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新韵》:如此慷慨悲歌,既是乐章,更是诗章
燕云骁骑颦
蹄声已远;易水击筑
鼓动地早都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然而,这一片土地的豪迈之气、英雄之心却从未消沉。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亦能够演化为慷慨悲歌之音。由鲍元恺作曲《燕赵交响曲》既是这种情怀的表现。

交响曲由《易水悲歌》《蓟北烽烟》《山海遗篇》和《太行抒怀》 四个乐章组成,作品以浓厚的河北风格和绚丽的管弦乐色彩,描绘了两千年来,燕赵大地东西南北的风土人情,展现了长城内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刻画了河北壮士慷慨悲歌的铮铮风骨和燕赵儿女坚强乐观的朗朗豪情。

地道纯正的河北风情,厚重深邃的历史背景,深沉浓郁的故乡情结,悲壮宏大的史诗述说,是《燕赵交响曲》的主题特色。
全曲浓缩两千多年来,发生在河北大地的惊世事件。荆轲刺秦,在易水河畔与乡人的壮别;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豪迈奔放;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句里所描绘的收复失地的惊喜……这些我们过去只能凭借文辞去构想的文学意象,作曲家用管弦乐,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流动的,可以体味其氛围的,甚至是可以触摸到其细部的多维场景。

第一乐章 易水悲歌 悲壮的行板
在悲怆的行板中讲述了发生在燕赵大地的悲壮往事:从荆轲刺秦王到居庸关抗金,从伯夷叔齐抱节守志到狼牙山五壮士舍身抗敌,作曲家以独具地方特色的河北梆子唱腔为基调,演绎着“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在乐章结尾,作曲家引用了他为电视剧《血祭大沽口》所作凄婉悲凉催人泪下的主题歌《清明》(李娜演唱)的旋律,将悲壮推向顶点
大教堂合唱团及其下属的合唱团学校是欧洲最古老的音乐传统之一;丹麦哥本哈根皇家童声合唱团则是这一传统在斯堪地纳维亚地区的唯一代表。

第二乐章 蓟北烽烟 活跃的快板
燕赵大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烽火连天干戈不息。杜甫的名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诗人听到蓟北的战争结束,收复了河北失地的消息之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奔涌直泻的灵动节奏,狂放不羁的错落节拍,描绘了诗人按奈不住的似箭归心。
第三乐章 幽州怀古 深沉的广板
幽州台,又称蓟北楼。战国时燕昭王为雪国耻,在燕都蓟城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招揽天下贤才。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震惊千古的短短诗句,纵览今古,横扫天地,表现了诗人傲岸孤竣的英雄豪气。由弦乐和打击乐演奏的这个乐章,以精致细腻的内心刻画和深厚沉郁的历史思考展现了这首诗作的深刻哲理。
第四乐章 太行抒怀 辉煌的终曲
八百里太行,北起北京西山,南达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山高林密,陡峻挺拔。东汉黄巾起义,隋末窦建德起义,都曾在这里安营扎寨。曹操率军登山,感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李白则在这里留下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作名句。抗战期间,太行山又成为重要的敌后根据地。在这里,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吹响了一次次胜利进军的嘹亮号角,展现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
“易水悲歌”里河北梆子音调,“蓟北烽烟”中灵动的节拍,“山海遗篇”中豪迈奔放的气韵,“太行抒怀”中嘹亮的号角。四个乐章走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更完成了从燕山到太行,从易水到东海的纵横跨越。作曲家以西方的音乐形式为载体,以中国传统音乐为核心,在“黑白分明”保持中西音乐各自特色的观念下将两者融合。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配置,在民族调式控制下的和声进行,以奏鸣曲式为核心的交响曲结构,主复调织体的交错有致。从音乐的本质出发,以欣赏者为对象,力求在创作技法与审美需求上获得双重认同的艺术价值。
2019年5月25日,深圳文博会艺术节期间,在深圳音乐厅,听众们将有幸听到《燕赵新韵——河北交响乐团音乐会》这部以燕赵大地的历史、文化为背景的鸿篇巨著,在先贤名诗的激励下,来一次穿越古今的精神文明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