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去世丨时间证明的经典
从1917年至2019年,横跨了102年,曾经的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巨变已经成为历史,也是贝聿铭经历过的事实。人终将逝去,会被铭记的,只有历史与辉煌。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04.26-2019.05.15
华裔美籍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8岁的贝聿铭负笈美国,先在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往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学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学建筑硕士学位。
虽然贝聿铭被称为现代主义大师,建筑以简单几何形状(如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的组合形式而著称,但他反对固定的“国际风格”,而是主张风格的发展和多变。 在1974年的中国之行中,他甚至敦促中国建筑师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建筑传统,而不是西方风格的设计。
卢浮宫金字塔——时间证明的经典
1981年,新当选的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cois Mitterrand)发起了一项翻新法国文化建筑的运动,其中就有卢浮宫。

在当时有非常多的建筑师提交了他们的设计方案,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当密特朗总统以国宾的礼遇将贝聿铭请到巴黎,为三百年前的古典主义经典作品卢浮宫设计新的扩建,遭到了法国人民的空前反对(当时90%的巴黎人反对建造玻璃金字塔),他们并非不愿意在卢浮宫内添加一点新东西,而是批判玻璃金字塔毁了卢浮宫古典的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与卢浮宫的建筑格格不入。

在贝聿铭的回忆里,在他投入卢浮宫扩建的十三年中,有两年的时间都花在了吵架上。当他于1984年1月23日把金字塔方案当作“钻石”提交到历史古迹最高委员会时,得到的回答是:这巨大的破玩意只是一颗假钻石。

“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当时的贝聿铭力排众议,顶着舆论硬是坚持了下来。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

他反对一切将玻璃金字塔与石头金字塔的类比,因为后者为死人而建,前者则为活人而造。同时他相信一座透明金字塔可以通过反映周围那座建筑物褐色的石头而对旧皇宫沉重的存在表示足够的敬意。

自认因卢浮宫而读懂了法国历史观的贝聿铭并不难从埃菲尔铁塔中读出建筑的命运:建筑完成后要人接受不难,难就难在把它建造起来。

因此他不惜在卢浮宫前建造了一个足尺模型,邀请6万巴黎人前往参观投票表示意见。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文化习惯,同意了这个“为活人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设计。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宽34米,耸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个侧面由60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1000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贝聿铭设计建造了玻璃金字塔,他在设计中并没有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而是普通的几何形态,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氏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

经典需要时间的洗礼
纵观贝聿铭的一生,他似乎顺风顺水,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庄氏乃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氏13岁时罹癌过世,继母蒋士云,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蒋履福之女。妻子卢淑华(Eileen Loo)为中国留美学生,婚后育有三子一女,其中贝建中与贝礼中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在上海和香港度过了他的少年期,20世纪初期在风雨飘摇、战乱不断的中国凭借不错的家境一直接受着优秀的教育。他在童年时期在祖宅狮子林度过,苏州园林的生活经验,影响到贝聿铭日后的设计哲学:「人与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义:内聚力和历史」。
在高中毕业后,贝聿铭并没有按照家里的意愿选修经济学,而是遵从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建筑学,这是一条迥异于家族的道路,然而他大获成功。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竹子是中国银行大厦的建筑构想来源,它象征着拔节生长,生生不息的中国精神。


中国银行大厦在建设初期需要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内陆环境,不可避免的台风给高楼的建设带来了障碍,这栋大厦不仅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愿望,同时也象征着当时对英国殖民地的美好愿景。
中国银行大厦有70层,高达1,209英尺,由四个垂直轴组成,走到顶部是一个三角形棱柱。通身被反光玻璃覆盖,映衬着不断变化的天空,锚定广阔的商业区,在1990年5月开放时,它是亚洲最高的建筑,仍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之一。
四个轴面组合的现代复合结构系统,不仅能抵抗强风,而且不需要过多的内部支撑。

