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剥夺感
“相对剥夺感”,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但在社会学领域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是指主体在将自我和他者进行比较中,由于相对的不平衡所引起的内心产生的一种被剥夺的感觉。
举个例子来说,有两个小孩,一个给了一块糖,一个给了两块糖。那么其中那个被给一块糖的小孩内心就会产生一种相对剥夺感。但事实确实他以前没有得到过糖果,在比较中的不公平中产生的剥夺感的痛苦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掩盖了得到一块糖果带给他的快乐。
由此我联想到一个大家争论已久的话题: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时代,那个时代的人更加幸福。
根据上述的“相对剥夺感”理论来讲,毫无疑问,处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所感受到相对剥夺感的程度是很低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通过行政手段抹除了社会中存在的有关“竞争”“差距”等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虽然和现在比起来,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很穷,但如果大家要穷都穷,要没有吃的都没有,根据辩证法来讲,那么在当时那个社会上也就根本不存在实质上的穷和富之分别,因为没有了绝对的“富”,也就不会有“穷”的概念的产生。
然而,在1978年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其实改革开放就是将市场要素引入了中国社会,开着右转向灯的向左转弯的我们美其名曰的打起了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大旗。在这种体制下,原本高强度的社会整合系统被逐步的“改革”掉了,具体体现是:乡村层面的“人民公社”和城市层面的“单位制”的逐步瓦解,而我们每一个人也逐步的在由原来的“组织化”向现在的“原子化”过渡。因此我们感受到当前这个时代的首先是一种变动不居的危机感,因为人本身是一种群居动物,脱离了组织的个体内心充斥着的永远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慌。
我们期待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可以让我们社会上的每一个人过上富裕生活,电视上我们也无数次的听到过所谓的“让每个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但事实是什么呢?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不断扩大的社会贫富差距正让我们与我们那最初的美好“幻想”背道而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的社会存在的是什么?是“竞争”,是“差距”,是“每个个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但人和人之间本身就是存在差距的,市场要素必然就会导致差距的产生和阶级的分化,一路演变而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无疑验证了这一点。鼓励先富带动后富,现在真是想想就觉得可笑,这可能吗?先富的人谁有那闲工夫去搭理穷人,富人脑子里想的永远是如何赚更多的钱。真正像马云、马化腾那样的巨富,带动的辐射作用根本无济于事。
舍勒说过社会充斥着“怨恨”,差距往往是和欲望共生的,别人有的我们没有,相对剥夺感滋生了社会上的怨气,我们想要的东西永远都在别人手里。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毛主席当面为什么要在农村搞集体化合作社,难道毛主席他老人家不知道集体化会降低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贫困吗?肯定知道,但分地分到最后,地主就又出来了,阶级就又出来了,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主席会允许阶级的出现吗?所以宁可过的穷一点也不要分化。
由此联想到我自身所感受到的一些感受不可不谓是整个时代变化的缩影。我这个年纪的人,出生在改革开放成效开始显现的阶段,成长在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我的成长见证了祖国经济的腾飞,同样也感受到了社会的转型带给我们内在的困惑与纠结。当代的社会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会感觉到有一种“相对剥夺感”在包围着自身。因为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怎样拼命,我们总会感觉到我们想要的东西都在别人手里,别人那里永远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而我的父辈搭乘的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一班车,脑子里慢慢的都是“单位制”、“铁饭碗”的观念,我们一代从小被灌输的理念就是他们所认为的找到一个所谓的“铁饭碗”,也就是一份稳定工作,但当下的社会早已不是上个世纪那个计划的年代,不是那一个稳定的年代。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依靠市场为主导,变动不居,竞争激烈的年代。国家以后依旧要深化改革,那些所谓的稳定早晚都要被打破,每一个人都要被卷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去迎接那裹挟着竞争和变动血雨腥风。我们的生活与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的心头也时常被那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慌和不安笼罩着。在当今这个时代,个人的原子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那看似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狂欢的背后实则是一群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孤单。而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即使是一个人,但归属感的存在也会使人感觉那是一个人的狂欢。(当前的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过去的孤单则是一个人的狂欢。)
时代的变化与观念的滞后之间的张力困扰着很多像我这样深受上一辈思想影响的青年。在变化的时代寻求稳定,就像年轻的躯壳里装的是一个苍老的灵魂。但在当下有几个人的灵魂不苍老,扪心自问,相比于过去我们现在真的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