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逸事】第一期:策马奔腾酬壮志,鸣凤丰竹展鸿图之花鸟画大家马志丰先生
采访时间:2019年5月9日
特邀嘉宾:马志丰先生(中国著名花鸟画大家)
主持人:张宝涛(水墨践行者)
特邀嘉宾简介:

马志丰,男。1944年生于河北成安,字蜂巢,号雾睹草堂主人。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得著名画家张其冀、孙其峰、肖朗先生亲授。毕业后从师中国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主攻小写意花鸟画,兼习山水、人物。业余爱好京剧、古典诗词,注重综合素质修养。现为王雪涛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中国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原邯郸花鸟画研究会会长、邯郸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传统功力深厚,讲究意境表现。 作品曾在美国、日本展出,曾参加第十界《当代中国花鸟画邀请展》。其作品在诸多专业书刊发表和参加展览并获奖。著有:《怎样画八哥》、《怎样画孔雀》、《杜鹃花、稚鸡技法》和《中国花鸟画技法述要》等书。其艺绩入典收编的有:陕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以及中国国际名人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2004年退休,2005年-2014年旅居北京,现居河北邯郸。

白驹过隙,芳草萋萋,彩韵五月。
《名家逸事》栏目组随着水墨践行者张宝涛,专程拜访了中国著名花鸟画家马志丰先生。此次有幸在马志丰先生的家中进行特邀访谈,描绘出一幅“花香鸟语鸣,清泉石上流”的优美画卷,幸哉幸哉!
马志丰先生不仅在花鸟画艺术上有极深的造诣,学术视野更是贯穿中西,尤其是痴迷中国京剧、古典小说、通俗文学等文艺领域,多年来不仅著述颇丰,而且见解独到,创作了大量艺术作品,在学界具有深远的影响,是花鸟画界扛鼎者。
李泽民先生笔下《痴心丹青情末了》曾有这样的记载:"凡文章诗词、戏曲音律均有涉猎,尤对京剧痴迷有加;借他山之石养画外之功,参悟玄机,体味艺术之真谛。
又尝见鸡之腿爪,鸭之喙骨置于案头,此其食后留骨焙干以为标本,朝夕参照”。
闻者皆赞: 马志丰先生为人既富有激情,对待艺术又极为严谨,这样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一)策马奔腾,鸣凤在竹
水墨践行者张宝涛: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简单介绍一下我叫张宝涛,是一直跟随马老师学习绘画艺术的学生。今天我们在这里,想请马老师谈一谈,让大家了解一下,绘画艺术是怎样的?在这里介绍一下马志丰先生,是中国大名鼎鼎的花鸟画家,祖籍河北成安,自幼非常喜欢画画。因为热爱绘画艺术,报考到天津美术学院,受教于著名画家孙其峰、肖朗先生。毕业后又拜中国著名花鸟画大师王雪涛先生为师。从学画到现在,马老师取得了很大成就,现为王雪涛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中国诗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河北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原邯郸花鸟画研究会会长、邯郸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下面请马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您的从艺经历吧”!
马志丰先生:
"简单跟大家聊几句,我自幼喜欢绘画,深受民间艺术的熏陶。我出生在成安县一个繁华的小镇,在村镇中有着很多的庙宇。庙宇中有很多彩塑,有些跟真人一样大小,象天兵天将、佛爷、菩萨。大集的时候,还能看到很多卖民间年画的人,特别是年底的时候,卖民间木版年画的更多。那时候年画多种多样,有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呼延庆打擂、狸猫换太子等等,一个接着一个,印在劣等纸上,当时的价格是5分钱一张年画。那个时候满街都挂着年画,每次看画都看得津津有味。木版年画、寺庙的壁画、还有民间皮影、每年过正月十五看灯画、戏画,受到这些民间绘画艺术的影响,我从七、八岁就开始画。看了戏,回家就背着大人画戏画,看戏台上戏曲人物的动作、穿着打扮、塑造的人物形象,回家后再按着记忆去画。用粉连纸画,5分钱一张,裁成16开大小,用毛笔勾勒线,基本上是单线平涂。看了戏以后,回家就按记忆来画,现在画戏画,还是小时候画戏画打下的基础。
上学以后,图画课的作业总会被老师当做范画,让小朋友们去看。也是老师们的表扬和鼓励,让自己对绘画更加热爱,更有自信。后来,到县城上初中,经常被邀请去县文化馆搞展览,比如绘画、植树等各种文化馆组织的宣传活动。那时的笔法主要是勾线、单线平涂,主要是在白报纸上画,那时候就是最简单的创作。因为没有范本,主要是宣传劳动光荣,按照记忆去画,去创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所以经常去参加展览。
到高中,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课外活动小组。第一次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素描,开始画石膏、画静物,有时也进行临摹人体绘画。高中毕业以后,经过王雪涛老师的胞兄王辅臣先生写信推荐,去拜访王雪涛先生"。
张宝涛:
"需要向您确认一下,是天津美院毕业以后吗?大概是哪年的事"?
