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omama亲子对话课笔记
试听课——时间次序训练: 平时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多给孩子讲步骤,并且让孩子学着自己讲自己做。带孩子出去玩之前或回家前,提前口头讲述安排。推荐绘本《第一次做面包》。
课程1- 学龄前儿童语言发展要侧重四个方面:
一是声音质量优化:保护孩子的声带,让孩子咬字更清晰(把字发得圆润饱满好听),让孩子字音更准确(区分方言和普通话,不能苛责标准,但也要注意,比如平时可以用方言,读书用普通话)
二是用语言激发孩子的认知(观察)、感受和思考: 绝不是让他们只会讲故事或儿歌
三是次序性和逻辑性的提升:不要替孩子说或抢着说。
四是交流能力的增强: 要听得懂,培养孩子抓取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要说得出,有交流欲望,激发孩子说话的热情,可以从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不要打击孩子表达的积极性。
课程2- 宝宝开始蹦字了,亲子对话要升级了
1,增加输入: 给宝宝足量的语言信息,增加跟孩子互动的内容,多带孩子去认知外面的世界。绘本是很好的工具,里面有很多外面的事物,而且语言优美精准。
2. 妈妈要不懂装懂的多让宝宝说,多问她,不能在她给出手势或者信号,还没用语言表达出来前,就马上满足她,不然长此以往,孩子就不需要表达,语言表达能力也会迟缓。
3.顺其自然莫苛责,孩子说得不清楚的时候不要反复纠正,否则孩子会很抵触。要正面强化,比如:宝宝用手指杯子,就可以问宝宝是要喝水吗?宝宝口渴了,宝宝要喝水了。
心态积极多鼓励:带着游戏的感觉一步一步地拓展,比如橘子,甜甜的橘子,吃橘子,宝宝吃橘子,妈妈吃橘子。
课程3- 宝宝的语言爆发式增长期要怎么引导?
一岁半、两岁的时候
对语言敏感,每天学习的新词多,表达愿望强
可能持续到三四岁,直到能表达顺畅了就平稳了
要注意:
1. 建立感官与语言的联系,跟孩子一起看一起描述: 需要大量直接的感官信息输入。比如给孩子冰块感受冷,用热粥给孩子感受热。再比如孩子摔倒了大哭,一种父母赶紧上去扶(这种方法忽略了孩子表达感受的机会)。第二种父母会站在旁边不扶(可能让孩子觉得没人管)。第三种父母会蹲下来问宝宝摔疼了是吗?能自己站起来吗?需要爸爸妈妈扶吗?这种方法最好,最能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
2. 用正确的语音暗示正向强化,不要反复刻意纠正孩子的发音
3. 大人要和孩子一起说:以大人讲给孩子听为主,要多多讲给孩子听。研究表明,与喜欢表达的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宝宝学到的更多,表达能力更强。而且抚养人与宝宝对话的质量也是有要求的,要注意与孩子的互动,不能唱独角戏。跟宝宝说话时蹲下来与宝宝平视,让孩子看到妈妈的表情。
课程4:对话的本质是思维能力,“思维公式”让宝宝思路清晰
会说话不一定会表达。表达力好的孩子能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去获取环境中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得出结论。在孩子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要搭建获取信息、加工、得出结论的思维公式。
1 获取信息:让孩子非常丰富地感知身边的世界。敏锐获取信息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受用终身。除了看、听,味觉、嗅觉、空间感官都很重要。首先是看,引导孩子多个角度观察。其次是根据实际情况让孩子摸、闻、尝,比如柠檬,大部分孩子只会说是黄色,此时可以引导孩子调动其他感官获取柠檬的其他信息,比如引导孩子观察柠檬的其他小特征,让孩子摸并告诉你摸到了什么(如果孩子不会说,妈妈可以说),再让孩子闻一闻(问他问到了什么),切开闻一闻、尝一尝(问他尝到了什么)。
2. 加工信息:孩子们的脑袋瓜平时存了很多信息,加工这些信息可以深化理解。妈妈可以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帮助孩子从各个角度建立联系。还以柠檬为例。刚才孩子多个角度了解了柠檬。接下来可以加工,我们可以问,如果我们要吃柠檬的话,有什么办法让柠檬变得不那么酸,可以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甜的吗”,孩子可能会说“糖”,然后继续问孩子“柠檬放点糖是不是更好”。或者问孩子什么形状、颜色,还有什么水果是和柠檬一样的颜色。或者拿个橄榄球的图片给孩子看与柠檬对比。如此,可以让孩子调动大脑中的信息。
3. 得出结论:孩子已经对柠檬有了全面认识,并且进行了加工联系、多维度思考,接下来要进行总结。可以用“所以”的句式引导孩子总结。妈妈们可以问“所以柠檬要怎么吃呢”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可以返回上一步。“所以下次我们吃柠檬的时候要怎么吃啊”“所以跟柠檬一样的水果都有什么呢”“所以都有什么水果跟柠檬的形状很像呢”
这个思维公式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去公园看到河面上看到很多垃圾,问宝宝看到了什么,河面上有什么?你觉得这些塑料袋飘在河面上还美吗?你觉得这些塑料袋是从哪里来的?你觉得这些塑料袋飘在河面上会影响到什么方面呢?所以那你要怎么做呢?
