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美术馆最幸福的是什么?不必思考,只管感受就好~|慢慢逛展之中国美术馆
对美的感性和取向越来越敏感~
hi,大家好,今天要聊聊逛美术馆这件小事~
在我看来,美术馆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是不用提前准备什么,不需要背景知识,只要张开一双欣赏美好的眼睛就行了。
画就在那里,一眼看过去,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看得多了,就会渐渐发现自己的艺术喜好是什么。
经常逛美术馆,人的感性会越来越敏感,总能在生活里发现小美好——路边的一朵可爱的小花,天空的一片奇思妙想的云,小朋友的一个从未有过的表情,都能让人脑洞大开,嘴角上扬。

可能是受动画片影响,我发现我尤其喜欢静谧的风景,就像感受到初夏温柔的风,哪怕它并没有“老子天下第一”的浓烈气势。

阳光仿佛在建筑上镀了一层金边,当下画家的心情应该也是庄严又平静吧。
虽然这是一张黑白小画,估计画得也很快。

可光看姑娘静静写字的样子,就能感受到画她的人对她的爱意——你看她脸上的绒毛被阳光照耀着,仿佛圣洁的女神,抚慰着有幸见过她的每一个人,我一个女孩子看了都心动不已。

创作的产物,不管是音乐、文学、画、电影等,脑中所想的跟表现出来总有差异,能传达给观众的也许只有创作者心中所想的30%。

只有创作者下笔时有非常充沛的感情,才会让观众感受到与创作者尽可能接近的喜悦和情感。

拍照便捷快速的当下,画和摄影作品理应区别越来越大。

画得惟妙惟肖,精细得像拍的照片,我不喜欢。

3D打印技术都应用好几年了,“像”真的不难。有灵魂有神韵,是真的难。

我更喜欢画作带有作者强烈的自我色彩。

想想看,AI不能代替人类的是什么?

也许平实公正的新闻报道可以由计算机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机器学习后实现,可人类的核心创造力短期内还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毕竟机器不知道人类在创作当下的情绪嘛~

每个时刻,我们都有不同的情绪,而且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而改变,算法猜不到人的内心。

艺术正是内心的反映,流传千古的经典杰作,都是能让古今中外的人类感受互通的,能感受到作者当时内心的炙热。

当然,杰作的数量尤其少,有实力有财力收藏和展出杰作的大多是国立博物馆。这也是为什么国际知名的艺术博物馆都有强烈的殿堂感,那种震撼,绝对要亲自身处其中才能感受到。

另一个我渐渐觉得很神奇的是,看画能看出真情实感。

我喜欢的大师之作,透过画纸仿佛能看见一个“老顽童”,他带着纯粹又戏谑的目光观察这世界,调皮地寥寥几笔就能表现出神韵,看得人心头一暖。

而有些画显然是“命题作文”,一眼就能看出创作者是接受了什么命令或出于人情,作品空洞、敷衍、生硬,“练习作业”感超级强。

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可以有自己的生命。

比如表现劳动场景的这两幅,在整个展厅都伟光正的氛围下,表现少女的青春朝气,清爽又美好,充满希望。

劳动很辛苦,那又怎样?每一天都是全新的呀!
最近我不是在追韩剧《她的私生活》嘛,是发生在美术馆的爱情故事,爱情部分很亮眼,但是表现男主角艺术天才的情节,非常尴尬!
浓浓玛丽苏风就算了,天之骄子画的画好土哦。
2006年电影版《蜂蜜与四叶草》,苍井优是个刚入学的美大生,她路过随便画的画长这样。

2019年设定是纽约天才画家和收藏家的男主,画的还是类似款。

我刚在展览里看到的韩国作品也这样。行吧~

板凳儿姐姐李慢慢
逛美术馆只管感受
点击可回顾近期精选哦:
傲娇、抓马、生动,古人真是时髦精致又有趣呢~|慢慢逛展之首博青海&吉安展
工作嘛,在能力范围内全力以赴就好了~毕竟人间走一遭,也要体验下烟火气呀!|我,到点下班
想当一个清爽不油腻的中年大叔,眼睛里有光那种,很难吗?|昨日的美食
正因为是创意遍地开花的时代,我们才想听点不一样的~|我是唱作人
还能在哪看到我:新浪博客、微博、知乎、豆瓣、今日头条、uc大鱼、网易新闻、一点资讯、抖音、大众点评、小红书等,欢迎来找我玩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