马志丰先生:
"1968年在天津美院毕业以后。1972年去拜访王雪涛先生。在美院学习时,最大的收获是在一、二年级打下了素描造型的基础。当时徐悲鸿的教育理念统率着全国,影响着大江南北各大美院,当时的口号是,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不确定现在对此是否有异议。对我而言,感觉学习素描,让我受益终身。那时候画村东的一个人,拿着这幅画到村西去,大家都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对方是谁。画人物速写,需要多练习,现在因为长期不画速写,还不如当年二十岁时画的好。别的地方都在精进,在人物速写方面确实不如从前"。

张宝涛:
"我看您早期的速写,那功力可是相当了得!包括您的那幅素描石膏像,真是了不得"。
马志丰先生:
"1972年拜访了王雪涛先生,王雪涛先生是20世纪载入史册的花鸟画大师。之所以称之为“大师”,不能随随便便就称为“大师”。他得有独创性、首创性,有明显的面目特征,开宗立派的,有广大的喜欢他的人群,在社会上影响很深,不管是内行外行,喜欢他画的人很多"。
张宝涛:
"就是我们常说的雅俗共赏"。
马志丰先生:
"王雪涛先生虽然去世很多年,可是喜欢他的人还络绎不绝。一般来说都是“人走楼空”,而他却是人走了而楼不空。现在他的遗作的遗韵仍然激荡着学画人的心灵,依然很震撼。他的生活气息,他对物象的刻画,神态,那种入木三分的刻画很动人。老师的笔墨特别精到,虽然他已经远去,可他依然在群众中有着很深的影响。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潘天寿先生、王雪涛先生的画,根据自己的风格情志,发现最吻合的还是王雪涛先生,能够拜王雪涛先生为师,十分荣幸"。
(二)壮志凌云,一展鸿图
张宝涛:
"去年举办了两次王雪涛师生展,不断去宏扬王雪涛画派的精神。我想问一下,马老师,您从艺这么多年了,应该是2015年吧,在邯郸举办了一次个人作品展"?
马志丰先生:
"那是在2014年"。
张宝涛:
"2014年在博物馆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您从艺这么多年了,您对艺术,尤其是对花鸟画有什么样的感受"?
马志丰先生:
"我觉得中国的花鸟画历史悠久,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文学、诗词,戏曲都有借鉴的地方。特别是花鸟画主要是情趣。王雪涛先生画花鸟特别注重情趣,感情的宣泄。其实说是画花鸟,实际表现的是“人”,写的人的情感。王雪涛先生一直在探索生活的奥秘,老先生都注重基本功的积累和沉淀。
一般来说展示技巧成熟的画得60岁之后。这钻研几十年的功夫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王雪涛先生把他的斋号定为“迟园”。就是慢功,不要急功近利。“迟园”意思就是要慢,要一步步,扎实的走,老师特别强调生活。王雪涛先生最早还不是速写,主要是默写,他运用技艺,在脑中记忆的一刹那,把鸟的神态、生活的习性、花卉的结构,画中呈现的姿态就好象与人对话,很生动呈现出花叶在风雨之中的飘戈摇曳的灵动之感"。
张宝涛:
"过去的时候,没有手机,也不象现在电子产品这么方便记录,王雪涛先生的记忆能力真是非常强,老先生们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后学去学习。想问您一下,很多艺术大家们都是大器晚成,象齐白石、黄宾虹等等。这些大家们都是到了90岁,甚至到了100岁,才画风老辣。象任伯年、陈师曾,有了一定的艺术成就却早早离世。假如王雪涛先生他要一直创作到90岁甚至100岁时,您能设想一下他的作品会是什么样的"?
