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4 城市
广州-多伦多-新加坡-昆山-上海-济州岛-台北-滑铁卢-...
写导语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我和小麦的足迹已经遍布那么多的城市了。这时候觉得,其实这也恰恰回应了上一篇里面,我总是在强调“多变”的这个事实规律,我们因工作/学习定居的城市好像总在变化。
两个人以广州为原点,因为不同的目的去到不同的城市。除去作为base的广州以外,一起去了四个城市旅游。可以说,我们有关于5座城的共同回忆。
一开始在一起的时候,我在广州上学,小麦在多伦多实习,两个人的时间很规律,也比较空闲,所以基本上每天都可以视频。时差也是一个磨人的小妖精,在对方沉睡的时候,翻视频截图,翻为数不多的合照来缓解思念。对于没有太过深厚感情基础的情侣来说,一开始就异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幸,我们都很珍惜那些共同的回忆,一些细小的点也会放大了去珍惜。与此同时,也在视频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对方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虽然是“看得到摸不着”的状态,但我真的很庆幸我们有条件在一开始的时候给对方那么多陪伴,那些视频里面分享和交流,成为了支撑我们度过异地寒冬的食粮。在科技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书信就是遥寄思念的最重要途径,再然后像电报,电话,不断地缩短了时间上的距离,让思念可以更快地传达给对方;同时,从文本到声音,又给了沟通更多一个选择。笔墨的温度,声音的温度,将一个人的一部分带到了另一个人面前。到了即时通讯时代,视频好像已经在通讯技术方面将能呈现的都呈现给了对方,除了温度和触感。所以科技再发达,也很难将一个完整的人呈现出来,换句话说,科技在这方面是不能战胜距离的,但是感情可以克服距离。
其实,异国恋虽苦,但和小麦一起,就是甜蜜的苦日子,bitter sweet。能见面的日子里,我好像对那些异地的日子完全失忆了;同理,在异地的日子里,我也很难回想起见面的时光是一种什么感觉。生活就好像被硬生生地分成了两半,记忆也好像被分成了两半,一半有他在身边,一半没他。每一次要见面之前的感觉都是崭新的,但每一次分别的时候,都无疑是相似的痛苦。
这些城市仿佛就成为了我们恋情里面的一座座里程碑。我并不以经历了这些城市故事为荣,但确实每一段都之于我们特别的有意义。
广州,是家。是承载了从小的回忆和眷恋的地方。同为广州仔女,我和小麦可以说粤语,有共同爱吃的粤菜,在街头巷尾买同一碗糖水和牛杂,曾经在某条街道留下过相似的足迹。我们家就隔了三公里,两趟公交一次次把他带到我这边,我也一次次看着他坐上回家的巴士,挥手,直到他看不到为止。
多伦多,是距离。如果不是小麦,加拿大这个地方可能对我来说只是世界地图上的某个模糊的国度而已,我对多伦多也不会有任何感情。和小麦在一起之后,这个城市就好像鲜活起来了。透过书信,电话和视频,我仿佛也跟着他去camping,去看电影,去各种餐厅吃饭,去上班,去寄信和包裹,去超市采购,去坐没有网络信号的地铁,去看雪和红枫。在地球的两端,只能一个昼,一个夜。另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便只能无奈地在键盘上敲下即刻的想法,想象着那人起床之后看到这条消息之后的反应。刚在一起,我觉得手机里面的小麦每天都是新的,想到认识这个人的天数和在一起的天数在一天天增加,就觉得好像达成了某种成就。一个月,两个月,一个季度...尽管纪念日依然想过得有仪式感,但因为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有好好地过,所以纪念日也只是另一个平凡的日子。四个月过去之后,猝不及防地,就掐断了那条网线,出现在我面前。
新加坡,是另一个寄托。从一月份开始,小麦就在新加坡交换了。我在一月底考完试的时候,也飞过去那边呆了10天。这个地方给了我们一个可以只和对方相处的机会。在家太多约束,去到新加坡就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更加熟稔了,也熟悉了那种对方就在身边的感觉,但这种熟悉感依旧是新鲜的。在朝夕相处中,很认真地学习了怎么爱一个人,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爱人。有几天过得担惊受怕又委屈,但是更多地还是那些闪光的moment。出行之前竟然还会莫名地担忧,朝夕相处的话,两个人会不会觉得腻。但之后发现,这种忧虑实在是多余的,毕竟两个人凑在一块过十天也是一个技术活。虽然说相处得很自然,但每天都是在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中呢。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路痴的我每天走一样的路还是会迷路;熟食中心的市井味与其中的游客群有一种异样的和谐;新加坡虽小,但在热带的烈日下,步行到各个景点也是一份考验;动物园的可玩性实在是于我们意料之外......新加坡这十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学习生活;旅行;以及除此之外的其他娱乐休闲活动。要上课的日子,schedule就得围着课表转,不用上课的日子或者课程中的间隙,就可以忙里偷闲。尤其是前后两个周末,就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我们之前列好的wishing list。当然,也还有一些遗憾,例如没有去成一些地方,有些东西没有做好,有些东西没有完美的结局,有些事情还想再经历。