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年号和宋徽宗五改年号之由来 刘鹏
[丛书] 2000年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共1册 / 2014年出版
枢纽 : 3000年的中国7.5(1263人评价)施展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1 / 99.00
大动乱的年代 : 1949-1976年的中国8.0(499人评价)王年一 / 人民出版社 / 2009-05-01 / 48.50元
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 1956-1957年的中国8.4(598人评价)沈志华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2013-1-1 / 58.00元
想读在读读过(57)三皇五帝、阴阳五行及谶纬的来历_daomaoeran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22e2600100hd8h.html
汉代学术史略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685306/
关于《汉代学术史略》

danyboy 评论 汉代学术史略 2009-09-24 01:32:01这要从顾颉刚的《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开始说起啊。
《上古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90041/》一书,中华书局出版,材料爬梳是相当的好,见解也绝对是典型的古史辩派。但我并不赞同用历史真实去很衡量华夏历史上的“大义真实”。所以我读此书,大抵是为了看他如何整理材料。
顾老搞完了上古,再用同样的方法搞一下三传,《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是他在西南联大的课堂笔记整理的。薄薄的小册子,半天就看完了。还是他一贯的做法,把三传漂白成史料,一点点把三传中他认为的层层累积的窜乱、增删都找出来。
搞完了先秦继续搞两汉。他的《汉代学术史略》,显然与上面两本书从内容上是相承的,但大的思路完全一致,说好听了是“去伪存真”;说批判一点呢,就是“去伪存真”后,中国的历史还能叫历史么?原本由《春秋》统摄的有意义的历史,就变成了his story了。古史辨伪辨到最后,就只剩下材料,没有历史了。
所以,尽管本书对汉代的“德”与“统”的历史沿革区分细密,对灾异谶纬、封禅、受禅等许多问题都有令人击节的认知,但我还是无法接受古史辩的态度,即我不会深究这些所谓秦汉人的“伪造”究竟多么“伪”,我认为,弄清楚汉代的经学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展开的更为重要。古人并不比今人笨,他们自然有他们信仰的方式,时异势殊,不可泥古。但汉代与今天必定还有个一以贯之的东西,要想看清楚这个东西的面貌,就不能用“古史辨”的态度抹平了之。
对了,《汉代学术史略》就是《秦汉方士与儒生》。


关于年号和宋徽宗五改年号之由来
刘鹏 刘志荣
(一)
所谓年号, 指我国封建时代, 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所立的名号 ; 是其当政的时代标志 , 同时
也记载着一代代王朝历史的千年沧桑。 赵翼《陔余丛考》云 :“ 年号纪元, 自汉武始。 上自朝庭 ,
下至里社 , 书契记载 , 无不便之 , 诚千古不易之良法也。 ”又按语云 :“ 周厉王出居于彘 , 公卿相与
和而修政 , 号曰共和 , 似此为年号之始。 ”其事按公历纪年在公元前 841 年 , 实是中国历史纪年
之开端 。 然而, 更确切地说, 帝王正式纪年 , 则是从汉武帝“ 建元”(公元前 140 年)开始才有的
———建元元年 , 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而在汉武帝以前 , 纪年皆用甲子 , 帝王概无年号; 一
个帝王 , 无论其在位时间多长 , 皆一元到底 , 既不改元, 亦无年号 , 统称某王某帝某年 , 如周宣王
元年 、二年以至四十六年 。 秦王政元年 , 以至二十五年 ; 至二十六年时 , 因统一之业完成, 更号
为皇帝 , 于是改其为始皇帝二十六年 , 而从此年起 , 一直不改 , 直到泰始皇三十七年而终。
汉武帝创帝王年号, 以后历代相承 , 凡新君即位 , 率依例于次年改用新年号 , 称改元。 明朝
以前 , 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祥瑞灾异 , 也往往改元 。 然而 , 在中国历史上 , 改元建号情况 ,
极其复杂多变 , 五花八门 。 在明清以前 , 一般常例为一帝在位 , 往往频繁更改年号, 并无定制 ,
少则一二个, 多则十几个不等 , 如汉宣帝年号有本始 、 地节 、 元康 、神爵 、五凤、 甘露、 黄龙诸名 ;
唐高宗有永徽、 显庆 、龙朔 、麟德、乾封、 总章 、咸亨 、上元、 仪凤、 调露 、永隆 、开耀 、 永淳 、 弘道诸
名等等, 不胜枚举。 凡改元或一年一改 , 或数年一改 , 亦有一岁两数次改元者 , 如武则天时 , 唐
