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条职场“规则”,越早知道越好
整理几条职场明规则,这几条不但很少有人提起,更多时候有人希望用职场潜规则来反向误导大家,希望大家提高警惕。
① “学会伸手要资源”
很多公司都会强调员工的奉献精神,独立拼搏的精神。
就像当年要求医生做白衣天使,老师做灵魂建筑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事实上,在职场光靠自己拼,是不够的。我们不能光奉献不索取,也需要伸手要。
要什么?
1. 资源。
当老板给你一个很难的任务时,直接拒绝,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认真考量老板说的到底有多大可行性,再思考你到底需要多少资源来完成。之后给老板一个有理有据的总结汇报:要想达到老板您的要求,我需要哪些资源。
如果老板靠谱,自然会认真对待你的要求。如果老板给不了相应的资源,还要你艰苦奋斗,苦中作乐……你也懂应该怎么做了。

2. 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
当有你中意的岗位空缺出来的时候,就算现在的岗位缺不了你,你照样应该勇敢的告诉老板,我希望到那个岗位尝试,学习更多。现有的岗位我可以兼任,等招到合适的新人,我也会好好培训ta,帮助ta迅速适应。
如果老板靠谱,一定会为有这样上进的员工而庆幸。
职场不像家庭,你客气你矜持,爸妈仍会把你最爱的菜留给你。职场上,争取资源并不丢人。你不去争取,别人会争取,你要做的是向领导证明你的能力和成绩配得上他提供给你的资源,这是双赢。
② “为自己前途熬夜加班”
职场人说一点都不加班,那是不可能的,之前我们有写过一篇《职场中,不想加班就做好这3点》,怎么在职场提高工作效率的文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
我们没有反对加班,但我们需要弄清楚,我们的加班是不是有价值的。如果不清楚,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1. 通过加班,我的职场技能 / 专业知识能成长吗?
如果这个项目有我一直很想学习的领域,或者能显著提升自己的能力,未来还能给自己的职业发展背书,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2. 通过加班,能赢得更多的机会吗?
有时候我们加班做的是一些杂务,但是我们知道领导是靠谱的,这次我帮了领导,下回有好的培训机会,或者是轮岗机会,领导会优先想到我,考虑我,那这样的加班为什么不去呢?

3. 加班是常态性的吗?加了班能轮休吗?
职场和生活一样,加班和朋友借钱一样,应该是救急不救穷。一个紧急的项目,需要我加几天班,相应的我能收获经验和知识,这买卖合算。
此外,既然是生活中借钱,有借有还嘛。这次我帮你一把,下次你帮我一把:老板急需我的时候我加了班,那么我家里有事需要请假的时候,领导会毫不犹豫的批假吗?
所谓弹性工作制,是种互利模式。你希望员工可以为公司救急,企业也得给员工提供便利吧。
③ “即使不跳槽,也定期看工作机会”
定期看工作机的核心好处是:能跳出自己的圈子,看整个市场在做什么——保持市场敏感度。
去年看到一个事件,一位在名企工作十年已经达到副总监的人物,却屡遭面试失利,并且绝大部分简历石沉大海。让人不自觉的感叹,这样已经熬到高层的人,就这样没有价值了吗?可是就算是价值还在,那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忽然变成loser呢?
很多人因为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安逸的机会,渐渐丧失了选择性,将更多时间投射到“努力于现在”,而不是着眼于未来。就这样,久而久之,技术与时代脱节,人也与时代脱节。
所以说,就算不想跳槽,也要偶尔看看工作机会,至少要知道这个社会的变化。这也是生存的必要法则。

1. 保持市场前沿科技和趋势的嗅觉。
公司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就是一个“井”,渴望往外看的人,也只是从井口看出去。井口多大,外面的世界就有多大,名企、500强也只是大一些的井口罢了。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不能从井里看,要学会跳出去。
对于职业者来说,隔绝一切身份的最好办法,那就是回到零点,将自己作为一个求职者,看看这个社会到底需要什么。
2. 更清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势。
其实,多看看工作机会,也是从另一个角度多看看自己。
有很多人只有在面试之后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同样的道理,也只有在面试的过程中,才能够知道能力与企业的契合点在哪里。
无聊的时候投几份简历,就算没打算离职,也要去经历下HR的摧残。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无论是离开,还是留下”,都能够获得成长的机会。
2. 了解自己的价格。
当然,看看工作机会,也是为了看看自己的身价。
固定的工作环境,意味着固定的交际人群,这些人久而久之将稳定感作为重要需求,渐渐不再关注外面圈子发生了什么。
其实,现代的职业者存在着一个通病,那就是不知道自己的长板在哪里,只知道奋斗与成果有着线性关系。就是因为如此,明明可以赚到20k的人,却只能12k糊口,还每天被老板忽悠的怡然自得。
如果愿意看一看所谓的人才市场,就能够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价,如果能赚的很多,为什么要赚的很少?
④“不要一味看高薪跳槽”
这话很得罪的是职场人,我一直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对于职场人来说,跳槽首先看的是职业发展,说俗一点就是未来的钱。
我们知道一些70后80后他们在职场上工作很稳定,他们不敢轻易的跳槽,他们之所以这样的选择是由于:
一方面,他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很多70后和80后职场人会觉得当时的职场环境很严峻,跳槽后他们难以一下子找到好工作,同时他们还有老人和孩子要抚养。
另一方面,如果经常跳槽,一些公司也会觉得这个人的稳定性不高,他们下次再去面试一些公司岗位的时候,很多公司的人事就不会再给他们相应的机会。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味的跳槽追求高薪,这样其实并不好。

