亲的儿子。他勇敢自尊,敢于在学校反抗所有小孩对他和他父亲的嘲笑。但是最后他得了肺病去世了,死前在阿廖沙的帮助下,他和所有的孩子都和好了。这是一段很温暖的情节,作家可能也想借此预示着点希望什么的吧?!
四
这部小说涵盖的东西太多了,几乎有点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的感觉。读完之后有很多很多感触并增长见识。就挑几点说说吧。
1. 那个时代全欧洲都以说法语为时尚,贵族阶层的生活就是没完没了的社交,而不工作,因为有下层的农奴供养他们;
2. 贵族家庭的年轻人一般都要去做军官,上层人士的社交场合从来不缺乏军官的身影,贵妇们的罗曼史中也不缺乏他们的身影,完全是衣服纨绔子弟的作风,很难想象他们军队的作战能力;
3. 他们欧洲人喜欢玩“决斗”,这或许是受他们骑士风度的影响吧,但作者也交代了一下,那个时期军队里明令禁止,但是私下却仍然有这样的现象出现;两个人隔着一二十步的距离,互相手枪对射,但是抽签先决定谁先开枪,还有见证人,也算是有点绅士风度,跟我们的游击作战的“灵活”打法真是大相径庭;
4. 作者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我们清朝道光年间,可以看得出来,他们那边工业化程度挺高了——火车铁路有了,虽然还没有汽车,短途交通还是靠马车,科学等新学科成为新的时尚,相比之下我们的封闭让人叹息;
5. 俄罗斯人真爱酒,酗酒的很多,倒啥程度,一个人可以不顾性命在寒冷冬天里喝醉在大街上走,走着走着就可能倒下冻死——他们的严寒可不是闹着玩的;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商人可以早起就喝,连醉好几天,而根本没办法正经谈生意,而冬天屋子里生的炉子快要窒息让他煤气中毒了,都没有知觉,醉了就是醉了;
很多很多意犹未尽的东西,这部小说堪称为大。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