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谍战叙事中的历史话语
文:王伟

终于,这个故事呈现了出来,所以,可以让我不辜负生活在故事里的那些可喜可悲可恨或可叹的人物——这些人物,在我的琥珀里住了那么多年,至此终于可以打开门,把他们——她和她爱的一切——带到你的面前——这是莫小娴的《琥珀》。我们跟着她走过二战,内战,冷战,以及各种各样的纷争动荡,但写分歧斗乱始终不是这部小说的目的。大河流淌之处总有那些还没放弃摆渡决心的人们,总有人希望搭起桥梁,然而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因此,看经过恐怕比结果重要,而书写经过正是历史小说不变的动人之处,文字就是架起的那一座桥梁。
文字陪伴在侧,历史才不孤单。
—— 闻人悦阅
纽约麦迪逊道 1076 号法兰克坎培尔殡仪馆,一场告别仪式正在举行。华盛顿政要、金融机构高层、人所尽知的名人,他们从私密的入口和楼梯进入追思会现场,彼此心照不宣与来自北京、英国、德国、甚至蒙古国的神秘来宾齐聚于此,共同参加一位被尊称为“杜老太太”的葬礼。
这位杜老太太“杜亓”,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名字,叫做莫小娴。在动荡的岁月,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国际特工。葬礼上的每一位来客,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却都与她的过去有着隐秘的联系。《琥珀》的故事,由此拉开帷幕。
政客、商人、野心家苏联特务局、美国情报机关、二战时维也纳的中国领事馆逐一登场。在向来由男姓人物主导情节的谍战故事中,莫小娴的出现,引入女性视角,将独属于女性的外在美艳,以及内在感性,包括爱情,引入冷酷战争,于是令人窒息的情节层层推进,讲述的正是一个女性特工的传奇一生。
女性传奇叙事空间
如果你是一个天才,能够多久掌握一门语言?
《琥珀》故事中的莫小娴,,用极短的时间就能完全掌握一种新的语言,书中详细叙述了她如何掌握英语法语的过程。凭借着超过常人的语言天赋,她被前苏联身份特殊的康斯坦丁诺夫赏识,她踏入的世界,从此变了模样。
特工、谍战、凶杀、卧底,这些向来与女性绝缘的隐秘世界,成为莫小娴的生活日常。每一个人都无法信任,每一句话均暗藏玄机,谁是敌人?哪一个又是朋友?女性角色的情感演绎,少有地与悬疑、紧张、刺激联系在一起。
由此,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借由特殊人物与场景构建的传奇叙事空间,不同于谍战类型叙事的套路化,当特工与女性身份相连接,读者可以瞬间感触到情节中处处充满了更多的危险与不可知。而间谍身份本身的猎奇性质,在错综复杂的情节中,逐渐向我们呈现出一个神秘的特工世界,而这个世界更是架构在史实之上,所以细节分外引人入胜。
在孙女琥珀追寻下,祖母莫小娴的历史被逐渐剥茧抽丝,她手上拥有的一些东西,让当年苏联的内务部不敢动她,而斯大林也愿意放她一马。聪明的人才知道牢牢握紧机密,那才是最为保险的。
与莫小娴打交道的,有地下党、美国、苏联,德籍和日裔的特工,女性角色平移到特工身份,让她不仅成为各个国家利益集团的宠儿,更成为国家与国家在明面无法沟通时的地下渠道。莫小娴在极度危险的环境下,与狼共舞,美女主观视角的故事讲述,让谍战更具有吸引力。
女性角色的设定,在残酷、痛苦的生死搏杀中,使得即便爱情降临,也注定是一种无可挽回的悲剧。为了爱情,莫小娴接受不可知的命运,不想替俄国人做事,却偏偏成为一名前苏联特工机关的一枚秘密武器。而一生一世的约定,化为定情信物的琥珀坠子最后也珠沉玉碎,可成为了下一代的名字。
时间和年份作为线索在《琥珀》故事中呈现的不同时代,不同城市,不同场景中次递出现。初恋、恩情、伴侣、仇敌、道义、亲情等等,上世纪20年代开始的恩怨,与现代社会的故事交叉纵横,于是读者一面追寻记忆,一面解开谜团,逐渐看清一位传奇女性的人生。她看似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可又顺势逐流在一次又一次的以身犯险中与不可捉摸的命运对话。
这种不确定感,在作者的笔下如此描绘:莫小娴仰头望着一株花草,铅灰色的天空下,那点绿和红,显得特别的鲜妍……屋顶上的花草迎风摆动,她便有种不合时宜的惊心动魄,好像担心风吹草动,会惊动了那精细图案背后的生活。
翻阅至此处,读者不难感受到主人公的命运所向:漂泊无定中的追寻。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家国命运自一个柔弱的女性眼中露出端倪,她心中始终有放不下的责任,这恰是《琥珀》故事的坚韧:渐渐她赢得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而这一点,正是女性传奇叙事空间中独有的魅力所在。

