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文化波兰》——波兰·历史-文化-战争篇·摘录
杜京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文化,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波兰不是一个大国,但是一个文化强国。波兰位于欧洲的心脏位置,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其文化有什么特点?“因为波兰有十分复杂又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使波兰文化多元又丰富。波兰文化的特点首先是历史悠久。公园一世纪末,斯拉夫人就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公元五至七世纪,斯拉夫人在各地形成了部族联盟,其中波拉涅族(平原之民)成为今日“波兰”国家的起源。公元966年,梅什科一世建立了波兰国家,至今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次是波兰处在欧洲中心,从地理上看,欧洲中心就在距离华沙一百多公里的地方,千百年来,与周边各国人民相互交融,波兰的文化也受到影响,波兰文化就像一块由各种文化拼搭形成的编织物,这些元素来自东西南北不同地方,整合在本民族文化的经纬脉络中。波兰人与宗教、语言、民俗、风情不同的各民族交往,如德国人、瑞典人、俄罗斯人、土耳其人,乃至在波兰被称为鞑靼人的蒙古人后裔交往,对波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语言文化、法律编撰、行政实践到服装服饰、民族歌舞,饮食习惯等等方面,波兰是一个非常包容的国度,既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融入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波兰文化,他就像一个炼钢炉一样,锻炼铸造了波兰文化的精髓。”
有人说,也正因为波兰人太包容开放,使得侵略者趁虚而入,让波兰在历史上曾三次被瓜分,成为邻国的受害者。但是反过来,波兰文化正因为有了东西南北的交融,才使得今天的波兰文化荟萃精华,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波兰文化面对外来侵略,是在征服与被征服之间交融与传承。18世纪末,邻国对波兰进行入侵、瓜分,波兰差不多从世界版图上消失了。中国有句俗话,物极必反,那时的波兰人民,爱国之心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为民族生存而战斗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波兰民族文化的形成。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恶劣情况下,我们的爱国之心不可磨灭,波兰文化坚不可摧。于是,一种独特的波兰文化孕育而生,与此同时,波兰文化的精神象征——以肖邦精神为代表的文化,也在欧洲在全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18至19世纪波兰文化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以肖邦为代表的一批爱国音乐家、诗人、作家、艺术家,他们当中有波兰伟大的爱国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爱国作家亨利克·显克微支,他的作品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民族气节和内心悲愤,表达了波兰人民的雄心壮志与理想抱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818年,独立的波兰重新获得失去了123年的自由和尊严,波兰又重新回到世界的版图上。是的,这个民族没有倒下,文化是使这个几乎被毁灭的国家和人民重新站起来的重要力量。塔德乌什·霍米茨基说:“波兰人的身份也凭着文化的根基保留下来,波兰文化对波兰人民和民族显得如此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波兰这个国家不会倒下的真正原因。”
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历史上,长期遭受外来者的欺凌和压迫,一战结束后,仅仅21年,1939年9月1日,二战又开始,在长达6年多的残酷战争中,波兰国土焦黄、生灵涂炭,战争夺去了850万波兰人的生命,给波兰带来的悲痛和惨烈史无前例。20多年前,波兰经历了一场政治经济社会变革,这对未来的发展、对欧洲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展望未来,波兰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信心。
正是因为波兰特殊的历史,使得这个民族更注重精神追求,内心充盈和文化的传承,尊重知识,尊重艺术,保留了波兰文化精神。今天的波兰既开放又包容。俄罗斯的浪漫、德国的理性,我们都会吸取和借鉴。就音乐而言,在波兰既能欣赏到现代的爵士乐,又可以享受到纯美质朴的民族音乐。波兰的文化虽然包容,但是它的根却深深扎在波兰的土地上。波兰人的性格特点,折射出这个民族的历史,因为波兰人经历了太多的战争和动乱,性格坚强,精神不倒,从来不轻易放弃;同样,波兰人在苦难中学会了相互帮助和支持,给他人同情和爱心。
波兰则更加重视通过音乐、文学、戏剧、电影、摄影向全世界展示波兰人的思想和文化。
