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与质疑精神——面对谣言
【面对谣言,我提倡一样东西……思辨】
思辨:
哲学术语。①哲学上指运用逻辑推导而进行纯理论,纯概念的思考,毫无客观坐标;②思考辨析:~能力。思辨,首先是说它是一种思考方式,不是与外界相关的,甚至可以不符合逻辑,实践才可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这世上太多事情【不合常理】 或者【不合逻辑】 或者【不符合人性】。
例如: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然后我同寝室的女人李瑶瑶就开始造谣说我卖卵了(意思是我卖卵子拿钱买的电脑)。
这谣言多可笑,卖卵需要提前半年做身体的准备,是要打激素的。卖卵的手术以后要恢复一年女孩子才能正常走路。
【 我本科四年没有一天缺课,和李瑶瑶同住在一个寝室,她一来无法给出证据,二来我从不缺课,不可能去做这种手术,三来身体从来没有过不适,四来我可以证明自己身体里没有激素,验个血就有了。】
但是,同学们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都没有,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这么不合常理匪夷所思的事情,居然全盘相信了。
【思辨是纯逻辑和理性的东西,我在解释误会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思辨的角度解释,这样不能作假,因为物质是客观的。
为什么我不说,我人品好,道德高,我热爱我的孩子,我不会做坏事。
因为没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谁不会说自己是好人。】
例如,哪个明星采访时候不撒谎,哪个明星发通稿时候不自吹自擂,哪个明星从来不卖人设。
【再例如,一些完全没有见过我,不认识我的人,可以知道我家养了几条狗,我早饭吃了几筷子青菜,这些细致入微的事情。
用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讲,你趴人家床底下偷听了,不然怎么知道男主人那个不行。】
【任何谣言都有源头,凡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和谁说的,知道了源头,去问那个人怎么知道的,有没有证据?】
思辨语源:《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思辨性】
思辨性,即脱离社会实践,在书斋中,通过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的哲学。万物要经辨识,才会区别物与物之间的差异;万事要用辩证眼光看,方能分清事与事之间的联系。然而,辨识能力的高低和辩证思维的巧拙,世上就出现争论不休的事物,刚澄清一个问题,又会冒出难以定论的事物,人类历史就是这样在不断认识事物和不断创造事物的过程中前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本体论哲学体系为思辨哲学,后诞生实践哲学,西方现代哲学虽然不好延续本体论,但是也衍生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
【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 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中国人很缺思辨能力,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先生曾提到过: 这些年看到这么多从国内培养出来的杰出高材生,他们在专业上这么突出,但思维方式却显得那么僵化、偏执,社会交往能力又那么差,除了自己狭窄的专业就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表达自己,让我非常痛心。而大多数中国人在美国只能做一些技术活。
归咎起来,这些情况无疑反映出我们普遍存在思辨能力欠缺的现状。
思辨一词,最早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思”与“明辨”强调的就是周密地思考,明晰地分辨。 是以对信息的分析为基础的,但不等于信息的简单叠加。
打个比方:一个记忆力很好、记住了很多知识的人,不一定拥有思辨能力;而有思辨能力的人要能够运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简单来说,思辨能力是指通过对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估,最终能够解决问题形成决策或结论的能力。
不具备思辨能力,无法真正获得独到见解,或者无法与不同看法进行交流并获得共识;
不具备思辨能力,无法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或者无法为今后持续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
不具备思辨能力,甚至无法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独立,有价值判断的人。
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人们犯一些“常识”错误,也常常会遇到人云亦云的从众行为;一些人因为无法思辨,导致成为舆论的跟随者,反而混淆了是非,甚至直接导致思维混乱。
因此,思辨能力的训练是最重要的学习。学会思辨,可以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寻求论证,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本质,这本身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更是值得拥有一生的奢侈品。
思辨能力的培养,当然是越早越好。 陈志武先生在《中国经济需要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 “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始于幼儿园。” “这种思辨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
以下现象家长们是不是很常见:
现象一
特别爱说话,但没有逻辑,
抓不住重点,读书很快,
读完了,却好像没留下什么印象
即使读了很多书,依然写不好作文
“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座谈中说,高考阅读面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那种思辨性,那么复杂,那种扩展, 就是你想不到的。怎么办?
现象二
“报纸上、电视都说了,难道不对吗?”
“他的观点在报纸、电视台上都有,难道他会是错的?”
“某某事情都传疯了,那事实肯定是这样子。”
“怎么这个事情有两种说法,到底该信谁的”?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谣言快于光速”,如何才能不人云亦云?
