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城里的熟人社会
我的家乡在湖北一个县城,距离武汉仅百余公里,每年春节回家,这个县城就会显得格外热闹。KTV包厢“一房难求”,夜宵摊点排队,各大酒店连续多天满房,就连洗车,都要排队2小时。过年回家的人,消费意愿表现明显,呈现典型的“候鸟型消费”,处于大城市的工薪阶层,日常生活水准都并不高,以性价比作为考量的标准进行选择性消费。但是回到老家,因为对于城市层级消费的误解,觉得小地方的东西便宜,大城市的东西贵。由于存在这样的一种心态,所以在消费方面显得不那么理性,更加容易出现攀比的心理,反正一年就回来一次,花钱也不会心疼,反正只在家待几天。县城里的创业者,如果做生意需要资金,一般都会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钱,去办实业,很少会完整做一个商业计划方案然后吸引风险投资,不玩什么概念,也不弄些奇奇怪怪的发布会,这一点,非常传统跟实在,没有那么多的假大空。这些人,既不是毕业于斯坦福,也没有在旧金山硅谷的工作经历,县城经济背后的逻辑是人际社交关系网络,做的都是熟人生意,包括去机关单位办事情,也要委托熟人。在县城里生活久了,容易有种阅人无数的错觉,县城里的人员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本地人口比例远大于外地人口,自己朋友的亲戚,也可能是自己认识的一个朋友,当人与人之间形成一个交互网络关系时,个人的言行会被约束,比如某个咖啡厅,可能会碰到某个人,而那个人自己根本就不想见,所以干脆不出门,由于休闲娱乐场所数量的限制,一个人的生活隐私很大程度上容易暴露,一不小心就碰到熟人。比如哪天看到你跟谁一起逛街,或者在某个KTV唱歌,在某个夜宵摊吃烧烤。如果你到了适婚年龄还没有对象,也容易被隔壁邻里说三道四。在县城里工作,在住房跟餐饮方面的支出不会很大,可以在家里吃,住在自己家,工资拿到手以后,肯定是够用,但是也存不下很多钱,由于没有房贷的压力,所以在工作方面的升职加薪欲望,并不如那些房贷缠身的人那么大。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