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文化波兰》——波兰·地理与城市篇·摘录
杜京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到波兰去旅游
在欧洲大陆南北及东西干道交汇处有一个面积达31.26万平方公里,生活着3800万人的国家,这就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波兰。她位于布格河与奥德河之间以及波罗的海与喀尔巴阡山及苏台德山之间,是欧洲较大的国家之一。 波兰主要大城市有克拉科夫、罗兹、波兹南、格但斯克、弗罗茨瓦夫和西里西亚地区。
@波兰:镶嵌在欧洲心脏的一颗璀璨明珠
【华沙:波兰历史的窗口】
相传在古代,一个名叫华尔的男孩和他的恋人沙娃在维斯瓦河畔建立了自己的家园。维斯瓦河里的一个一个妖魔经常兴风作浪,华尔和沙娃勇敢地战胜了妖魔。从此,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维斯瓦河畔这个小渔村也渐渐发展为一座城市。为纪念他们勤劳勇敢的祖先,人们便把华尔和莎娃的名字组成了“华沙”。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波兰,公元九、十世纪建立封建王朝。波兰人属于斯拉夫族,其余为少数的日耳曼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犹太人。14至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18世纪下半叶开始衰落。先后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匈帝国瓜分,分分合合历经战争使波兰融合了丰富的多元文化,透过华沙的建筑就让人感受到波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二次大战末期新世界大道在战火下是一片瓦砾,华沙这座美丽的古城遭到德国法西斯毁灭性的破坏,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85%以上的建筑被毁,那些富丽堂皇的古典建筑大都残垣断壁,一片焦土。希特勒曾经扬言,要从地球上抹掉这座名城。一些西方人士曾断言:“华沙不会重现人间,至少100年内是没有希望的。”但是在战后的36年中,波兰人民在这座废墟上不但复兴了祖国的首都,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而且兴建新市区,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和水平。在重建古都的过程中,波兰人民十分注重保护和修建那些历史古迹,尽可能使华沙保持原有的风貌。据记载:“就连墙上的裂缝都忠实于原建筑的模样。”
......战前室内共有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迄今已恢复和整饰了700多座。
岁月留给华沙的印记,还有一道抹不去的风景,那就是位于华沙市中心的科学文化宫。这座高达237米尖顶造型的“庞然大物”,是前苏联老大哥赠送给波兰的礼物。据说当年斯大林让华沙市政府在科学文化宫和地铁之间选一样作为礼物送给华沙,而华沙选择了前者。科学文化宫于1955年建成投入使用,50多年来,一直承载着科学与文化中心的功能,内有科技博物馆、大厅、三个剧院和一个电影院。它诉说着波兰与俄罗斯漫长纠结的渊源和爱恨情仇的历史。1989年后,有人建议拆除这座建筑物。但是,更多的波兰人却认为,要留着,那是波兰的历史,历史岂能被轻易改变。于是这座“庞然大物”被保留了下来,如今,他依然是华沙最高的建筑物,被列为华沙历史文化遗产。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他被迫离开祖国时,朋友用一只银杯盛满了波兰的泥土。从此,肖邦吸吮着故土的芬芳,漂泊海外19年,直道1849年他在巴黎病逝时,人们才把这杯泥土洒进他的墓穴,遵照他的遗愿,把他的心脏埋藏在位于华沙市中心圣十字教堂左边第二根柱子下……
【波兰的北部和南部】
“波兰”,在斯拉夫语中意思是“平原”。实际上的数字是平原与小丘陵占波兰总面积的92%,面积达1千公顷以上的湖泊有9300个,因此波兰又被誉为“千湖之国”。
