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讯【出格】墨化艺术第二回

【出格】— 墨化艺术第二回
PARERGON
China iInkArtFirst Exhibition
參展艺术家
王非、姜吉安、郁涛、胡勤武、李皓
ARTISTS
Wang Fei/Jiang Ji’an/Yu Tao
Hu Qinwu/Li Hao
总策划:张涛
General Planner: Zhang Tao
策展人:夏可君
Curator: Xia Kejun
开幕时间 「OPENING」
2019.5.25 15:00
展期 「DATES」
2019.5.25 - 7.18
参访时间 「VISIT HOURS」
9:30 AM – 6:30 PM
< 每周二至周日Tue. – Sun. >
地点 「VENUE」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22号南新仓
No. 22, Nanxingcang, Dongsishitiao,
Dongcheng District,Beijing
出格与物化
水墨余化的五种出路
文/夏可君
“水墨性的艺术”并非仅仅是“水墨画”,一旦水墨被还原为纯粹材质的感知(sensation of material),而去除所有负载在水墨上的程式化图示、文化符号、甚至是已有的精神价值,水墨就处于“无余”状态。那么,水墨的材质(material)又如何“余留”(remain)水墨的自然性,还能够有着物性的转化(transformation of thingness)?减少什么又增加什么?如何让少的更少?同时让多的更多,水墨就必须经过自身“余化”的辩证转化。
水墨的“余化”:这是水墨的当代哲学表达,传统水墨以余韵和余味为深度的感知,进入当代水墨的材质还原之后,“物化”如何可能?水墨艺术如何再度“余存”(surviving)?
本次展览的五位艺术家,可能最为代表中国当前面对水墨而“出离“水墨的五种可能性,他们的作品打破了已有的“格局”与模式,形成了开放的作品。
作品賞析

王非 / 「又一個開始」 紙本水墨
88 x 53 cm 2019
王非的水墨绘画保留了水墨浓黑的墨度与画面基底的留白,也保留了水性的流动感,但画面上看似家具一般的结构形体以其厚重的体积感,借鉴了雕塑的底座,又带有民间剪纸的装饰性,其花边般的装饰性与组合的意外性,让一切都似是而非,而其鬼魅般的组合,其面对死亡的沉思勇气,都已经不再是之前任何处理水墨语言的方式,而是在墨化与魔力之间建立了诡秘的深度关联。这些作品有着平面上的立体错觉,有着超现实主义的梦寐,有着空灵的惊恐概念性,有着任意组合的孩子气。王非的水墨反思,迫使水墨超过了自身的边界,使之面对“生死”存亡之际,而增加“莫名其妙”的花边多余物(par-ergon),这是中国传统水墨、实验水墨与新水墨都并没有面对过的关口,在材质与形象的组合上,在对于“多余物”的附加与裁剪上,为水墨打开了无尽变幻的魔法,这是魔术般的物化艺术。

姜吉安 / 「春秋繁露」 現成品繪畫(茶)
126 x 51 cm 2018
姜吉安的绢本作品让我们回到了物性与人文诗性的内在关联,把日常的饮茶行为转变为当代的现成品绘画,这是异常婉转诗意的转化:喝过的一瓣瓣茶叶被拼贴在茶色染过的绢本上,宛若一首古人以古诗词写就的信笺,或者就是一通文人往来的书信,这就让自然材质获得了诗意的呼吸与当代的趣味,似乎让我们现代人再次品味到了古色古香的的“余味”(taste of surplus)。此外,姜吉安以燃烧的绢本剩余物与剩余的颜料混合而成的实物,来建构平面绘画的图像,在绢本平面上以无比细微的抽象线条形成凸凹的物象视错觉,这就让图像与实物形成了对照,图像发生于残剩的实物。姜吉安此“以物观物”的制作方式,“以物化物”的艺术手法,“以物照物”的哲学态度,充分展现水墨物性之为“剩余物”(remnant)的当代概念,让物性与图像相互印证,又再次塑造出日常的诗意与文人生活的场景,这是水墨性的现成品绘画最为当代的转化。

郁濤 / 「公共應急手冊」 綜合材料
48 x 58 cm 2017-2019
郁涛的书册拼贴画框绘画,让我们陷入错愕,这到底是绘画还是器物?画框并非外在的装饰,而是一种展示的器物,郁涛的水墨性绘画,一直试图把材质向着中国古代的器物或造物观还原。他将现成画框表面刻划后,粘贴裁书剩纸,滴洒颜色,水养,干后,再将其划、刮、撕,如此反复数十遍这样的过程:粘贴——滴色——水养——刮撕,最后筛色数遍,上胶固定。如此的“养画”过程,导致书册看起来如同自身的埋葬与出土状态,尽管保留了自身的基本轮廓,但实际上成为了自身的反讽或再生。其上色与筛色过程,颜色的质性发生了质变,如同火烤一般,带着劫后余生的坚定姿态,绘画在抵御了灾变与破坏之后,获得了一种纪念碑式的不朽。“画框”(frame)在内外之间打开了器物绘画的边饰(par-ergon),这是余烬重组的容颜,宛若世界的最后供品,它不是让我们阅读的,而是作为灵魂不死的见证。郁涛把水墨绘画还原为器物后,使绘画在物化后,再次获得了魂魄。