中宗嗣圣元年 , 被废立后 , 即改元载初 ; 证圣元年不久 , 又改元天册万岁 , 十二月复改为万岁登
封… …。 亦有不应改元而改者 , 如蜀先主卒 , 子禅嗣 , 未逾月 即改元建兴 。 亦有新君即位 , 违常
例逾年改元而不改者 , 如梁末帝朱贞 、后晋出帝石重贵等, 皆即帝位而逾年不改元。 亦有如五
代孟昶, 即位五年始改年号, 金熙宗即位二年始改年号和唐哀帝 、汉隐帝 、 周世宗 , 皆继续沿用
先世年号 , 终身而不改年号的种种特殊情况。 及至明清之季 , 上述频繁改元建号的情况再未出
现, 而推行一帝一元制 ; 称帝者不论在位时间长短 , 皆在终位之前的中途, 概不改元建新号 , 如
明太祖以洪武三十一年而终, 清乾隆以六十年而终等等 。
docbox://CIpUEI06zS9QFQEeBO9j2LneHW9dzQPd0TnX0TEU0qE!2LHS0i5fFOVcwQ1jDWplwqkT0jEU0Lk52KBmEm9dwqkT0jEU0Lk52P==
位皇帝在位时, 往往多次改元。 例如,
汉武帝在位44年, 用过11个年号。 也
有皇帝在即位时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
号, 例如五代时期吴的“天 ”、 后晋
的“天福”、 后周的“显德” 等。 至明、
清两代, 除明英宗(年号正统) 因被蒙
古瓦剌部俘获, 后被送回并复辟, 并改
元天顺而一帝二号之外, 都是一帝一
号, 因此人们也常用年号来称呼明、 清
两代的皇帝, 例如永乐帝、 康熙帝等。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
称为“奉正朔”。 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
权的年号, 被认为是藩属、 臣服的重要
标志之一。
据笔者统计, 中国历史上使用过
的年号共有720个左右。 其中, 使用年
号最多的皇帝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
夫妇二人。 李治自 650年至683年, 在
位共34年, 先后使用了 14个年号。 其
妻武则天则从684年到704年, 共在位
21年, 先后使用 17个年号, 其中使用
两个年号的年份就有五个之多。 而使
用年号最多的年份, 是公元 684年甲
申。 这一年, 唐高宗李治由“万岁” 而
“万年”, 武则天立太子李显为中宗, 定
年号为“嗣圣”, 继而又废中宗而立李
旦为睿宗, 改年号为“文明”。 未几, 干
脆取而代之, 再改为“光宅”。 一年之
中, 三改年号, 折射出谋夺皇权的激烈
斗争。
历史
世界历史中的中国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734575/
作者简介
作者:(英)S.A.M.艾兹赫德 译者:姜智芹
S.A.M.艾兹赫德(S.A.M.Adshead),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历史学资深教授,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专攻中国历史,在中国盐政管理研究方面享有世界声誉。除本书外,重要著作有《中国盐政管理的现代化》(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Salt Administration,1900—1920)、《世界历史中的中亚》(Central Asia in World History,1993)、《欧洲和中国的物质文化:1400—1800》(Material Culture in Europe and China.1400—1800)、《唐代中国:世界历史上的东方崛起》(T'ang China:the Rise of the East in World History,2004)等。
目录
第三版前言 导言 第一章 世界的一部分:古代中国(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00年) 第一节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00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节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00年的交往之路 第三节 公元前200年到公元400年的中外交流 第四节 公元前200年到公元400年的世界组织
第二章 世界的中心:晚古时期的中国(公元;400年至1000年) 第一节 公元400年至1000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节 公元400年至1000年的交往之路 第三节 公元400年至1000年的中外交流 第四节 公元400年至1000年的世界组织
第三章 世界的中轴:中世纪时期的中国(公元1000年至1350年) 第一节 公元1000年至1350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节 公元1000年至1350年的交往之路 第三节 公元1000年至1350年的中外交流 第四节 公元1000年至1350年的世界组织