马志丰先生:
"你看王雪涛先生晚年笔墨纵横驰骋,很老到,很大气。其实大气跟小心翼翼没有严格的界限。他的一笔花鸟、墨牡丹,笔法都很老到,很能概括,提炼、率真天然。没有任何做作"。
张宝涛:
"我觉得,如果画到最高境界,还是要有童真。多年的功夫积累,使他那种笔墨随意就可以画出他想要的感觉,笔随心动,浑然天成,意趣无穷"。
马志丰先生: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羡慕老画家,想象着不费劲,十来分钟一幅画,还效果挺好。光想侥幸画有所得。但是只会这样空想、空羡慕是画不成的,因为没有下到苦功夫,基本功不扎实,基础不行,是不可能画出老画家那样的。基础还是得象种庄稼一样,需要原生态。为了催化,你上点化肥呀,打点雌激素呀,那就是拔苗助长,对自己的艺术反而有危害。年纪轻轻就过份炒作,赶图虚名,存在有侥幸心理,这都对培养自己的真才实学没有好处"。
张宝涛:
"让年轻后学还是要扎扎实实努力下苦功,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最好。还想再跟您了解一下,有关笔墨的问题?王雪涛先生的画,能看出中侧锋运用还是挺多的。吴昌硕先生的画还是中锋为主。中锋为主挺有意思,中侧锋的变化也很好。请您简单聊聊"?
马志丰先生:
"中锋运笔是有力量,中锋虽雄强,但它的变化少;而侧锋变化多,但不能挺力。虚实结合比较活,变化多,更显得生动。王雪涛先生主要是中侧锋兼用,如果枝干不用中锋画,那么就跟烂柴火瓤子一样,它没有筋骨。
潘天寿先生全部用中锋运笔,吴茀之称之谓:“钢筋水泥件。筋骨力量,墨味略逊。”画石头,亦是充分发挥点的作用,所以中锋变化少"。
(三)情真意切,道法自然
张宝涛:
"您对大写意,对那种已经发挥到极致的大写意的花鸟画,您是怎么认识的"?
马志丰先生:
"大写意花鸟画,最典型的就是徐渭。运笔的时候,全身心的松驰,主要是感情的挥洒,起伏跌宕,主要是那种感受。当你在画的时候要用饱满的热情,体会一下所描绘对象的场景,按照自己的切身感受去画。比如画叶子在风中翻转,风刮的一面倒,飒飒风起。强调自己的感受,不要太强调形"。
张宝涛:
"大写意有它的优势,小写意有它的好处,有些画作,小写意是大写意完成不了的,比如小写意中的鸟、虫活动中细致的变化,在大写意往往会一概而过;但是,小写意也没有大写意的简练,半抽象式的画工技法。我觉得,不论大写意,还是小写意,发挥到极致,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王雪涛先生画作中的鸟儿、虫儿,那种夸张技艺,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怎么能夸张出来呢?而且他那种写意性也很强"。
马志丰先生:
"学老师要学活,不要死学。我对王先生很崇拜,但也不完全跟他一样。
王先生画孔雀的翎眼用色,赭石、白、黑、石青四种颜色,我画翎眼的时候用黑白两种颜色"。
张宝涛:
"也是一种提炼和简化"。
马志丰先生:
"要突出自己的个性"。
张宝涛:
"马老师,您对艺术,尤其是国画,花鸟画有很深的见解,而且您的画工技艺非常好。我想可能得益于您画外的素养,您说话很风趣幽默。在画外的素养上,尤其您对京剧十分热爱,成就也很了得。做为一名痴迷京剧,热爱花脸角色的票友,听说您也多次扮花脸登台献艺。请您简单聊聊京剧,吼两嗓子''?