(摘自《思辨能力:真正属于孩子的奢侈品》乐读悦行)
(原文地址:https://baijiahao.baidu.com/s?d=1608874149574016772&wfr=spider&for=pc)
【思辨能力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社会与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郑州大学法学院教授 沈开举
【一个人获取知识的能力,一般被认为是指学习能力,而决定一个人发展潜力的能力则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要从娃娃抓起
陈志武先生是耶鲁大学的金融学教授,经常写中国经济评论文章。因为他自己带学生,又有两个女儿,所以对教育有不少心得。他对美国从小对孩子进行人文、通识教育,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有许多感想,值得教育人关注。
陈先生表示,在美国,思辨能力的训练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其两个方面给我启示: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做好思辨方法论方面的准备。
在美国,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老师向学生讲科学的方法,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虽然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是为了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这非常出色。
在陈先生看来,国内的很多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缺乏思辨能力。我自己也在大学教书,从我接触的本科生、研究生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生还不会独立开展科学研究,需要导师进行研究方法的辅导。如果缺乏这种素养,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
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鼓励孩子从小勇于怀疑、审视,让每一个人都能很自信地将自己的想法流利地表达出来。所以,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从幼儿园开始就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和研究方法,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孩子自己设定题目、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进行评价、自己预测可能的结果。让他们进入大学后就能尽快进入学术研究状态,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
思辨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
我本人从事法律教育工作,还是一名有着几十年经历的兼职律师。在我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训练对一个人成长的价值。可以说,我们的教学、研究、律师工作的成效,和思辨能力密切相关。
其实,社会上对法律人有不少误解。比如,经常有人会问我,学习法律的人是不是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大脑是不是需要记忆大量的法律条文?其实,法律条文只是法律信息,光靠记住多少法律条文是不行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这些法律信息。而使用好这些法律信息就需要良好的逻辑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如果没有这些能力,我们就可能制造冤假错案、就可能会机械地理解法律、只会照搬法律条文。 当然,从法律的执行,到解决纠纷的司法,再到立法,可以划分不同层次。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机,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就是会使用,这是一个层次,也是最低的层次,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执法;发生故障后的修理就是比较高的层次,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司法;手机的设计、编程是高层次,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立法。真正的法学家、法律大家要站在这三个层次之上。记得中国政法大学有一位知名法学教授在参加一次案件研讨时,别人跟他说他的观点错了,因为法律不是那样规定的。我们的这位教授不慌不忙地说:“不是我的观点错了,而是法律错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产业要调整,国家要创新、要转型发展,没有人才支撑是无法实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关系上进行转变。但应试教育模式不改,就很难培养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 为了向创新、向品牌经济转型,就必须侧重思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就必须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而不是只看重硬技术、只偏重工程思维。因为,离开市场营销、离开人性的研究,就难以建立品牌价值。我们需要将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好,让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不再为考试压弯了腰、近视了眼;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多教方法、多动手,强化思辨能力的培养,大幅减少单纯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加大人文社科、人格培养教育教学内容,转变过分强调理工科专业的倾斜;高等教育要注重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尊重学生选择专业的自由和兴趣爱好。 当下,我们正在进行高考教育改革,更加侧重学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进行有多元选择。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对教育改革的引导、支持和评估,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落到实处。
【思辨能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 】
罗素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 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思辨力才是决定你人生的关键。 思辨力,即洞察事实真相和思考分析的能力。 只有提高思辨能力,才不会轻易被他人的言论遮蔽,适应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摘自《思辨能力的缺乏,是一种新的无知》聚募)
