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松美术馆|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周末在松美术馆观《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展。


松美术馆位于北京顺义区,距离市区相对较远,但一到了地方,见了周边环境,再看松美术馆洁白的外墙,就一下子心情舒畅起来,仿佛来到了世外桃源。



松美术馆于2017年正式开放,还是个很年轻的美术馆,至今为止只展出过四次展览,但每一次都很重量级,这一次请到了法裔女性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



在去观展前,我有做了一点功课,借由艺术评论家们的话,路易丝·布尔乔亚是个拧巴的艺术家,童年时处于一个关系隐晦复杂的家庭中,父亲与家庭教师有染,母亲忍气吞声,她从小就处在了一种压抑痛苦的成长环境中。稍长大一些后,父亲对她的轻视也让她一生都无法释怀,高龄之时提到父亲仍是忍不住落泪。痛苦大概是滋生艺术的土壤,艺术或许也可以回过头来治愈痛苦,这些都未可知,也许可以用时下流行的那句话解读: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布尔乔亚1911年生于一个挂毯修复家庭,出生不久后,父亲就去当了兵,等当兵回来后,父亲就开始到处追女人,在当时的法国,这一切似乎都合情合理。在家里那个号称是家庭教师的女人实际上是父亲的情妇,母亲知道一切,但什么都不说,用布尔乔亚的话说,男人都是狂乱的,女人都是哀伤的。



面对父亲的放荡、母亲的痛苦,还有姐姐与其他男人不正当的关系,童年的布尔乔亚处于一种极度的不安全感中,这种不安全感影响了她的一生,她有社交障碍,难以把持情绪,终身都在害怕被遗弃。她说:我的童年从未失去她的魔力,失去她的神秘,失去她的戏剧性。她一生似乎都在与童年的经历做殊死的搏斗,在她大部分的雕塑作品中,她似乎都在回望童年。



一进入松美术馆园区,就能看见一只硕大的蜘蛛,触角向外延展着,看起来充满攻击性。这只由大理石、青铜等材料锻造的大蜘蛛据称价值一亿美金,至今已经走遍了世界上很多个地方。


这幅雕塑作品叫《妈妈》。
前面说过,路易丝布尔乔亚的童年是不幸的,面对母亲的隐忍与痛苦,她无能为力,成年之后,她将母亲的形象变成一只蜘蛛,她看起来充满了攻击性,可是她的触角向外也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

这只蜘蛛就立在松美术馆的园区内,很多观者站在下面留影,蜘蛛的触角看起来包裹住了下面的人,但却不能为其提供任何的保护,这就像布尔乔亚的童年,母亲理应是一个可以照顾她的角色,但实则漏洞百出,以致童年的布尔乔亚千疮百孔,在此后也许至终生,那种痛苦都一直流淌在她的血液中。


进入展馆内,很多都是小而精的作品,每幅作品似乎都是拧巴的,她将痛苦、恐惧、耻辱、无能为力等等的情绪诉诸到了雕塑作品中,这让作为观者的我甚至觉得有一丝羞愧,因为那看起来实在像是恶毒地偷窥一个女性最隐秘的痛苦。但观者也大可不必将自己放在一个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因为即便你没有经历过那样的童年遭受过那样的痛苦,你也仍能在观看那些雕塑作品时感到自己的心在被一下一下地抽动,人类的悲欢是相通的,布尔乔亚伟大的地方就在于,她将自己最隐秘的痛苦、恐惧、耻辱等等人类最羞于启齿的困顿扒开给世人观看,这是她个体的流亡,也是普遍的人性。
那个被困在石膏房子里的女人,那个身体绻成一个弧形的男人,那些被锁在笼子中的头像,是艺术家自己的私事,也许也是我们的。




此次的展览展出了布尔乔亚很多重要的作品,如《妈妈》、《歇斯底里之弧》、《时刻》 、《女人之家》等等,整个看下来,会被一种紧张纠结压抑的情绪狠狠的侵扰,与松美术馆园区给人宁静淡然的感觉相比,展厅内和展厅外是两个世界。








雕塑终究是死的,但传达的思想种种都是活的,艺术家将她的情绪透射到作品中,观者通过观看作品吸纳了能够吸纳的部分,再将自己的情绪搅合,这也许就是作为普通大众的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和共生,也是我们热爱艺术的原因吧。
展览:《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展期:2019年3月24日-6月23日
地点:松美术馆(北京市顺义区格拉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