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多令通感联觉艺术教育研究一:《音乐与绘画的通感教学研究》
【摘要】从分析心理学中的“联觉”现象、探索“形、声、意的交互作用”这种“通感”规律入手,阐明音乐元素与绘画元素的对应关系、表达感情的模式以及音乐对绘画创作的激励作用。开发这种“跨界”的艺术思路,有助于拓宽美术工作者艺术创作思路,激发其想象力,利用音乐与绘画的互动联系,也是一条值得关注的美术教学新尝试。
【关键词】联觉 通感 音乐与绘画 音乐与舞蹈 可多令钢琴
在艺术史上以音乐和绘画的结合的题材颇丰,但真正通过音画互动关联的探索并不多见。
谈到古典音乐和世界名画的结合,我们马上会想到用音乐去直接表现绘画作品的例子,如:俄国的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法国的德彪西的《版画集》、西班牙的格拉纳多斯的《戈雅之画》,和我们中国当代作曲家谭盾的《八幅水彩画的回忆:家》,等等。
在世界名画里,描写音乐演奏或舞蹈场景的美术作品就更多,如荷兰的维米尔的《弹大键琴的女人》、法国的杜飞的《乐队》、劳特累克的《红磨坊舞会》、德加的《舞蹈课》、《大使剧院的咖啡音乐会》、马蒂斯的《音乐》和《舞蹈》,奥地利的克里姆特的《致音乐》,以及西班牙的毕加索那些众多描绘西班牙吉他和舞蹈音乐的立体主义和拼贴作品,还有西班牙的米罗的《午夜的夜莺歌声和晨雨》抽象作品,等等。 绘画大师亲自为大作曲家的歌剧或芭蕾舞剧进行舞美或服装设计,在艺术史上此类例子也有不少:毕加索为法雅的舞剧《三角帽》的设计、俄国的夏加尔为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的设计等等。 至于以音乐为题材进行建筑室内设计或壁画装饰的作品,在欧洲各大歌剧院和音乐厅都有这样的传统,在慕尼黑南郊的新天鹅堡里面,则尽是巴伐利亚路德维克二世崇拜的反映瓦格纳歌剧的壁画。而在近代,美术大师亲自主持的室内设计作品,可以举出的例证包括奥地利的克里姆特在维也纳分离派美术馆壁画的《贝多芬带饰》、俄国的夏加尔为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设计的壁画《音乐的起源》和《音乐的胜利》、法籍华人朱德群为上海大剧院设计的大型抽象油画《复兴的气韵》,等等。

(可多令CDEFGAB.C通感艺术教育专业钢琴)
这些以音乐为题材的美术作品或以绘画为题材的音乐作品,都反映了它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从巴洛克、罗可可,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二十世纪的艺术风格多样性(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原始主义和表现主义、简约主义和序列主义等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视听感受。但在艺术史上真正通过音画互动、激发想象给美术创作或音乐创作带来启迪开拓新的艺术天地并卓有成效的例子,却只有近一百年的历史。在音乐家方面,可能只有德彪西、勋伯格、拉威尔、斯特利亚宾、梅西安等人;而在绘画方面能够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为数更少,有记载的仅有近代抽象绘画表现主义的康定斯基和克里,在他们的绘画作品中和有关论著中,我们了解到他们都曾研究如何在绘画中引用音乐元素,试图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加以突破和创新。 康定斯基受勋伯格等作曲家音乐作品的启发,在绘画上以纯理论化的方法把音色和色调、音高和色度、音量和饱和度联系起来;和音乐表达各种情感一样,各种颜色和造型也可以表现各种情感,他为自己的绘画创作找出理论根据和美学准则。而同为青骑士画派的克里,出身音乐世家,早年在伯尔尼交响乐团担任小提琴手,后来却改行学绘画,并成为一代大师。他对时间艺术(音乐)与空间艺术(绘画)的类比性进行探索,阐述自己对音乐节奏与画面结构、主题变奏与造型色彩变换的关系,追求音乐和色彩的和谐, 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热爱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正是他们的音乐激励着他在绘画艺术中攀登新的高峰。
尽管上述画家大量的启发式的美术创作都是以音乐感受为类比,在绘画中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但并他们没有从分析心理学中的联觉入手,从音乐带给人们场景式的想象的通感为主导进行深入地美术创作探索。 接触过音乐启蒙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同一种经历,那些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可能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画面感,通过音乐产生视觉的想象。如何把这种想象的东西表现出来、画出心中的音乐?通过音画互动,激发想象和感受,给美术创作带来新的启迪,开拓新的表现,这正是可多令艺术通感教育所从事的课题。 当然,尽管目前这种研究并不多见,但也并非空谷无人,联觉、通感是客观存在的并已经被运用在艺术创作中。在现代艺术领域里,人们在绘画、建筑、环境布置、图案设计、舞台设计等活动中已经开始利用联觉现象以增强相应的效果;联觉还被诗人们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广泛使用。本研究旨在探索视听艺术领域的联觉规律,开发这种“跨界”的艺术思路,激发我们的艺术想象力,让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莫扎特的音乐真谛”的行列中,打破艺术分类领域的壁垒,开拓艺术创新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