在这片面积仅为31.2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华沙古城、木查科夫斯基公园、维利奇卡古盐矿、克拉科夫古城、卡尔瓦利亚文化区、雅弗木造教堂、波兰南部木造教堂、沙摩奇旧城、比尔乌维威查森林保护区、玛尔堡城堡、中世纪古城土伦等12处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无论山丘、湖泊、森林、海岸,还是古镇、盐矿、皇宫、城堡,处处充满诱人的魅力。
【克拉科夫:守望岁月】
这座城市在1386年至1572年的亚盖沃王朝时代是波兰王国的首都。
清晨,走在克拉科夫宁静的街道上,缓缓驶过的有轨电车带着她闲适而有规律的、不紧不慢的节奏,使人感到这座古老城市的优雅风度和生命活力。夜晚的克拉科夫,处处弥漫着娇艳欲滴的浪漫风情,遍布全城的地下餐厅和酒吧、咖啡店是中世纪古城人们生活中的风景。夕阳早早的把圣玛利亚教堂不对称的双塔轻轻扫了一下,便翩跹而去。夜幕降临,天空显得格外空灵,克拉科夫的月色真美。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道心带我们来到教堂下面,默默等待着聆听教堂钟楼上传来的号角。相传13世纪时蒙古军队入侵克拉科夫,一名波兰士兵冲上教堂钟楼,吹响了号角,后来不幸中箭牺牲,号声戛然而止。又一位士兵拿起军号继续吹响。为纪念牺牲的士兵,教堂的号声代替了钟声。直到今天,每隔一小时,楼上的号声就要吹响,这高耸的钟楼上几百年来号声从未间断,就是波兰广播电台每天中午12点报时的信号,也用这个号声。嘹亮的号角传颂着动人的英雄故事,激励着波兰人民勇往直前。
在二战中,波兰是在纳粹法西斯铁蹄下遭受蹂躏最灾难深重的国家,克拉科夫以西几十公里处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最真实地向你讲述着这个“杀人工厂”发生的一幕幕惨剧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此次之行,我们专程到此参观,就是想要亲眼看看这个如今已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看看这人类历史的深痛疮疤和黑暗一页,向惨死之灵致哀。是的,知道并记住它的人越多,世界的前景就越光明……
@阳光下的玛尔堡
13世纪末,莫斯科大公国还处于遥远的东方时,波兰就已经拥有广袤的国土。但不久德国人开始了东方殖民,波兰的土地不断被侵略蚕食。进入14世纪后,条顿骑士团横行于波罗的海一带,波兰逐渐陷入危机之中。之后进入15世纪的发展时期,这时波兰仍受到条顿骑士团的影响。1410年,波兰军队与同受威胁的立陶宛军队结成联军,在波兰中北部的格伦瓦尔德与条顿骑士团大战一场。位于格伦瓦尔德北方60公里处的玛尔堡城堡,就是当时骑士团重要的防卫要塞。战斗的结果是两国联军大败骑士团,波兰逐渐发展为欧洲的大国。而曾以强悍著称的条顿骑士团,则在1525年成为波兰下属的普鲁士公国。
波兰非常重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对孩子们的教育。在学校,专门开设遗产课程,所有的孩子从小通过学习历史、地理,从中了解自己国家的民族历史及世界遗产方面的知识。
我在想玛尔堡保存至今并不容易。毁灭后的复兴除了需要穿越时间外,还要穿越大量的人间灾难。这座结束了中世纪战争的城堡,如今把她的历史和辉煌交给了整个欧洲和世界。
阳光下面对玛尔堡,仿佛可以窥见它的历史及波兰这个伟大国家的生命踪迹。假若我没有夸张的话,透过玛尔堡的历史,你可以从中看到波兰甚至欧洲中世纪风云变幻的踪影,其中有战争的变迁,经济历史的变迁,以及建筑史上的变迁。智慧和欲望既带来了市嚣,又带来了战尘,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次次毁灭和复兴的轮回中带来的平静、思考,及对和平的向往。
@琥珀王国的诱惑
自古以来,在欧洲琥珀被视为吉祥之物,它色泽鲜艳,光鲜温润,高贵华丽,典雅神秘,被诗人赞为“燃烧之石”,被商人誉为“北方黄金”……地处波罗的海沿岸的波兰,是世界著名的琥珀盛产地,世界上最好的琥珀就出自这里,全世界的琥珀约一半以上产自这里。
波兰的琥珀大多为上上品,特别是地处波罗的海维斯瓦河入海口处的格但斯克的特产就是琥珀,加之波兰设计师都有很高的审美品位和艺术眼光,传统精致的手工制作,上好的琥珀出自他们之手,就变成了琥珀项链、胸针、台灯、相框、工艺品、首饰盒应有尽有,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