胡勤武 / 「P19001」 紙墨
16 x 10 x 11 cm 2019
胡勤武的作品则彻底把水墨的材质还原到物性(thingness)上,一张薄薄的宣纸到底可以多重?可以在叠加后呈现什么样的物性?胡勤武去往泾县专门勘查了“纸”的制作过程,他发现他不必再去画什么了,纸就是纸本身,是纯然之物。他将刚捞制出来的八百张宣纸捆扎打包,再埋进田地里,使之回到自然,经过春夏秋冬的时间浸透与作后,最后被挖出来,这是一个让自然来做工的过程,看起来如同自然的残片,这是自然自身的生产。而一顿重的宣纸被压缩后,再以墨汁反复渗透后,坚硬如同石头,被墨色不均匀地渗透,在打击后,其残缺部分再次标记了自身的脆弱性。这是雕塑还是装置?这是现成品还是绘画?充分接纳了时间与自然作用后的纸性,由轻到重,再由重转轻,材质质感的两次转化,让我们看到了纸性自身的可塑性,这是从“盈余”(sur-plus)到“残余”(residual)的悖论转化!其漆黑与灰白的对比,宛若世界之物最初的容貌,或者这是世界的最后剩余之物,它们停留在那里,在那里默默呼吸,它们才是世界最后的“余存者”(survivor),废墟之物获得了存在的尊严。

李皓 / 「墨格No.17」 紙本繪畫
175 x 175 cm 2018
李皓的作品回到了平面抽象绘画,在平面的基底上,一个个块状的墨块、箔片,还有镜片,按照格子棋盘一般被拼贴组合起来,这些块片与基底并没有牢固的连接,它们似乎是多余物,但它们之间有着几何块状的相似性。但这些方块彼此之间又错开着,有着裂隙,它们并非铁板一块。在规则与缝隙之间,在格子与打破之间,在金色与墨色之间,还有完整与残缺之间,李皓的作品形成了反思的强度,迫使我们不止息地去调节这些方块,世界并非已然完成,而是有待于反复调节,或者还有着调节的“余地”(Spiel-raum)。法则是有的,但裂缝也无处不在,一切并非相安无事,而是处于掉落与断开的危险之中,此“余外”(exception)或“出格”(delimitation)状态体现了极为准确的现代性寓意。而且那些镜片还让我们可以看到自身,形成了绘画的反向凝视。水墨性绘画在李皓这里得到了自身反思的时刻,让我们对于世界的秩序及其重组的不可能性,触发更为尖锐的痛感。
本次“艺术粮仓”经过反复考量与选择,特别邀请的这五位艺术家,秉承了“艺术粮仓”推动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国际化的主旨,也是作为“墨化艺术”的第二回展,以“出格”为命意,让我们看到水墨艺术的五种可能“出路”。
这五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着把水墨向着材质还原,再把材质向着物性还原,并经过了“余化”的处理,减少了图像及其历史性,但又增加了物性的余存性,从水墨的幽灵化魔力,到水墨的材质性呼吸,再到水墨器物的余存,再到物性的凝固与残缺,直到物性的规则打破,水墨已有的各种“格局”都已经被打破,水墨的新局面已经形成。他们所打开的水墨空间,让我们对中国墨化艺术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与期待!

藝術糧倉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條南新倉,主體建築始建於明朝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為明清兩代儲存皇糧俸米的皇家糧倉,2001年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糧倉建築面積450平米,在維持原建築600余年古典形式的基礎上,將空間改造為詮釋現代和當代藝術與精神的場所。我們致力於成為壹間包容、開放的美術館,不同的文化、媒介、歷史、社會立場將於此重新審視,創造性的觀念、思想將於此自由表達。藝術糧倉將通過分享展覽和公共活動,與您壹起理解文化藝術以及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使美術館成為城市的精神糧倉。
The Art Granary located at Nanxincang, Dongsishitiao,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the Granary Gallery boasts its main building as the former Imperial Granary (built in 1409 AD and listed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List in 2001) for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Art Granary building area of 450 square meters. On the basis of maintaining the classical form of the original over 600 years old building, the Art Granary transforms its space into a place to interpret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t and spirit. It is committed to becoming an inclusive and open art gallery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media, histories and social standpoints will be reexamined and where creative ideas and ideologies will be expressed freely. By offering exhibitions and public events, the Art Granary will comprehend cultures, arts and our own times together with you, growing into the spiritual granary of the city.
長按二維碼關註我們
Follow us on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十條22號南新倉
地鐵二號線東四十條D出口(西南口)
郵箱:coop@artgranary.cn
聯繫電話:86-10-53357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