经常跳槽的人会让很多公司觉得你这个人很不稳定,当有些公司有一些比较大的任务的时候,公司也不会轻易的把这些任务交给一些经常跳槽的人来做,毕竟公司觉得经常跳槽的人心态很不稳定,假如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他们去做,如果有一天他们突然跳槽了怎么办?
因此,面对跳槽这个问题,千万不要轻易的被一些公司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职场人在找工作时,也要看清楚以后再做选择,选择了就踏踏实实做下去。
经常跳槽的人,或许在你刚开始工作前几年,很多公司还能容忍你的不稳定性,当你的年纪越来越大,你在职场上的处境就会变得越来越尴尬,当你再去面试的时候,很多公司HR再看你的简历的时候,当HR看到你的很多工作经历都很短暂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敢再录用你。
⑤“能聊天不代表沟通能力强”
我打过交道的不少年轻小伙伴都认为:善于沟通=性格外向,能聊天能侃大山。事实上,我们所说的沟通能力,不仅仅是你要口吐莲花,与客户可以侃侃而谈,把客户说的很满意。
在我看来,沟通能力强首先是会倾听。你可以听明白对方的需求本身,更能领会到他没说出来的话外之音又有哪些含义,这样才能知道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提问也是沟通能力中重要的部分:客户说准备来年上一套弹性福利体系,身为咨询顾问可不能点头回家做方案去了。
1. 为什么客户会有这种想法?
2. 是全球总部的要求?
3. 还是员工调研的反馈?
4. 抑或是竞争对手上了这样的福利?
出色的顾问能够提出有效的问题,迅速了解客户决策背后的原因,只有了解了客户需求背后的动因才能提出靠谱的解决方案。

尤其是刚步入职场的小伙伴,很容易就搞不懂如何与人沟通,就会凭借自己的想法,想当然的去做很多的推断,但是却又怕问多了露怯,于是乎,干活就靠猜:
领导应该是这个意思吧?
客户估计需要的就是那个方案吧?
这样就应该没问题了吧?
闷头苦干,然后发现完全不是对方要的东西,遇上脾气暴的主,还会发火训自己。
我教各位从一个小技巧入手,每次别人在说的时候,立即拿笔记下来,别人说完,你确认一遍:
领导您希望我们做的是1.xxxx 2.xxxx 3.xxxx 对不对?
等到领导/客户确认后,再接着邮件确认:我们刚刚开会达成三点内容,分别是1.xxxx 2.xxxx 3.xxxx 接下来,保持定期更新:
1. 完成了。
2. 还在做。
3.还没开始启动。
这样让对方与你的项目保持更新,也让对方知道项目进度,对方汇报工作的时候心里有底。
⑥“如何捕获一款好师傅”
对刚步入职场的新人来说,选择师傅更靠谱些。毕竟很多经验法则是在实操中点滴积累和体验来的,一个好师傅若能助你打好基本功,日后收益无穷。
1. 找到师傅经常出没地。
既然决定要捕获师傅,就必须掌握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一般来说,在部门里守株待兔是最常用方法。很多师傅都是在共事时被发现的,面对棘手的困难和问题,他们往往会及时地出现,为你提供建议甚至是示范。
另外,要善用“校友”资源。如果能在公司里发现他们,然后去聊聊母校攀关系,分分钟赢得好感。尽管大家的部门可能不同,但项目中的问题、职场上的困惑,你可以随时线上问问或约好楼下喝杯咖啡,他们大多会很愿意为你解答。
如果前两种条件你都无法满足,那就把范围扩大些。尝试在一些业内专业的社群或APP中搜索跟你同城的、业务领域相近的、或是观点兴趣相投的师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热心、易相处、有较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分享……一旦选定这样的目标,就主动出击,在恰当的社群聚会中跟他建立关系,获得帮助。
2. 选师傅看年纪。
自己去做和教会他人方法完全是不同概念,做得到不一定说得出。选择了经验等级太低的是否,最后很容易变成一脸懵逼、相互吐槽的“难兄难弟”;但如果好高骛远,一开始就奔着“豪华顶配级”的总监或VP使劲,也怕是难有收获。
一般来说,师傅的年份要大于你的1.5倍,才有足够的经验和总结教授给你。
一方面对他来说这种师徒关系太琐碎又缺乏挑战(试想下,让总监手把手的教一个实习生,这需要多少的耐心和爱啊!),受限于经验,很多的道理和眼界你根本感受不到;另一方面,纵使总监说得每个道理都正确得毋庸置疑,但你仍会觉得“学了很多道理,却仍解决不了身边的小问题。”……最终,彼此拜拜糟蹋了时间和缘分。所以,师徒间要有经验年限差,但差距不要超过6年。
3. 肯给试错,才是好师傅。
工作中只肯派杂活给你,放任你自生自灭的绝不会是师傅,他们大多只想把你当做处理“低价值垃圾工作”的小杂鱼,纯粹为了自己图方便才用你。
而处处大包大揽、手把手教还不够甚至会帮你把事情做好的,也绝不会是个好师傅。

真正的师傅,知道有时候必须让你走些弯路、吃点苦头才能体会深刻,更知道有些时候必须给你机会推你登场、闯关晋级才能有所成长。
4. 再好的师傅也只能为你带一段路。
当你把你的和师傅的经验值带入上文提到方程组,就能判断出这段师傅传授的关系大概能维持多久。
如果再考虑彼此的成长、晋升、跳槽、转行、利益冲突等等实际因素的话,你就知道这份师徒缘有多短暂和难得。
所以,新人进入职场后,要以谦虚的态度抓紧时间找自己的导师,如果找到,别人给了你帮助和提点,记在心里。未来有机会,记得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