但不论如何,是和爱的人在一起过好了每分每秒。我每一天都觉得疲劳值爆表,也解决了我之前半夜会醒来的睡眠小毛病。在新加坡的时候,临近农历春节,年的气息竟然可能比中国还重不少。临走的前一个晚上,我们穿过热闹的牛车水,卡着熟食中心关门的点,在接近午夜的时候慢慢走回住处。新加坡的午夜还是有丝微凉的,小麦就揽着我穿过一条条马路。大马路上车流犹在,但行人明显少了,大红灯笼和猪年式样的装饰品还在路上亮着,又温馨,又清冷。想到第二天一早的飞机离开,又想把脚步拖得慢一点。每一次分别前都是匆匆收拾,也没有什么过多farewell的时间,安检口前流了不少的眼泪,像是被人生生拉进去登机的。至到后来,台北分别的时候,在登机口前已经不会哭了,反而是在飞机降落和在自己小窝里才哭出来。可能是因为到了那些时候,分别才带了实感吧。The reunion mode has been turned off,继续书写“我独自生活”的chapter。
昆山,是学习。年后,我也在昆山开始了新的实习,过上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与年前相比,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规律了,两个人的scedule也需要适应一种新的routine。我在昆山独自生活,和千里之外的小麦又发生了一些事,不过都是一些波折。随着恋情慢慢成熟,有一些之前不被满足到的需求开始慢慢浮出水面,也开始沟通一些此前没有沟通过的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有时候一些一句话的事情,也可以因此变得很复杂。一旦走错了一步,就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去弥补,以及时间。
上海,是折中之地。在飞去济州岛之前,小麦从新加坡先飞到上海,我们过两天再从浦东飞济州。而我就直接坐高铁从昆山到虹桥。之所以说是折中之地,是因为上海离昆山很近,而小麦来到了上海就像半只脚踏进了昆山,离我这段时间工作的地方又近了些。当然,这些都是后话。我们上海的行程也基本没有亮点,最大的Highlight就是和对方见面,和对方在这里分别。在上海,我们第一次一起唱K,打卡各种小吃,挤人潮,瞎逛逛商场。现在想来,有点挥霍日子的感觉呢, 哈哈。
济州岛,是生活,是憧憬。上海两天匆匆过渡之后,我们一早上在浦东坐上了开往济州岛的飞机。虽然在一起之后各自都坐了好几次飞机,但是这还是头一次两个人一起搭乘飞机来回,真正有一种两个人run away的感觉。在岛上的一周里,用蹩脚的韩文,连蒙带猜地在菜市场买菜;拿着房东画的地图和韩文翻译软件找黑猪肉的烧烤店;在意外发现的好店里开心地享受每一道美食;开着自驾的小车去到步行到不了的地方。虽然基本上一天换一个住处,但紧凑而又随心所欲的行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对生活的掌控感。行程的末端,我们像本地人一样开着小车去挤晨星岳一年一度的野火节庆典,在雨中吃着鱼饼和香肠。这座小火山的雨夜让我瑟瑟发抖,但是在松枝堆被接连点燃、烟花绽放的时刻,让我有种无法言喻的感动。达成了和小麦一起看烟火的心愿,还有就是,他的怀抱真的好温暖。最后在还车的时刻,是恋恋不舍的。小小蠢蠢的方形起亚总是让我想象以后和小麦的road trip,就像一辆“开向我们未来生活的车”。拿着旅行箱下了车的那刻,告诉我们该回到现在的生活了呢。
台北,是惊喜。台北的行程没有满满当当,也没有什么亮点,但是却走出了和之前不一样的感觉。五天都窝在同一个小窝里,这个小窝只属于我们两个,就像一个小型的studio,除了缺少厨房外,满满是生活的气息。台湾之行的出现就是一个意外收获,并不在我们之前的预计当中,成行也十分不易。赚回来的这趟见面里,两个人给对方拍了好多照片,也自拍了许多;多了很多说心里话的时间;每天早上起床出发前,都愿意花时间去仔细看看对方的脸。拿着一杯五十岚牵着手,走去中山站,就是简单的满分幸福。还记得在北投的绿荫里吃的百香果棒冰,指尖的温泉,暖榻上的小憩都是小日子的节奏。之前几次旅行回来之后,我总是会遗憾,觉得我们之前太注重旅行,而留给“过日子”的部分太少了,毕竟全心旅行的话人的注意力难免被分散。对于许久不见一次面的我们来说,只留给对方而不做其他事的这种时间真是太稀罕了。这一次,给了更多两个人温存的空间,也牺牲了很多游玩的点。尽管如此,比起旅游,和小麦在一起才是我的priority。
滑铁卢,是新的征程。结束了新加坡的交换之后,小麦短暂地飞回广州又回到加拿大了。现在的加拿大气温微凉,但已经不是我和小麦刚在一起的那种冷和雪了。他当时是在实习,现在又回到学校学习了。这篇日记我断断续续地编辑了好几天,都是在他在睡梦中的时候敲下的字。虽然好像一眼就可以看完,但回忆和反思比起打字来说,占据了更多更多的时间,也更加费力。可能之后也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写了吧。现在的他刚回到滑铁卢上学,而我也快结束在昆山的工作准备回广州了。广州待几个月之后,我也要去香港继续求学,小麦说不定也会回到多伦多工作,又或者,某个我们不会在一起的城市。在空间上,两个人就像是两条不断相交的曲线,继产生了一个交点后,相离,然后又产生另一个交点。短暂地相交后,又会分开,周而复始。我们也都不知道,将来的哪一天,我们会在哪里结束这种状态。但既然选择了爱这个人,就不可避免要等待,要变得坚强吧。
“不知道你会在什么时候看到这几篇日记。里面的有些话可能曾对你说过,有些可能第一次说。这像是一个新的视角去回顾我们的爱情。我并没有很优美的文笔,也不懂得如何进行生动的叙事,也不希望自己的文字显得矫情。希望用这四篇日记在这里纪念我们走过的不多而又精彩的日子,并让我们对未来继续憧憬下去吧。”
201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