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诺:文化产业就是文化工业的520限定款

20川大QQ群:787045627
20西财QQ群:970142904
添加Y.C.微信号:cdyuhan-yc
学术栏目,传播匠已坚持推送一年。力求在每期推送中为大家梳理新闻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的溯源,深挖每个理论的来源、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应用范围甚至是局限等等方面。我们希望提供的这些扎实的”慢知识“能让你的考研脚步走得更加沉稳。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大众文化的研究的兴盛与中国文化市场全面兴起、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的事实分不开。在这一系列研究当中,「文化产业」一词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这一概念是法兰克福学派在批判文化工业过程中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也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关于文化产业理论产生的源头。这一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还不具备成熟的文化工业时引入我国,并导致了一场错位的中国文化工业批判。
但是当进入21世纪后,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工业后,“文化工业”概念却被置换成了“文化产业”,并衍生出“创意产业”等相关概念,剥离了其中的否定与批判内涵,使“文化产业”变成了一个中性词,甚至对其进行正面肯定并服务于文化工业。
在这背后我们发现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大众文化消费模式转变而产生的资本选择,同时,大众文化兴起、主流文化的模糊和消费文化的形成——文化转型也为其奠定了文化基础,最终使得文化产业在我国体制改革后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并纳入到政策话语体系。
概念溯源
“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两个词语无疑是当下最常用的热词,二者都源自于德文Kulturindustrie,英文都是culture industry——词源最早可追溯到霍克海默、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1947),当时「文化工业」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而出现,大众文化被认为是商品化的、牟利的、平面的、复制的、无个性的、伪艺术的,是应该抵制和批判的。

但在这之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1963)中对“文化工业”进行了进一步概念界定和区分,他把大众文化与文化工业进行了区分,他指出:“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他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同时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似的,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基石,就采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无别开来。”这样使用文化工业替代大众文化主要是为了指出他们所批判的文化是与大众无关的,不是人民大众所创造出来的的文化,文化工业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被生产、复制出来的并带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欺骗性的文化,带有商品性、伪艺术性。
而文化产业则是文化工业在我国经历了“理论旅行”的语境变迁之后的成果。在陈卫星看来,“文化产业”是法国传播政治经济学派学者用以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而提出的概念,是文化工业的复数形式。但是在今天的中国学界所使用的“文化产业”概念并不是复数的“文化工业”概念,而是一个杂糅了文化霸权的全新概念。
刘海龙认为,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文化产业”概念不仅没有批判工具理性的文化生产方式,反而为其寻找正当化的理由和提供智力支持。它割断了culture industry这一概念曾经与批判理论之间的联系,而将其作为市场化、民主化和民族主义中新产生的话语,从而赋予其正当性。经济资本通过布尔迪厄所说的“符号暴力”,通过改换概念及其意义,影响着学术场域的运行。
“文化工业视角”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经过“理论旅行”和“符号暴力”之后,文化产业在我国已经剔除了其本身的否定意义,但这是符号资本争夺的结果,是符号遮蔽结构,是政治和经济权力场域对文化研究场域的影响。因此如果仅停留于其符号表面,我们是无法认识到被表征遮蔽了文化产业的本相的。对“文化产业”概念的溯本求源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文化产业的很好的视角,不管文化产业做如何的“意义置换”仍然无法完全摆脱“文化工业”的特征,以至于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在二者之间找到相同点,通过文化工业的视角解析文化产业的所面临的问题,很多疑问也能迎刃而解了。
1.文化产业的产品形式的同一化
文化产业理念核心也强调大规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同文化工业一样,其产品的生产也是一种标准化、模式化的批量生产。这些产品总是以消费者为标准的,因此人们能够毫无抵抗地接受它们。经济规律使生产者需求利益最大化,正如阿多诺所言,为了防止和排出新事物的出现,文化工业的机器会将所有未经检验的东西都当成是一种冒险而排除在外。因此我们会看到电影不断重复固定的模式、无数次打着致敬经典的旗号翻拍。
流行音乐、畅销小说、商业大电影也同样如此,固定的标准清洁、人物和结构,就像是机器上的标准零件一样,随时可以进行批量生产。其实DC宇宙的“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海王”、“闪电侠”、“丧钟”、“绿箭侠”与漫威宇宙的“哨兵”、“钢铁侠”、“美国队长”、“纳摩”、“快银”、“死侍”、“鹰眼”等超级英雄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2.文化产业的产品内容的庸俗化和娱乐化
文化产业的产品不是单纯的物质产品,其内容应该是能体现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的。但在资本的操作下,大批量工业制造出来的文化商品使得文化产品的数量急骤上升,为了囊括最广泛的受众,提高文化产品的接受范围,文化产业逐渐下降了应有的文化水准,更多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过于追求娱乐,甚至不再考虑严肃主题,不再注重艺术文化对人的精神引领作用,让大众在消费中体验快感和轻松,不可避免降低了自身的文化水准,走向了单调和庸俗。
如近年来的古装IP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于古代生活的想象。在各类清宫戏中活跃的康熙帝和乾隆帝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历史人物,导演和制片者不断“戏说”康乾,为其增添戏份,而不忠实史实,架空了历史,使原本严肃的历史事实庸俗化了。但这样的戏码却被不断的复制粘贴后搬上银幕,这一事实则反映了机械复制本身普及机器特性如何将文化艺术降低为一种简化的娱乐。
3.消费主义冲击文化艺术并遮蔽了受众的主体性
考察人们的文化消费,我们不难发现,文化产品开始成为商品,并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又了一定的分离。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方式已经从文字时代的精致转向了视觉时代的粗放,因为视觉时代的文化消费是不给人们留下思考空间的,使得传统文化以文字为中介的想象方式被视觉和技术想象所填满、替代。
视觉转向和读屏时代的到来,使得我们的文化消费表征看起来很丰富多彩,但本相确实空荡荡的,看完了那么多通俗文学、广告、图片之后,仍然没有值得一提的收获和感悟,文化艺术在消费主义的语境中被解构了,与其他物品一同卷入了商品的世俗洪流之中。但这并不影响文化产业的产品打着“文化艺术”的标签,大批量的生产、复制、传播,通过不断重复地对受众灌输思想使受众逐渐接受并折服于文化产业。

