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我们的虚荣心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有画展,有些人就开始抢购门票,不做任何功课,冲到画展现场开始拍照。甚至还有些肤白貌美大长腿的小姐姐牵着小哥哥在各种年代的画作或者不同形式的作品前,模仿作品里的人物,搔首弄姿,然后等着自己的小哥哥为自己的搞怪姿势留下纪念。难道,画展或者艺术展,成为了新时代的拍照圣地?
我个人偏爱19世纪的作品尤其是拉斐尔前派,但是在19世纪中后期,最有名最鼎盛的应该就是印象派了。艺术对于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释放,一个可以让我随时停靠的港湾,一杯在沙漠中的清澈可饮用的矿泉水,我可能会对于画作的某些细节做拍摄,虽然没有任何作画天赋与能力,但是偶尔翻开手机相册,看到这些极度美艳的细节,也会让我疲倦的身心得到舒展。我很羡慕艺术生,总是会参与艺术展,用专业的是视角去欣赏剖析画者的感受与每一次落笔的情绪含义。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理科生,我在大学选修了西方艺术史和西方画作欣赏的课程,把我从小到大接触到的零散的艺术画作系统的连接起来,虽然对于艺术的欣赏会带有更多个人色彩与观点,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哪一个切入点,都可以感受到浓烈的色彩厚重的颜料还有画家的激情与灵感。由于我偏爱甚至是沉迷与拉斐尔前派,那种死亡浪漫厚重甜腻的气息,真的美到让我流泪,大部分甚至是90%以上的拉斐尔前派作品都给观众一个零距离的欣赏画作的机会,因为画家们减少了透视效果,就像是第二次文艺复兴。有的人会说拉斐尔前派的美很俗气,为了美而美,没有灵魂。我不会反对的,我也是因为这种美,沉迷于拉斐尔前派的。还有,艺术也是一个可以自由发表观点,没有对错的的世界,不能因为大众审美,而放弃自己的喜爱。
上海北京广州作为与外界接触最频繁的城市,总是有许多艺术展。我虽然会错过很多,但是总是赶上了自己喜欢的展。在参观展览的过程中,有些观众的行为,真的很让人很困惑。比如,停留在波点南瓜前不停拍照的人,我相信草间弥生的本意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你朋友圈里的文艺青年。还有会买很多画册但是根本不了解作者本人的人,比如印象派大师莫奈的画册总是卖的很好,而很多人买回家都不会打开塑料薄膜,就直接放置于书柜的角落里。甚至我在杂志上看到过宣传艺术馆餐厅,顺带宣传展馆新入的艺术作品,而很多观众也是因为这家餐厅的装潢摆设,顺便去看一下新入艺术品,顺便在社交网络炫耀一番。很奇怪的是,在我念书时期,大约2011,2012年左右,学习艺术的人,都被认为是无药可救的人。虽然我很困惑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但是感到愉快的是,艺术重新被大家重视起来了,虽然重视的切入点有些偏离轨道,但是至少,慢慢重新以全新的身份融入了大家的生活。为什么说是全新的身份呢?早起我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为非是当下最有名的,甚至是局限在最有名的作品里,比如很多人只知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梵高的星空等等,一个作者对应的作品都是固定模式,而且每一个个作品距离我们都非常的遥远,就算出现在眼前,也不确定作品的作者与名字。但是现在,我们开始挖掘画家们更多面更多作品,把他们的生活做了分析和深度了解研究,把他们当作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的画作,不在距离我们几万公里,这也要感谢我们发达的网络技术,让我们随时随地可以欣赏到画作了解作者本身。
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在展览处与作品拍照,是一件很文艺的事情呢?为什么会认为这个举动会让你成为朋友圈里高人一等的存在呢?为什么会觉得这几张照片就能凸显你特别的气质呢?我觉得无论是出于好奇,还是真的非常喜欢,每一次欣赏作品的过程,不仅仅是一次学习,也是一次情操的培养,一次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是不是考虑花更多时间研究画的构图与色彩,甚至是看一看画作旁卡片上的文字呢?难道我们参观艺术展这件事情会给我们带来体面?我们通过艺术展可以表达自己的远见和与他人的区别?我觉得这是大家对艺术的误解,其实这只是一个普通的生活爱好,也许你有时间就可以去看,感兴趣就可以买画册,甚至可以网络搜索信息组建一个对画家的生平时间线,这只是一件小事。但是,是需要我们摆正心态去对待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