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被忽视的观念:意志力是消耗品
很多人成为自己身体的奴隶,不断回应着自己的个情绪和心血来潮的念头。他们认为如果在当时不想做一件事,自己就做不到这件事。
影响行动的因素是什么?感觉?动力?还是理智?
一、动力不是行动的必需品
动力是行动的重要因素,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动力是行动的唯一基础。 深信这种观念的人,只会在想行动的时候,才会去行动。
仅依赖动力去行动,会有很大局限性。因为动力并非每时每刻都存在。《微习惯》的作者认为动力策略本身有三种局限。
一,动力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它以人的感受为基础。然而,人类的感受容易改变且无法预测,这已经是几百年来公认的事实。
二、动力无法按需要来培养。即便知道坚持锻炼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好处,人们仍然愿意躺在沙发上。只有在精力充沛、思维模式健康而且没有受到强烈诱惑时,才能依靠动力成功。
三、“热情递减法则”,热情会不断消退。最开始立下目标,热情最高、动力最足。随着时间的推移,热情逐渐消退。即便热烈如火的爱情,也躲不过七年之痒的厌倦。
动力缺席时,意志力和习惯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二、意志力是消耗品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意志力的书籍,其中有个核心观点,意志力是消耗品。这里有一个关于意志力的有趣实验。
1996年,鲍迈斯特进行了一项实验。实验开始时,一个房间里有67个被试,很快,房间里就弥漫着现烤的巧克力曲奇诱人的香味,随后,有人把曲奇和其他巧克力做的点心拿了进来,只有一部分被试可以得到巧克力,其他人的零食只有萝卜!
之后,吃巧克力和吃萝卜的被试同样要解答一个难题。在尝试答题所花的时间方面,吃萝卜组连吃巧克力组的一半都不到,而且在最终放弃之前尝试的次数也更少。没吃到巧克力而只能吃萝卜似乎耗尽了他们继续努力解答难题的意志。鲍迈斯特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迄今已有多项研究验证了这项突破性研究的结论。
这个实验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抵制诱惑会消耗意志力。二是,面对困难时,缺乏意志力的人更容易放弃。
三、影响意志力储备的因素
2018年,研究人员对87项自我损耗研究进行了一次元分析,发现了引起自我损耗的5个最重要因素: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血糖水平。
努力程度,跑50米和5公里相比,后者需要的努力程度更高,需要的意志力更多。感知难度不是事情本身真正的难度,而是大脑认为的难度。大脑觉得越困难,消耗的意志力更多。消极情绪会大量消耗意志力,而主观疲劳,血糖水平则是在生理层面,减少意志力储备。
一旦理解了意志力是消耗品,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同时进行多个目标,结果总会失败。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某个人一天有8克的意志力。他在控制饮食、强迫运动上,共花费5克意志力,2克用来应对难缠的甲方,1克用来处理日常工作。回家后,他就没有意志力去继续学习提升自己,因为他消耗了全部的意志力。
值得高兴的是,意志力储备每天都会刷新。一觉醒来,精神满满,说明此刻意志力储备在最高水平。
意志力是支撑我们高效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要“开源节流”,增加意志力储备,减少意志力的消耗。
如何增加意志力储备?
从生理角度来说,充足的睡眠,足够的蛋白质,稳定的血糖水平,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可以保证基本的意志力储备。
坚持锻炼也会提升意志力储备。1999年,自控力研究领域的顶尖学者罗伊 鲍迈斯特发现:和没有健身的学生相比,哪些花两周时间磨练意志力以改善体型的学生,在自控力测试中有显著的进步。
如何减少意志力消耗?
如前文所说,抵制诱惑会消耗意志力。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减少诱惑的出现,减肥的人少逛超市夜市,想存钱的人少逛街。避免消极情绪的出现,同时也要降低感知难度。(这在下一篇会提到,如何利用小技巧欺骗大脑,降低感知难度,减少行动的障碍。)
四、习惯比想象中重要
当你没有动力,也没有意志力的时候,只有你的习惯能发挥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最不需要消耗意志力的就是习惯。基底层神经节负责管理习惯,它通过高效率的重复(习惯),节省精力。
在重复习惯的过程中,没有情绪的波动,不会产生对抗心理,自然也不需要意志力。因此,大脑更喜欢重复习惯,不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以起床后喝水为例,当你养成这个习惯后,你不需要刻意提醒自己,你也不会有抵触情绪,它就像是呼吸一样自然。
可见,理智的做法是,培养好习惯,减少坏习惯。下篇文字会介绍如何轻松培养习惯。
意志力是支撑高效工作的主要因素,且是消耗品。通过开源节流,培养好习惯,减少刻意行动,可以有效节省意志力,从而增加生活和工作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