日本




埃弗森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影子,不过与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不同的是,贝聿铭多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風格当以甘迺迪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贝聿铭有机会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并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是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于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银大厦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
贝聿铭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第一届日本高松宫殿下纪念世界文化奖及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Medal of Liberty),2009年获得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等等。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阿尔法罗池奖章」(MIT Alpha Rho Chi Medal)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游学奖学金(MI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40年,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师学会奖章」(MIT AIA Medal)
1951年,惠尔赖特游学奖学金(Wheelwright Traveling Fellowship)
1975年,获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终生院士
1978至80年,当选为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
1979年,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长院士
1984年,成为法兰西艺术院(L'Académie des Beaux-Arts de France)外籍院士
1993年,获选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名誉院士1997年,获选为法国建筑学院(L'Académie d'Architecture de France)海外院士
获奖
1961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阿诺·布鲁纳奖」(The Arnold Brunner Award)
1963年,美国建筑师学会纽约分会「荣誉奖章」(The Medal of Honor)
1970年,美国波士顿国际学院「金门奖」(Golden Door Award)
1976年,美国「汤玛斯·杰佛逊记念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 Medal),表扬其「对建筑领域的卓越贡献」(for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1978年,美国室内设计师协会「埃尔希·德·沃尔夫奖」(Elsie de Wolfe Award)
1979年,美国艺术文学院「建筑学金奖」(The Gold Medal for Architectur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79年,美国建筑师学会金奖(AIA Gold Medal)
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建筑学金奖」(La Grande Médaille d'Or)
1981年,美国纽约市「艺术文化类市长荣誉奖」(The Mayor's Award of Honor for Art and Culture)
1981年,美国国家艺术委员会「荣誉金奖」(Gold Medal of Honor)
1983年,普利兹克奖
1989年,日本高松宫殿下记念世界文化赏「建筑终身成就奖」
1990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奖」
1991年,美国柯尔贝尔基金会「卓越首奖」(First Award for Excellence)
1994年,以色列贝扎雷艺术与设计学院(Bezalel Academy of Art and Design)「艺术与文学类耶路撒冷奖」(Jerusalem Prize for Arts and Letters)
1994年,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Gold Medal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Architecture)
1994年,美国纽约州政府「艺术奖」(New York State Governor's Arts Award)
1996年,义大利「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Premio Internazionale Novecento La Rosa d'Oro)
1996年,美国纽约市政艺术协会「贾桂琳·甘迺迪·欧纳西斯奖章」(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 Medal)
1997年,美国布朗大学「独立奖」(Independent Award)
1998年,美国麦克杜威部落「麦克杜威奖章」(Edward MacDowell Medal)
1999年,美国纽约市历史地标保存中心「文化桂冠奖」(Cultural Laureate)
2001年,美国哲学会「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卓越成就奖章」(The Thomas Jefferson Medal for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in the A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3年,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库珀·休伊特国家设计博物馆「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National Design Award: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2003年,美国国家房屋博物馆「亨利·C·特纳奖」(Henry C. Turner Prize),表扬其「对建造技术创新的贡献」(for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2006年,德国埃尔文·维克特基金会「东方与西方奖」(Orient und Okzident Preis)
2009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皇家金奖(Royal Gold Medal )
勋章[ 编辑]
1984年,获法国政府授与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
1988年,获法国密特朗总统授与法国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
1993年,升格为军官勋位
1988年,获美国雷根总统授与美国国家艺术勲章
1993年,获美国布希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作品[ 编辑]
1956年-1963年:台湾台中市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与陈其宽共同设计,由陈其宽执行)
1961年-196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1962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圣玛丽城广场
1967年:香港中文大学校园设计(外聘顾问)
1968年-1974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基督科学教会中心
1968年:美国纽约州雪城埃弗森艺术馆
1969年:美国印地安纳州哥伦布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
1970年: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5年由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负责翻修设计;而两次扩建由关善明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1971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海港大楼(Harbor Towers)
1972年: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达拉斯市政厅
1973年:美国纽约州伊萨卡康乃尔大学约翰逊艺术馆
1974年-1978年: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6年: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罗彻斯特大学,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汉考克大厦,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1982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
1979年-1986年:美国纽约州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198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敦摩根大通大厦
1982年:中国北京香山饭店,该饭店是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大陆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1990年:香港中银大厦,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总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
1989年: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大革命 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德国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1995年:中国北京中国银行总行
1996年-1997年: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美秀美术馆
1998年: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摇滚音乐名人堂
2002年:中国大陆江苏苏州苏州博物馆
2004年:美国华盛顿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美国大使馆
2006年:澳门澳门科学馆
2006年-2008年:卡达杜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