第四章 世界的地平线:文艺复兴时期的中国(1350年至1650年) 第一节 1350年至1650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节 1350年至1650年的交往之路 第三节 1350年至1650年的中外交流 第四节 1350年至1650年的世界组织
第五章 世界中的世界:启蒙时期的中国(1650年至1833年) 第一节 1650年至1833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节 1650年至1833年的交往之路 第三节 1650年至1833年的中外交流 第四节 1650年至1833年的世界组织
第六章 两个世界之间:现代时期的中国(1833年至1976年) 第一节 1833年至1976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二节 1833年至1976年的交往之路 第三节 1833年至1976年的中外交流 第四节 1833年至1976年的世界组织
第七章 第二版附记 参考书目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文摘
第一章 世界的一部分:古代中国(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00年) 这一章将探讨汉朝时期,即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中国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同时还要简要回顾一下汉朝之前的周朝和商朝,以及汉帝国之后的三国和晋朝的情况。本章认为人类文明在更新世(Pleistocene)早期就打下了基础并延伸到新石器时代,尽管中国汉代也具有这样的基础,但它是以一种独创的形式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与其他文明中心接触很少,因而在这个由不同社会组成的星球上,中国汉朝呈现为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德日进认为历史是纺锤形的,即起初是统一的,然后向南半球扩散,继而向赤道过渡,接着向北半球聚合,最终归于统一。我们的故事就从扩散成最大程度的时期开始。 我们先看看故事的“主人公”。在本书中,我们将自始至终围绕着四个主要文明展开论述:即东亚、西欧亚、哥伦布之前的美洲和黑非洲。这四个文明不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就其内部来讲都是同质的,就其外部来说都是异质的,都可以看作基本的文化单元。当然,每个单元还可以分为更加统一、更少隔离的亚单元,因此,东亚就可以看作以中国为核心,以亚洲内陆(Inner Asian)和东南亚为边缘;西欧亚很自然地分为北部(North)、地中海(Mediterranean)、大伊朗(Greater Iran)和印度(India);哥伦布之前的美洲可分为中美洲、安第斯高原这两个平行的高地文化,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北美洲平原、亚马孙河区丛林低地文化;黑非洲被赤道雨林平分为南北两部分,一新一旧,然后还可以再平分为亚沙漠草原社会和亚丛林森林社会。当然,尽管有这些不同的细分,每个单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有足够的向心力和独立性,这一点构成全球历史的一个基本要素。 但是,有两种反对意见需要面对。一方面,西欧亚作为一个统一体需要论证。从欧洲历史的立场看,西欧亚这个概念是一种不合章法的聚合,是语言、文字、宗教和伦理都不同的文明的混杂。沃纳·本道夫(Werner Benndorf)写道:“在地中海地区,有的人从左向右书写,有的人从右向左书写。”但从中国人的立场看,则更愿意忽略这些差别,认为整个西方从本质上来讲是统一的。在技术、社会学、观念和组织结构方面,印度、大伊朗、地中海和北部之问的区别不论有多大,但从年代上看是一致的,这一点与非洲的古老和东亚的年轻形成对照;从语言亲缘上看都属于印欧语系;从文字上看都属于字母文字,与图形文字形成鲜明的对照;从社会学上看,都属于神父—国王、战争—将军、商人—普通人的二元对立社会;都有个体与整体这一共有的认识难题;都受到希腊文化、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真正的东方不始于苏伊士,而始于新加坡;不始于高加索,而始于天山。有一个观点认为,加尔文(Calvin)、圣·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阿尔·加扎利(A1-Ghazzali)、商羯罗(Sankara)、宗喀巴等人都是同一职位的简单置换。 另一方面,把亚洲内陆草原和东亚放在一起,也需要必要的解释。游牧文化对动物和迁移特别重视,是人类生态学上最后一次大趋异,它产生了一种在社会、军事和人才方面原始而又鲜明的形式,在一个时期控制了世界上一半的畜力。在元朝统治时期,这种形式上升到国家组织的水平,进而在推动世界趋同方面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出现较晚(约公元前800年)、特征复杂和早期趋异等因素,否定了亚洲内陆作为文明的完整的、基本的资格,所以最好不把游牧文化看作一种文明,而是看作一个短暂的、特殊的亚文化。但接下来的问题是把它置于哪个文明之中。