文化不像其他项目,签了合同,只要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就会立竿见影看到成效,而文化的投入和投资是不可功利的,是长期必须做的事情,也许一年两年,或许更长时间,暂时看不到明显的效果,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它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影响和滋养着一代代人。为这个国家的国民提供最丰美的精神食粮,用最新鲜的精神养分滋养着,让他们有敏锐的思想、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养和崇高的境界。有了这些,国家就有了一切。
波兰和中国一样,是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未来巧妙结合的国度。我们牢记历史,为曾经拯救波兰的民族精神和波兰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
@历史的记忆
这里,被称为世界最大的“死亡之墓”;这里,是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夺取了数百万无辜生命的杀人工厂;这里,是腥风血雨黑暗一页的见证地;这里,是一座祈祷和平远离战争的历史纪念馆……
这里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它被称为“死亡工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漫长5年间,奥斯维辛的名字成了被纳粹占领国人民的梦魇。
1940年,为关押波兰政治犯而建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一开始,它就成为屠杀波兰人民的罪恶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纳粹开始从欧洲各国押运囚犯到这里,其中以各国的犹太人为主,奥斯维辛的囚犯包括苏联战俘、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提克人,波兰、法国、德国、荷兰、挪威、比利时、奥地利、立陶宛、斯洛伐克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囚犯。直到集中营解放前,波兰的“政治犯”仍源源不断地被运到这里。
1939年,波兰军队试图击退德军侵略的“九月战役”失败后,奥斯维辛集中营及周边地区被划为第三帝国的统治区,与此同时,集中营被更名为奥斯维辛。在这里,先后共监禁过数百万各国各类人士,还有些被转运到其他集中营,因此很难统计出具体的数字。到目前为止,统计的数字为28个民族多达150万以上的人(有另一种说法为400万人)在这里被夺去生命。直到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这里只剩下7000名幸存者……
囚犯被押送着从起点出发到集中营,行程最长的达2400公里,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是由被铅封和木条密封的火车货物车厢,途中,不供应任何食物,甚至不许大小便,车厢里拥挤不堪,抵达集中营通常需要7-10天。当火车驶进奥斯维辛集中营,车厢大门被打开时,许多人已经奄奄一息,其中部分老人和儿童已经断气。
犯人们被“死亡列车”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站台后,纳粹士兵命令他们把行李放在站台上,等“安排”好以后再统一分发他们的行李,然后把囚犯分为两列,能干活的,和不能干活的,不能干活的人会被送往奥斯维辛二号集中营,又称比克谐集中营。刽子手们玩弄骗局,让被屠杀的受害者走上刑场前“要有次序”,他们在广播里“温和的劝告:“你们应该去洗个澡,除去身上的虱子就会舒服了。”其实受害者们哪里知道,所谓的“浴室”就是毒气室,门前种植着鲜花和绿草,还有一支小乐队在前厅为这些人演奏欢迎的乐曲,2000名平民强行被塞入仅有200平方米的浴室后,沉重的铁门就被关上,他们从天花板上预留的小孔中向浴室投放了“齐克隆B”,又叫氯化氢……15到20分钟之后,浴室内的人全部中毒死亡。随后,被害者的金牙被拔掉,头发被剃光,随身的戒指耳环也被摘掉,尸体被运送到一层焚尸炉,来不及进入焚尸炉的干脆就架火焚烧。
无辜的人们被送进毒气室的同时,他们留在展台上的皮箱被全部撬开,其中会有人专挑眼镜、领带以至用放大镜和天平专门鉴定珠宝首饰成色,从死难者身上刮取这些物品成为纳粹重要的“国家物资”。1943年,集中营内竟然还建起了炼金车间,将金首饰、金牙熔化成金条,一天最高产量达22磅。金条在这里看到的只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后留在这里的,还有很多遗留的眼镜,数量非常惊人,由此可知,当时这里到底有多少人被折磨致死,惨遭杀害。
今天,战争已经远去,奥斯维辛已经成为一个热闹繁华的旅游小镇,一位名叫乔治的先生在离开集中营时说:“忘记历史的人注定要再重复一次历史,为了不让战争的惨景重现,不让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悲剧重演,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历史。”
@文化,沟通心灵的桥梁
从小在学校受到的教育,电视广播里耳闻目睹的,都是在讲波兰文化,音乐、诗歌、散文、戏剧、电影处处洋溢着波兰文化的浓郁氛围,使得孩子们从小就得以熏陶和感染。
许多中国观众都非常热爱肖邦,熟悉他的音乐,因为波中两国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但也有相似之处,也许是我们两国在历史上都曾经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也许是我们都有共同的不甘受辱、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所以肖邦的钢琴曲一奏响,这激昂的音乐流淌心田,让我们沟通心灵,加深理解,增进友谊。音乐无国界,艺术无国界,它把波中两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