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的一个亲戚长得像卡夫卡。这件事困扰我非常久。
倒不是说相似这个事实本身,而是我找不到诉说这事的合适对象。认识亲戚的人吧,也许不知道卡夫卡的样子。知道卡夫卡样子的人吧,估计对我亲戚的长相也没有什么兴趣。关键是,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事本身缺少被诉说的意义,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长久以来,它就被我封印在了脑海中,像是一张无法兑付的彩票。只是每逢月圆之夜封印削弱的时候,他却会偷偷跑到我大脑的桌面上,还循环播放。嘿,这个流氓软件!
在自然科学上几乎没对过、在哲学上没机会错的亚里士多德提出了“目的因”这个概念,他认为万事万物总有一个目的作为他们存在的原因。比如兔兔那么可爱,怎么能那么好吃?所以兔兔的目的因就是它的口味好。当然,在自然科学领域,他不负众望得没对,毕竟说兔兔这种生物存在的原因是因为要被人吃,未免是人类太过自恋。但同时,卡夫卡事件本身似乎在隐秘地证明:目的因是存在的,至少因为缺少目的因,这个故事之前无缘得见于物质世界。
目的因这个东西就像是股票,有涨有跌的。比如卡夫卡事件的目的因就随着着我公众号的出现而连续涨停了一个礼拜,最终足以出现在这个世上。同时,有的目的因也在逐渐变质。
我的姓不太常见,所以第一次见的人难免念错,特别是面对外卖、快递这种一面之缘的时候。刚开始的时候我会纠正我名字的读音。后来,纠正得烦了,我就将错就错一口答应下来,毕竟我也无意去当语文老师。直到最后,我留了另一个同音的姓,这样每次接电话,都可以获得形式意义上的正确,利人利己,至少听起来是这样。写到这里,我在想亚里士多德可能并没有错,目的因这种东西真的和自然科学有某种联系,因为和物质世界里的万物一样,它会变大变小、变多变少,但总的趋势是由方的变成圆的,实质的变成形式的。介入了公众号文章采写需求的卡夫卡事件,与最初激起我兴趣的那种遥远的相似性,它的目的因已经面目全非了。
如此推演下去,可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但架不住有的岛过桥费太高。目的因就像是过桥费,当余额不足而我们又怀有一种诉说冲动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噎住,想:这该从何说起呢?可能我们会等待,可能我们会借用其他的目的因来注资,但是最终我们不得不发现,可与人言无二三的不止生活中的不如意,有可能就是生活本身。有诉说的冲动却没有诉说的意义是一桩常见而又不大不小的悲剧,但同时,没有诉说的意义却能找到诉说的对象则是一种天大的福气。通俗点来说,找到一个能聊废话的“内人”,缘分啊,都是要靠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