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告的女子》:卡米耶书信读后感
哀告的女子
——《卡米耶·克洛代尔书信》读后感


1884年,照片上的卡米耶忧伤而骄傲,胖胖的脸蛋上带有几分孩子气。那一年,她20岁,初识罗丹,这个命中注定将毁灭她的人。当年的卡米耶,除了是个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天才之外,还是个快活、任性的小女孩;她相信爱情,相信才华。在写给朋友的情感问卷中,得意洋洋的卡米耶回答:“你所喜爱的食物和饮料:爱和清水;你最能容忍什么缺点:我能容忍自己的所有缺点,但不容忍别人的任何缺点。”
这个自信、不羁的年轻女孩可能尚未意识到,她正在陷入一种至深的黑暗当中,那种黑暗,仅靠才华和骄傲是无从摆脱的。罗丹,另一位天才,自私而世故,当时已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终将成为她的阴影,在未来的年月里逐日吞噬她内心的微弱光芒,最终把她推向疯人院。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反覆,外人往往难以置咀;不过,说罗丹自私和世故,倒是有据可凭的。通常人们把卡米耶称做“罗丹的情人”,让不知底细的人以为这是一桩“小三”意图上位的公案。其实,罗丹在跟卡米耶谈恋爱时并未结婚,而且,这位雕塑家差不多算得上终身未婚。作为知名艺术家,罗丹一生不缺女人,自投罗网地戴上婚姻的枷锁显然并不符合他的根本利益,所以,虽然模特如云,这位钻石王老五却游走于激情的刀刃,方寸不乱;面对这号主角,知难而退不失为明智之举,可是,单纯、刚烈的卡米耶却做不到收放自如。
只有一个女人终身守候在罗丹身边,她是位朴素的女工,识罗丹于微贱之时,为他生养了儿子,照顾他的生活,即便如此,罗丹也不肯跟她结婚,儿子只好作为私生子被抚养成人;直到女工病重之际,罗丹才跟她注册登记,在形式上满足了她,而当时他们的儿子已年满51岁,两周后,女工去世了。不过,这种自虐型的传统女性,显然不会是现代女孩卡米耶的选择。
卡米耶的另一悲剧就在于,她跟罗丹在艺术风格上实在过于接近了。早在卡米耶尚未结识罗丹之前,巴黎美术学院的院长初见她的作品,就惊问:“你是不是向罗丹学过雕塑?”任何艺术家都珍惜自身的独创品质,这位6岁起开始学雕塑,18岁自立雕塑室的天才却终身困窘于自己的女性身份和她跟罗丹之间的师徒关系;究竟是罗丹剽窃了她的灵感?还是她模仿了罗丹的手法?这已经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桩无头案。卡米耶或许过于敏感,不过,以罗丹当年的声望和地位,她感受到的压力无疑是真实的。而罗丹在卡米耶崩溃之后往往暗地资助她,这究竟是出于多情,还是内心的愧疚呢?

跟罗丹断交后,人过中年的卡米耶独居在贫民窟当中,她被内心迭出的艺术灵感和幻想所逼迫,日复一日地埋头劳作;雕塑,一种异常艰苦的艺术,你必须手持钢凿,整天跟石头、青铜、泥土和粉尘为伍,在体力和金钱方面都时常处于透支状态;卡米耶用血肉塑成了那些灵动、深邃的形象;在信中,她写道:“我号啕大哭着做完了《维图姆与波蒙》的头发部分,一边还得忍受痉挛性的哮喘。……该死的职业,情愿去做苦力也不该干这个呵!”雕塑还是最需要获得公众肯定的艺术形式,否则,你就无法争取到必需的资金去购买昂贵的材料。可惜,备受打击的卡米耶已无法进行得体的社交活动,她多疑且冲动,不再是那个光彩照人的女孩,反倒沦为家族的耻辱。1913年3月2日,深爱卡米耶的父亲去世,七天后,失去保护伞的女艺术家被家人关进了精神病院,此后,尽管不断发出恳求,医院也再三通知家人说,卡米耶的病情并不需要住院,可家人置之不理,没有家属的批准,她始终无法逃离那个屈辱的场所,30年后,一代才女在病院里绝望地离开了人世。

1905年,已深陷危机的卡米耶完成了一座雕像:《哀告的女子》;雕塑中的女子瘦骨伶仃,她微微地倾斜着头颅,无助地向远方伸出呼告的双手。据说,罗丹看到这座雕像曾失声痛哭。八十年代以来,人们重新发现了卡米耶的才华,一部名叫《卡米耶·克洛代尔》的电影如泣如诉地描述了卡米耶悲剧的一生,她那些侥幸流传下来的作品推翻了传统艺术史对她的浅薄定义,人们终于意识到,与其说她是罗丹的学生和情人,倒不如说罗丹是她的学生和情人,或者,更公允地说,这样一对师生,在互相的爱慕、撞击和摧毁中,将现代雕塑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wenzi 赞赏了这篇日记 201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