马志丰先生:
"京剧呀,它纯粹就是写意。以虚代实。
比如四个龙套,象征着千军万马;
龙套走上两个圆场,象征着走了几百里或上千里地;
马鞭一挥,就代表飞身上马,都是用虚拟的动作来表现生活。
特别是京剧的唱腔和运笔相似,都有抑扬顿挫,若断若连,飞白、干冽秋风。里面有各种方法,粗壮的、细腻的、阳刚的、温柔的,变化很多"。
张宝涛:
"能看出来您从京剧里找到了更多绘画的灵感。马老师,听说您在京剧上造诣很深,而且参加了全国好多次专业的京剧票友演出,希望您让观众朋友们也听一听,下面能不能给大家吼两嗓子"?
马志丰先生:
"嗓子不好,请原谅。
唱个《铡美案》吧?
只恐你来得去不得,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驸马,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上写着秦香莲三十二岁,
状告当朝驸马郎。
欺君王,藐皇上,
悔婚男儿招东床。
杀妻灭子良心丧,
逼死韩琦在庙堂,
将状纸押在爷的大堂上,
咬定了牙关你为哪桩?

张宝涛:
"好,好,好!如果您再带上髯口,唱得效果就会更好了!说了这么多,基本上您从艺经历,对画的认识,非常到位。我想这样,您对晚辈后学,尤其是初学花鸟画的后学们,有没有什么样的寄语和期望"?
马志丰先生: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根据社会的浮躁,现在学得不踏实,心也浮躁。
年纪轻轻就出画册、开画展,尽快的去炒作,去出名,对造就一个画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事"。
张宝涛:
"影响他的精力"。
马志丰先生:
"应该是按部就班,还得顺应规矩和传统,然后再深入生活写生,逐步走向创作,不能一下子,没规矩。不能一下子扔掉传统,随意来,那就是胡闹。对于学不好这件事,潘天寿曾有过议论:“学生不练基本功”。李可染也曾说过:“学不好,主要是坏在潦草,不认真”。年轻人现在谁能按部就班,精临一张画?都是在潦草的临画。精临一张画,这张范画,就是尺码,就是强迫你纳入轨道,按部就班的学习。一张范画,最少要临摹十来遍,甚至是几十遍。对临和背临,交替进行,对临一张,背临一张。背临是临摹到创作中的一个桥梁。一般研究艺术的人还得研究治学的方法,从战略、战术上去研究。
孙其峰老先生给我写了几个字:“壮志凌云,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就是要一步步走稳,一步步来。
壮志凌云用什么来保证呢?脚踏实地!一分功夫,一分收获。
这来不得半点窍门和偷懒"。
张宝涛:
"马老师,我感觉功夫确实是熬年头的。年轻人,不下功夫,想偷懒,还想一下子就可以成名成家。年轻人还得多学习学习,伏下身子来,少来点浮躁的东西,不能偷懒。浮躁的作品让大家看了以后,感觉很不成熟,很幼稚,也不好。我理解是:多下苦功,多学学,这样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水道渠成"。
马志丰先生:
"真正的好画,要反复的画,有的画一年,再看还有可以修改和提高的空间。所以不要怕修改,要一遍一遍的画,你临一遍了,觉得这遍不好,再画,就有参照,所以可以越画越精。
没有画不好的画,只有画不完的画。这是一位名师鼓励学生,去多画的座右铭"。
张宝涛:
“马老师,我经常见您在画上题诗。那首诗我也特别认同和崇拜。
少小也曾锥刺骨,
萤火烛光习画图,
勿学乖巧赶时兴,
陈麯老窖慢酿成。
就象酒一样,慢慢酿造而成,可不是催化的"。
马志丰先生:
"艺术创作过程需要酿造、渗透、积累。
两年酒跟一个小时勾兑的酒能一样吗?
各种知识的碰撞、酿造、渗透、发酵、积淀,多种元素合成在一起,才可以“陈麯老窖慢酿成”。
象有点基本功的人,小时候就会要求,尽量要跟原画分不出真假。
张宝涛:
"观众朋友们,今天邀请马老师,跟大家谈了很多绘画方面的技巧和道理,感谢马老师对观众及学画晚辈后学们的寄语。
谢谢马老师,谢谢大家"!
马志丰先生:
"不客气。谢谢大家"!