(原文地址:https://www.sohu.com/a/146751872_776451)
【思辨能力不足的人有哪些特征】
一、人云亦云。 二、滥用情绪性的词汇。 三、崇拜权威。 四、观察不仔细,经常略过论证的过程,直接看结论。 五、逻辑思惟有缺陷。 六、厌恶别人看法与自己相左。 七、理解能力不足。 八、只听一方的说词。 九、不愿意面对不利的证据。 十、习惯说过头话,经常乱下结论。
作者:Edison LIU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615168/answer/1238946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思辨性阅读,以什么为思辨的对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4fb1b830102x5ms.html
【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美式教育:思辨能力的训练
思辨能力的训练在美国是自幼儿园开始就重视的强项。
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课堂表述和辩论,自托儿所开始,老师就给小孩很多表述的机会,让他们针对某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自己的经历,或者跟别人辩论。 另一方面,就是科学方法这项最基本的训练,多数校区要求所有学生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都能掌握科学方法的实质,这不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而且为他们今后作为公民、作为选民做好思辨方法论准备。
我们别小看科学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因为即使到现在,我经常碰到国内的博士研究生,甚至是所谓的科学家,从他们做研究、思考问题、写论文的方法上,很难看出他们真的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和基本做法。
这是什么意思呢?在我女儿她们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会花一年时间讲科学方法是什么,具体到科学的思辨、证明或证伪过程。她们就学到,科学方法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和假设,第二步是根据提出的问题去找数据,第三步是做分析、检验假设的真伪,第四步是根据分析检验的结果做出解释,如果结论是证伪了当初的假设,那么,为什么错了?如果是验证了当初的假设,又是为什么?第五步就是写报告或者文章。——这个过程讲起来抽象,但是,老师会花一年的时间给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
这种动手不是为考试,而是最好的学习,让人学会思辨,培养头脑,避免自己被别人愚弄。这种动手所达到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尤其是靠自己思考、靠自己找问题,这非常出色。实际上,如果按照我女儿她们在小学四年级就学到的科学方法标准去判断,国内经济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类学报上发表的许多论文,都没法及格,因为许多论文只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然后就把没有经过数据实证的假设当成真理性结论。这些都跟我们没有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强化科学方法的教育训练有关,跟没有把科学方法应用到关于生活现象的假设中去的习惯有关。
在小学没有考试,学生还做什么呢?我女儿她们每个学期为每门课要做几个所谓的“项目”,这些项目通常包括几方面的内容,一个是针对自己的兴趣选好一个想研究了解的题目或说课题。第二是要找资料、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第三是整理资料,写一份作业报告。第四是给全班同学做5到15分钟的讲解。这种项目训练差不多从托儿所就开始。我觉得这一点很有意思,刚才讲到品牌跟市场营销很有关系,因为品牌、市场营销都跟表述技能有关。
关于研究性项目,我的大女儿在五年级时,对北京的气候感兴趣,她在社会课上对其做了一项研究,把北京一年12个月中每月降雨量、温度的历史数据收集起来,然后计算历史上每个月的降雨量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计算每个月温度的最高、最低与平均值,然后再分析这些跟北京的其他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写好报告以及讲解文稿,她在全班同学前讲她的这些分析结果。我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讲解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实际上,她在小学做的研究与写作跟我当教授做的事情,性质差不多,我做研究上网要找资料,而她也是为每个题目上网找资料、做研究,她写文章的训练也已经很多。这就是美国教育厉害的地方,你看一个小孩,在研究思考上已经这么成熟,以至于到现在,我跟我女儿说,她很快可以做我的研究助理了。但在国内,一些本来很聪明的人即使到读博士研究生时期,还不一定具备这些研究素养、研究能力,有些研究生连做个研究助理可能还不合格。
有思辨能力,方有经济转型
正因为这种思辨能力的培养,现在我跟女儿讨论问题时,她们一听到任何话,很自然地就会去怀疑、审视,然后就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话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大学毕业以后,不只是简单地听领导的话的机器,这些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的开端。当然,思辨对于美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是很自然的,有时候我也想,美国这个社会真的蛮有意思,不管是聪明的、还是笨的人,不管是有能力的、还是没有能力的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厉害,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对什么事都会有一番高论。
正因为这样,美国100个人里,随便挑80个,那80个人都可以把他的思想、想法和他要卖的东西表达得很清楚,能够给你足够多的说服力。这也是为什么市场营销这门学问是在美国出现、发生和发展的。美国教育体系给每个人都提供了那么多自我表述的机会,等他们长大后,特别是念完MBA以后,在他们介绍产品和自己的研究与想法时,至少不会站在一班人面前就发抖,没办法说出话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到这个地步时,特别是在产业结构上、品牌建立上、创新型国家方面都有非常多的愿望和渴求时,实现这种教育转型尤其重要。
中国经济转型需要教育的转型,需要培养兴趣丰富、人格完整、头脑健全的通识公民、思辨型公民。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中国恐怕只能继续是给世界提供低级劳动力的工厂。
(摘自360问答《如何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
(原文地址:https://wenda.so.com/q/1534491495217494)
终语: 学会思辨以后,用这份智慧的心,去回头看看你听说过的关于我的谣言,有哪一项站得住脚? 还有,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关于我的谣言……但是你学会了智慧地思考,就不会被愚弄了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