悬念推动下的故事
杜家的秘密是什么?这是《琥珀》故事一开始便布下的谜团。一本俄文书写的笔记本,笔记本上绑着一枚扣子,正面是五角星以及镰刀斧头的图案,这中间隐藏的又是什么秘密?
谍战小说,向来以悬念的设置,作为吸引读者的法门。
读者为什么要去看一个谍战故事?其答案,即是悬念。伏笔,激发读者兴趣,暗藏的故事情节,让读者对后文情节欲罢不能。因此当莫小娴的孙女琥珀,追寻祖母的人生,来到一个隐秘的特工世界时,一个又一个谜团的解开,便构成了吸引读者的不二选择。
斯大林有什么秘密,被莫小娴掌握?她又是如何奠定自己微妙的位置,让自己避免沦为以色诱人的角色,成为赌局中双方都无法拒绝的砝码?曲折的情节,紧张的关系,这些前期的伏笔线索,增强的不仅是悬念,更有莫小娴的人物的复杂性。
我们不能忍受一个苍白的小说人物,更不愿意看到一个单薄的人物性格。而这一点,在《琥珀》悬念设置的情节推动下,莫小娴作为女性角色的每一个选择,都使得人物性格鲜明。
“她在康斯坦丁诺夫似笑非笑的眼神注视下,心中骤然一颤,仿佛自己也站在这个世界和那个世界的边缘,地势险峻,一不小心就落了下去,便掉入了那深不可测的山崖。”
复杂的心理描写之所以成立,前提便是循序渐进的悬念设置。她一开始是作为康斯坦丁诺夫的翻译被网罗麾下,所以莫小娴明白每一个字的准确与否,影响得是人物的性命攸关)——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一句话,可以成为杀人利器,也可以成为握手言合的良机。
从危险中营造悬念,是每一个作者必须要掌握的技巧。谍战小说叙事文本的复杂性,必须以每一句话,每一个情节,牢牢吸引住读者,否则翻不到两页,读者便会离你而去。
《琥珀》有历史小说的宏伟架构,严肃小说的严谨,有谍报小说的跌宕情节。
《琥珀》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以一种时空交叠的叙事方式,将过去与现在的故事汇合在一起。女性角色叙事的特殊性,使同样悬念呈现在读者眼前时,又有一种特殊的紧张感。杜家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在此时,此刻,此地,过去的种种线索,遥遥指向现代都市。
过去的民族存亡关头,现在的笔记本中的隐秘。莫小娴身置其中,走,走不得,离,离不开。《琥珀》叙事内在动力,正是在主人公的两难决择中,一次次经受考验。而悬念,成为推动叙事的关键。
于是, 我们看到了过去时代中的莫小娴成为了杜亓,从漠北到苏联,到二战的欧洲,辗转来到内战中的上海,尔后途经香港时,一个苏联特工的出现,使得过去的一笔旧账终将难掩,要以血清算——她以为会共度余生的伴侣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她曾经的爱人马仲英的遗物。为什么会如此?戏剧性的文本效果,显而易见的悬念呼之欲出。
我想,不能在这里透露更多的故事情节了。毕竟,读者阅读的乐趣,需要自己去体会。

谍战小说的历史话语建构
谍战故事之所以引人关注,广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但凡畅销的谍战小说,大多架构在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中。
读者对于著名的历史事件,永远不缺乏探究其中奥秘及其来龙去脉的兴趣。于是,我们看到的《琥珀》故事,同样将主人公杜亓,与上世纪故事发生时间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
比如,她介入了原子弹事件。在故事中,她遇到美国间谍,并帮犹太裔的物理学家移民到美国。美国人发明原子弹,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女主人公顺势而为,在其中自然可以看到她的手段。
谍战小说的特点之一,是隐秘战线下的不为人所知,这为主人公介入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契机。实际上,模糊故事与历史的界限,向来是包括谍战小说在内的众多类型文学常用的创作手法。
应该说,历史是严肃的,但正因如此,涉及到历史的故事,总是给予读者沉闷之感。故事的介入,比如谍战小说在历史话语的呈现过程中,调整、融合,介入历史事件讲述,打破的正是历史的刻板。
读者看到莫小娴提到核子武器,这种兴趣点瞬间被激发。对于历史事件秘密的切入点,如果不能够使得叙事内在逻辑成立,其实是会起到反作用。为什么一个中国女特工,会成为犹太人知识分子来到美国的关键因素之一?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又与故事主人公有何关联?
悬念设置的同时,解构的正是历史事件中的微观视角。这时我们才发现,莫小娴介入核武器历史事件,其实并不突兀,而是有其内在故事逻辑所在。 戏剧冲突本身,在历史事件中客观存在。
《琥珀》故事中的主人公,在社会动荡中的选择,恰是特工身份赋予的可能。她身在其中,一个偶然且必然的机缘,使得莫小娴在影响历史的事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历史的空白处,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恰是莫小娴故事符合叙事内在逻辑的关键。历史事件的冲突与矛盾,在作者的讲述中,成为主人公的瞬间存在。她必须作出选择,她也确实做出了选择。在选择之下,建构起来的,恰是谍战小说的历史话语。
于是,读者看到了在1945年的故事情节设置中,苏联的野心,上海经济的崩溃。香港湾仔酒吧的虫戚(一种窃听装置)、小巷子的阴谋、交易出现新的价码。当理查德说出那句,这都是死罪,不想死,就看有什么表现时,主人公所面临的困境,折射的正是历史话语中存在的真实事件。
如此,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下,《琥珀》故事将历史片断,以一种独特的故事讲述维度,将会给予了读者鲜明的阅读体验,而本文提到的只是故事的冰山一角而已。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