课程5:声音优化:让孩子腰子清晰,发音好听
1. 保护孩子的声带。不要让婴儿长时间大声哭喊。教育孩子有意识保护自己的声带。家长不能大声呵责,因为孩子会受其影响、模仿。让孩子唱歌或背诵时要注意孩子的用声特点,起调不能过高,音量适度,不要教唱成人歌曲。咽部疲劳或有炎症时禁止唱歌、朗诵,直到完全恢复。
2. 让孩子咬字清晰、发音准确。首先让孩子“听”对。家长做好示范,不要囫囵吞枣。尤其是在给孩子念书时尽量使用普通话。其次让孩子“说”对。如果孩子发音准确,不要过分苛责,要“正向强化”。接下来让孩子把字音说“好”,即清晰、圆润、集中。要张开嘴巴说话,可以教孩子读“先慢后快的变速绕口令”
课程6:口腔训练-让孩子的声音更好听
一、找到正确的口腔状态。这是把字发的圆润好听的基础。要加大口腔空间,三步:1. 提颧肌。带着微微笑的面部表情讲话。2. 打牙关:让孩子说话的时候适当增加下颌 开度。3. 挺软腭:其实就是打哈欠。4. 松下巴,就像啃苹果。
课程7:宝宝说话总结巴?词汇量不够用了
孩子最初的词汇发展很慢,到了18个月时平均50个单词和100个能理解的单词,18个月开始骤然增长,后面几年里儿童的词汇仍保持快速学习。成人日常生活掌握的词汇主要是学龄前积累的。如何丰富宝宝的词汇量?在孩子还不会讲话时就可以开始训练。
一、先从名词训练开始:最简单的是见到什么讲什么,以熟悉、接触机会多、感兴趣的具体词汇为主。例如:宝宝,这是玩具汽车。还要引导孩子按照类别向同范畴的词汇扩展。例如:这是摇铃,这是汽车,这些都是宝宝的玩具。
二、补充动词。你做什么,就跟孩子说什么,配合动作帮助孩子了解动词的含义。例如:宝宝,你在吃橘子。重音放在“吃”上面。作出大嚼 的动作。表情夸张。推荐绘本《母鸡罗斯去散步》。
三、形容词。先选择容易感知、掌握的词,可以先从形状、颜色等可以用视觉直接感知的开始。然后是抽象概念的形容词,比如味觉、触觉。最后是空间维度,如大小、长度、高低等。让孩子区别和比较。要用非常具体的方法帮助孩子理解,要注意:说孩子正在看的、正在做的、他喜欢的。比如孩子玩汽车时,可以站在孩子的频道上跟他游戏“这个汽车要开到哪里去呢”“谁在开汽车呢”。要引导孩子多用。比如学习“长和短”后,可以把玩具汽车和玩具火车放在一起问孩子。
要注意重复!要注意趣味性,跟宝宝玩起来,比如寻宝游戏:准备个不透明的袋子或鞋盒子,里面装上孩子熟悉的玩具,让孩子把手伸进口袋摸一样东西,拿出来之前引导孩子说出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包括形状。
课程8:宝宝沉默不爱说,这样聊天效果好
通过聊天调动孩子的说话欲望,越早越好。家长可以把自己转换到孩子的视角,把孩子正在看、听、感受的信息说给他听。再大些学会说话后,聊天成为必须。孩子最乐意与父母交流的时间集中在3-8岁,是家庭教育的黄金阶段。聊天的时候注意事项:
1. 强扭的瓜不甜。首先家长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一个非常松弛、积极的心态。如果要聊就认真聊。每天回家后妈妈们可以先调试心态。
2. 全身心投入。作出“全情投入”的肢体语言,放下手中的事情,满怀爱意地聊。比如坐在孩子身边先不说话,看孩子在做什么,然后描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小点的孩子可以抱在身上。不要否定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在孩子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比如可以问问孩子原因、什么事?启发式的询问,然后帮助孩子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感觉被了解。
3. 让聊天成为仪式和固定的家庭活动。西方犹太家庭的“海沃塔”(周末特殊时间段,全家聚餐时间,一家人边吃边讨论各种问题)。孩子放学回家途中以及晚餐时间比较合适。跟2-6岁的孩子沟通,不需要过多知识,有发自内心的“爱”和“关注”,你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会像小河一样水到渠成。
课程9:大人这样做,孩子才愿意说-打开孩子话匣子的四把金钥匙
妈妈们要没话找话,打开话匣子:
一、学会问“小”问题,避开抽象、大的问题,改问简单、有答案的问题。比如:不要问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在学校做了什么?可以这样问:你今天做了什么游戏啊?并且继续问相关问题。
二、从自己开始说起。准备跟孩子聊天的时候,用幸福开心的语气跟孩子说“妈妈今天好高兴啊”孩子会好奇,小宝宝如果不会问,可以自问自答地继续说“因为今天妈妈……”,同时可以借机问宝宝今天发生了什么让你高兴的事情,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问孩子“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等等。
三、投其所好。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孩子小时候往往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对周围小朋友的表现很感兴趣。不要问孩子“你今天再幼儿园乖不乖呀”,可以问“宝宝,你们班今天谁最调皮呀”“他为什么调皮呀”“老师是怎么做的呢”“那你有没有被老师罚站呀”“是因为什么原因呢”“那你知道为什么吃饭时不能说话呢”。“从别人说起”不仅有助于亲子沟通,还能了解孩子对老师、小朋友的行为的看法,了解孩子在我们看不见的时候,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处事的。
不要把质问当聊天,不要用任务检查式的方式聊天。
-
绿肥红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9-09 1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