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会玩手机上瘾?

有疑问的朋友可以留言提问,将有机会得到老师的解答,期待你的分享!
名词解释
案主:来访者、咨询者,咨询师工作的对象,这种称呼是受到了台湾咨询文化的影响。
代表:在家族系统排列中,指被案主选做代表指定的人、事、物的个人。
\为什么孩子会玩手机上瘾?/
大家好,以前跟大家用录音的形式分享过:《你的孩子是在努力学习还是在表演努力学习》这样的录音,都是根据真实的案例,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手机的案例。
我想先跟大家分享学生们自己提出来的一个案例,如果大家欢迎的话,以后有机会我会继续用这种方式来跟大家分享一些案例。这些案例都是真实的,同时也会考虑到案主的利益,所以有一些人名、地名的信息都是虚假的,不用真名、真实地点。
有一次我上心理课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啊,你说要怎么样才能提高自控力呢?
我也想:嗯,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就问他:你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来呢?
他就说:
我自控力不够,我总是喜欢玩手机。
我说:哦原来是这样啊,那我们来看看你喜欢玩手机,是玩手机的什么呢?你是用手机在做题目、对答案,用手机在打电话、和朋友、家人联系,还是在干啥呢?
当然那位同学回答说就是玩游戏,拿手机玩游戏一玩就上瘾,自己管不了自己,又很内疚,可是看见手机又忍不住。
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区分,各位,此刻我也是在玩手机呀。其实我这个玩手机要打一个引号,我用手机里面的录音功能和大家进行分享,这不就是手机的正用吗?这位同学提出来玩游戏,其实谁不玩游戏呢?只是玩的程度过了而已,所以这位同学他提出了一个自控力的问题。
这个时候我就用排列的方式,我说:ok,我们来试试看怎么到底是怎么个情况。请你找一位同学上来代表-所有爱玩手机游戏的学生群体。
他就找了一位胖胖的男生。
然后我说:请你找一个人来代表-手机游戏,这位同学就找了一位漂亮的女生。结果呢,手机游戏和那个爱玩手机的男生一站在上面,两个人不由自主地就走到一块,那个代表学生的男生很不好意思,脸一下就红了,然后说我代表的是所有玩手机的群体,大家哄堂大笑,其实还是有一点青春的羞涩感。
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手机游戏和爱玩手机的学生群体代表真的是有很强的吸引力,我就问那个手机游戏的代表:你感觉怎么样?她说:我好高兴啊,你快点过来呀。
我继续问那个玩游戏的学生群体代表:你感觉怎么样?
他回答:我就是想去玩。
这个时候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全体同学,同学们现在怎么办呢?你们能想出些什么招吗?有一位同学就提出找一个人代表家长,学生家长代表一站上去之后那个学生代表还是不由自主的往游戏这边跑。他虽然往家长这边靠近一点,可眼睛和身体面对的方向一直都是游戏,所以呢,身体在往家长这边,可是心却被手机游戏深深的吸引。
全班同学又再一次笑了,然后我说那看来家长也不管用啊,大家还有什么招吗?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让我当时一愣,他说老师把暴力叫上来。果然就叫了一位牛高马大的男生上来代表暴力,结果就暴力上去了没什么反应,仍然是手机游戏的吸引力最大。
那位同学提出来找一个同学代表自控力上去,我们大家都想应该会好转吧,自控力加强呗。结果呢,自控力一上去感觉没我什么事啊。所以,自控力看来不是这位同学提出来的问题。
好,那接下来又有同学说:把他的好朋友叫上去。把好朋友叫上去,也仍然不管用,这个孩子一直都看着手机游戏,这些人站在旁边对他毫无办法,他也把这些人当不存在了,这些人对他没影响,这个场面大家都觉得实在是又好笑,又觉得很无奈。
还有个同学提出来把学习加上去,就找一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上去,结果对学习根本就没有看法,这个时候整个排列就陷入到一个尴尬的,进退两难的,卡住的一个情况。
在这里我稍作停留一下,各位朋友如果是你来做这个个案,如果是你的孩子跟手机游戏有如此强烈的吸引力,甚至影响到他很多方面,那么你会想到什么?
后来全班同学都愣住了,苦苦思索,我就跟他们提了一点,我说,同学们我们还加一个人去代表你们看行不?大家很好奇:老师那你说加什么呢?
加上这个同学真正的目标和理想。于是就找了一个同学代表目标和理想,结果一上去之后整个场面就变了。手机游戏和这个学生之间好像用刀切断一样的,手机游戏一下就顿失颜色。
我就上去问这个代表手机游戏的这个女生:现在你感觉怎么样?她说我现在感觉好像没我什么事了。
整个场域有学习、家长、朋友、老师都围绕在这个同学身边支撑他,这个同学看着自己的目标,这时候我把目标转换为清华大学,这个孩子立马就被他心中所想要的目标吸引,不是外面加给他的目标,这样的目标是孩子内心想要的,就自然而然向他靠拢。
结果家长、学习、同学还有老师都和这个目标围成了一个圆圈,自控力、暴力、和这个手机游戏呢完全成了局外。我又去问这个自控力:你现在觉得怎么样?自控力说也没有他什么事,他都有目标了跟我没关系。我又问暴力,暴力说我到这里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当这么一个排列场面一出现的时候,整个场域都震撼了,全班同学都没讲话,足足愣了30多秒钟,然后大家缓过神来,原来是这样啊,所谓的自控力不强,这些都是我们自以为的东西。
所谓的手机其实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去留意到我们发自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当我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和理想的时候,外面这些控制、暴力都不是问题。
这个个案给全体学生也带来很大的影响,他们开始认真思索一些问题。
我到底为谁而学习?
我为什么学习?
我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
在此之前,所谓目标、所谓理想,都只是教科书上的东西,都只是别人灌输的目标和理想,很少有人去关注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常常都是被家长灌输的目标和理想,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那实现的是家长内心的渴望和期待,实现的是老师内心的渴望和期待,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他怎么会有动力呢?
我们成年人很多时候都没有真正的目标和理想,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一个正在读书的心智还在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孩子,所以怎么可能不出现各种学习上的一些困境和苦恼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真的如果是想要让我们的孩子能够自律起来,能够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首先第一个我们家长们、父母们要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看我们有多少家长,不也就是被手机控制了吗?这不也正好是体现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模糊不清吗。
如果我们家长活出了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对孩子来说他自然会感受到那个力量,那么孩子自然也开始有机会也有模板会去思考:我的父母活得这么精彩,他们在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而活,那我的目标和理想是什么?
所以我教了这么多年书,初中高中,发现我们平常喊得最多的恰恰是浮在最表层的,怎么样协助孩子找到他们真正想要的、想实现的目标和理想。
什么是目标,什么是理想?
我们笼统的来说就是你愿意为之燃烧,一谈起你的目标和理想,你就热血沸腾你愿意为它付出生命。当然这有个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的。
关于手机的这个个案我先跟大家分享这么一个,那么关于手机呢还有其他的一些个案下次有机会我再跟大家分享,谢谢大家的关注。如果你觉得这个对你有所帮助的话,那你把它转发给你的朋友们,或者说他们的孩子正处在这么一种状况之中或许也能够给他们提供一个从心理学的角度的一个视角,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策划|万千心理
编辑|阿朽
图片|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