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视角下,人类的现实社会中充满了“文化工业”的身影,一切大众的话语都日渐以一种文化工业的方式出现,通过政治、商业、教育、新闻、宗教等方式遮蔽了受众的主体性,在文化产品面前,人们开始丧失选择的权力。人们进行艺术鉴赏的自由主体逐渐被遮蔽——这一典型的代表便是广告,广告完全渗透进入了文化产业之中,广告通过加入文学、艺术等美化因素,遮掩了其传递的商业意识形态,使消费者欣然接受,这种不间断地强化作用,加深了文化产业对受众深度思考的消解。
4、文化产业脆弱面临意识形态入侵
消费社会的兴起,使得文化消费更加“符号化”,商品拜物教不断侵蚀着我国精神社会。如国外超级IP发展迅猛,大家也看见了排名前16的IP中,没有一个来自于中国。
我们如今熬夜排队看首映的是复联、魔兽;花钱看展览的是海贼王、高达、龙珠;游戏玩的是马里奥、宝可梦、龙珠;甚至我们现在的幼儿教育都是迪士尼授权的。当你在看权游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大量美剧和好莱坞电影进入我国后,其意识形态入侵的势头越发难以控制,可能会带来怎样的问题呢?我国有着众多优秀的文化,但却没有得到很好的IP开发,文化资源大量流失,没有出现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IP。就连三国演义都是由日本做成了游戏IP进行开发的。
在“文化工业”理论的参照下,我们对文化产业的问题进行了“非工业化”的剖析。文化产业的确带有文化工业的影子,但我们却不能因为文化产业的问题而因噎废食,否定起积极意义,也不能忽视其“工业化”问题,只认经济效益而抛弃社会效益。
根本核心:重构特色文化产业批评理论
为了使文化产业更好地发展,参照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所指出的问题,我们最重要的便是重新构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批判理论——阿多诺的理论虽对我们有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我们不能总拿着西方批判理论来指导我国的文化产业,我们需要构建理性的文化产业批判理论指导自己的文化产业发展。
20川大QQ群:787045627
20西财QQ群:970142904
添加Y.C.微信号:cdyuhan-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