尽管第一个游牧国家西徐亚皇室(Royal Scyths)是由具有伊朗血统的人,以乌克兰为中心于公元前550年左右建立的,但由于游牧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出现于更遥远的东方阿尔泰(Altai)地区骑驯鹿的兀良哈人(Uriyanghai)中间,由于草原游牧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比欧洲历史上要大,所以我们把内陆亚洲置于东亚地域的边缘。在这里,粗放的、军事化的游牧和精细的、民用化的中国核心区的农业形成了对比,但同时和东南亚边缘地带的海洋精英主义相契合。 在四大文明之间,可以找出很多可比之处。第一,年代。黑非洲作为人类的摇篮,是最古老的,可追溯到数百万年以前。哥伦布之前的美洲或者美洲印第安是最年轻的,仅出现于冰川期以后,可追溯到数万年以前。从另一方面来说,西欧亚和东亚是非洲的两个孩子,在年代上介于黑非洲和哥伦布之前的美洲这两者之间,可追溯到数十万年以前,尽管就发达的新石器文明来说,西方要比东方古老得多。第二,人口。自新石器时代以来,黑非洲人口最少,不到全球人口的八分之一,美洲印第安多一些,占八分之一多一点。接着是中国,那时其边缘地区人口稀少,所以总的来说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最后是西欧亚,它拥有当时主要的人口,占全球的一半。第三,结构。西欧亚有四个势均力敌的中心,且都有不稳定的等级阶层,因此很复杂。东亚只有中国这个单一的核心和恒久的边缘地区,因此比较简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美洲有高地先进文化和低地落后文化之分,二者截然不同。黑非洲尽管有南北两部分的划分,有草原和森林的不同,却是同质的。第四,组织。在这方面,西欧亚、东亚强大的组织和非洲、美洲弱小的组织形成明显的对比。西欧亚和东亚有不朽的帝国、共同的宗教、数百年的王国和古老的贵族,而非洲和美洲只有零散分布的部落、混杂的语言、不稳定的国家和频繁更换的首领。即便在弱小组织内部,也可以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美洲和黑非洲进行对比。尽管此时美洲经济还没有掌握新石器时代的所有技术,但它产生了两个不同的、虽说组织松散但权力过度膨胀的国家:阿兹台克(Aztec)和印加(Inca);而黑非洲尽管掌握了先进的铁器时代的技术,其国家建设的水平却很低。如果单纯从物质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的话,那么特诺奇蒂特兰(Tenochtitlan)和津巴布韦(Zimbabwe)将是一个很大的嘲讽。 以上就是四大主要文明的概况,它们拥有共同的技术基础、共同的形态,偶尔也有联系。它们组成了古代世界,这个世界和中国汉朝之间的关系,成为本章的主题。 第一节 公元前200年至公元400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要了解中国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关系,首先必须评价它在当时世界上的地位,也就是通过将中国汉朝和古罗马帝国进行比较,来评价中国的相对地位和个体特征。也可以进行其他的比较,比如和中美洲的早期文明比较,和知之甚少的古代黑非洲比较,或者更诱人的,和帕提亚(Parthia)人统治下的伊朗比较,或者和孔雀王朝(Mauryas)时期的印度以及希腊、贵霜王朝(Kushans)比较。当然,哪一种比较也不能和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的比较媲美。因此,这一节首先分析中国汉朝与君士坦丁之前(pre-Constantitian)的古罗马帝国的共同点,然后再分析其不同点。结论是不同点大于共同点。 一、汉朝与罗马的共同点 汉朝与罗马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起源、组织和结局几方面。 起源 汉朝和罗马帝国都始于公元前3世纪,都是由位于西部边缘地区、保守、思想相对落后的贵族国家,向各自文明地域的军事扩张而建立起来的。罗马共和国不完全是希腊世界的成员,秦国在周朝时期也是一个外来者。两个帝国的扩张都有赖于政治稳定、农业发达所孕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纪律严明的军队,这些因素和政治不稳定、人为的城市发展以及过度专门化的军事技术,形成鲜明的对比。两个帝国都首先进攻商业上的对手,分别是西方锡、银丰富的迦太基(Carthage)和东方盐、铁丰富的齐国;然后在一些边缘地区进行殖民,即分别在希腊东部、高卢(Gaul)和中国的楚国、吴越地区殖民。同样,两个帝国在征服之后接着都是内战,并以进行扩张的旧贵族的灭亡和新官僚的崛起而告终,新官僚给其思想穿上复古的外衣,夸大其自身的延续性,从而掩饰其新生性。因此,奥古斯都(Augustus)以新传统主义重建共和国的做法,和汉武帝模仿古代圣贤统治者封禅的举措类似。这两个帝国中新的官僚统治者都借助富有进取精神、性格鲜明的皇帝遗孀的帮助,分别得到了虽然战败但文化程度更高的东部人的支持,即希腊自由人和河南士大夫的支持。这两个皇帝遗孀,在西方是阿格里皮娜(Agrippina),在东方是邓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