心闻花语鸟鸣香,且看策马笑红尘。
请君细观马志丰先生艺术闻香之旅。



















蜂巢墨韵醇一一马志丰先生作品赏析有感
张宝涛
志丰先生乃吾师也,自八十年代初之四年,与师相识已有三十五年矣。初识先生,实乃被其深厚学识、高超画技及强烈之个性所打动!
学生不才,不敢妄加品评。只是借此机会,对老师绘画历程及赤诚之心进行再学习。
先生出生古赵之成安,自幼喜绘事,受皮影戏、泥人及木版印画之影响,已在全村小有名声。经在初中、高中绘画之不断锤练,终于如愿考入河北艺术师范学院(现天津美术学院),并授业于孙其峰、肖朗、张其翼等大家。毕业后又有幸得同乡王雪涛胞兄王辅臣推荐,拜花鸟画大师王雪涛为师,后先生则如饥似渴,一发不可收拾。先生对作画之勤奋,乃是我等有目可睹,甚为钦佩之,勿需赘述,正如先生"蜂巢画屋"之名一样,如蜜蜂之勤劳。先生对艺术之虔诚,还表现出对京剧之爱,通过京剧之节奏变化,高度意象之概括,来体会与国画共通之妙。花鸟画之难,表现在用笔之俏丽和爽利,而勿趋俗套,花鸟之造型结构,花鸟世界之情趣表达上。而先生恰在此吸收王雪涛之优长,表现最为神妙也。我以为,马志丰先生花鸟画,可简要叙述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八十年代初至2000年初,二十年来,先生花鸟画以形象俏丽、用笔爽劲、造型准确,受雪涛影响之面目出现。当时,先生之作品受诸多学子之追棒,风靡省内外。先生常教导学生,若以某人为师,首先要临得酷似,研究之透彻,方得以过关。
二、2000年初至2014年,此年间,先生客居京华,参加诸多展览,与师兄弟多有艺术切磋。作品以张力取胜,作品多以大尺幅出现,具有很强之冲击力。花鸟画发展至今,以尺幅来讲,老先生们多为小帧。据此,先生欲改造花鸟画,首先以尺幅来突破,这期间多以六尺八尺出现,且在构图上亦多采用构成之形式。在题材上,亦多做拓展,多以云南草木为蓝本而为之,实收效甚佳。其《归去来兮》画面则以北京"鸟巢"体育馆为题材,以百鸟朝"巢"之形式展现观者眼前,实乃其花鸟画之佳构矣!类似之还有以棉花为题材入画之偿试等等。在一花一鸟表现上,先生在人格化之抒发方向上发挥淋漓尽致。
三、2015年至今,先生之书法已呈现出稚拙而老辣之势,书法用笔之画面上也亦尽显其风骨。拙笨而童真已在先生之画中突显,亦正如先生自谦调侃所言:"吾之画,七十而后可观矣"。我等亦衷心期待先生之作,能如庖丁解牛,游刃而有余之,以物象之本真显现中国画之灿烂华光!以先生对绘画炽烈之爱,及对绘画如蜂之勤奋,有如井喷之势,酿造出更多更好之精神佳作!
岁在已亥五月吉日于古赵玉寿堂
墨笔生辉露华浓,艺术璀璨呈辉煌










献给你,喜欢艺术及画画的人,
愿你在花鸟灵性和香气里,
找到共鸣和喜悦。
愿马志丰先生在红尘星辰中,
用心为笔,用情为墨,
在策马啸西风中,
画出:志洁丰竹。
一起为马志丰先生点赞可好?!
感谢各位师友观看 文中图片由张宝涛先生提供,
并获马志丰先生授权。
以上内容,未经授权,
请勿转载,欢迎友情转发。
此系列活动访谈内容仅代表嘉宾本人的观点,
不代表本信乡的观点和看法,
与本信乡立场无关。
此系列活动为公益活动,仅供参考,
仅展示相关信息或提供嘉宾咨询,
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导演兼制片人:杨艳丽
文字整理:杨艳丽
鸣谢:马志丰先生及张宝涛先生倾情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