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是为了生-爱默生《美国学者》读书笔记
循着邓老师的书单,阅读了爱默生的演讲之一《美国学者》,虽然尚未能完全明白,但是还是做以下笔记,努力亲近伟人之思想,期盼能贯通于个人的生活和行动中,成为一生的学习者,活出生命的质量。
一、 认识自己的作为完整之人的高贵
“人”不是一个农夫,或一位教授,或一位工程师,而是他们全体的总和。“人”是神父、学者、政治家、生产者、士兵。在分裂或者社会的状态下,这些职能被分为不同的个人,而他们每一个人都致力于完成共同工作中分派给他们的任务,同时每个人又都做着自己的工作。这个寓言暗示,个人若要把握自己,就必须常常从自己的工作中脱身出去,去了解其他的劳动者。
初中毕业时,第一次出门打暑假工,在一家塑料厂做流水线工人。工厂的分工细致,从造模、抛光、叠盒子、打磨、封箱、打包装,都有专门的工人在执行。我当时负责叠盒子,886的工作时间,午晚餐1小时,一天11个小时都在叠盒子。说来也是不费劲儿的活儿,但是饭点未到便饿到发慌,钟声一响便冲去饭堂打饭,晚上回到宿舍睡得异常香甜。这样的工作按小时计费,2010年的时候,时薪5元,做了半个月,涨薪5毛钱,我们这群小孩开心得不得了。就在这家工厂里,我初中毕业的暑假结束了。
现在,想必我当时的工作已被机器取代了吧?这样的机械化的工作里,一天除去吃喝拉撒睡,时间已经被机械化的劳作侵占,视野仅仅局限于手中的塑料盒子,从来没有想到我正在浪费我的生命,从来也没有想过自己利用这些时间能有创造的价值和可能性。在这样的细化分工中,思考的时间,创造的空间,发挥更大价值的机遇,皆不在我们的考量里。我只是一枚生产工具。物化,在这样无创作的社会分工里,就是把“人”变成了“工具”。因此,爱默生警醒我们,不可被割裂,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完整性,保持自觉和思想,认识自己的尊贵和可能性,有勇气从无创造和机械化的劳动中背离出来。同时,爱默生在讲述人之完整时,也给出了我们避免被工具化的路径:
大自然以他一切平和或劝诫的图画劝导他,历史教育他,未来则邀请他。难道每一个人不都只是一个学生吗?难道天下万物不正是为了这个学生而存在吗?而且,归根结底,真正的学者难道不正是唯一真正的大师吗?
二、 天地之大德曰生
上帝之网这无法解释的连续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却有一种始终循环的力量,使它不断返回自身。这恰恰就像学者本人的精神,他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精神的起点和终点——但它包罗万象,无边无际。大自然的光辉也广阔深远,它层层相叠,像光线一样照射着,上下起伏,没有中心,没有周边——无论是以整体或是灵性的形式,大自然都急切地要向心灵展示它自己。
如今的一切都是被割裂开的。人被大机械化生产分工给割裂成一个个功能、生活被割裂为工作和娱乐、知识被割裂为一个个学科、自然被割裂为动植物和环境。世界本是一体,被割裂为残缺的部分后,人又怎么能认识到自己的完整呢?爱默生所说的上帝之网,无始无终,因为它始终是一体的,这股力量是循环始终地返回自身,正如人的生命精神,也应该是循环往复地贯通,并为人的勃勃生机输送力量,这便是活的源头。
华德福教育里重视的,正是这样的联系和贯通。花不仅仅是一朵花,它吸收阳光雨露,它深深扎根于其脚下的土壤,蚯蚓为它松土,落叶为它施肥,蜜蜂为它播种,这样的图景中,孩子们观察和感知到了生命。将花与它所在的系统割裂,仅仅让孩子看到花的样貌,知晓花的名字,便是一种缺乏生机的教学方式。这样子,便可以明白孩子践踏青草、采撷花朵的缘故:孩子心中从来没有过小草和花之生命样态的图景,怎会晓得珍惜呢?杭州西湖的鸳鸯幼崽被游客抓起而死,我们除了谴责游客素质,更应该警惕,我们是否曾经用恰当有效的方式,引导孩子尊重生命?踏草、采花、折枝和掐死鸳鸯不足够使我们警醒么?想想轻生的孩子、伤人的罪犯,一个人如果从未被蓬勃的生命力而感动,那么又能晓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他将会看到,大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对应物,他的每一部分都与心灵息息相应。一个是印鉴,另一个是印记。自然之美正是人类心灵之美。自然法则也正是人类心灵之法则。因此自然成为他衡量自己成就的标尺。
三、确认书的崇高,使真理在“我”身上得到印证
书本上的理论是崇高的。最早的一代学者将周围的世界融入己身,并沉思世界,接着按照自己心灵的逻辑重新安排、重新表述这一世界。进入他心灵的是生活,出来的却成了真理。短暂的行动经由他的心灵,便产生出不朽的思想。俗务穿越他而过,出来时却变成了诗歌。过去僵死的事实,现在却变为敏捷的思想,它能站,能走。它或停,或飞,或给人以启发。它与孕育自己的心灵深度恰成正比,它飞得多高,就会唱得有多久。
爱默生在演讲开始不久,便提到自然和人的关系本为一体,而书本崇高之所在,也正是过去的学者将自然与人的一体关系,通过体悟和思考沉淀为文字,为当代人所享用,并与后世人交流,书本只崇高在于将人生转化为真理。同时,也应当警惕书籍的局限性,因为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地域、时代和传统的局限,而写出一本纯粹思想的书,因此书本并不是全然适用于所有的时代和个人。这样,因为阅读者的盲目,书籍的毒刃也会发挥其害处。“正如一个人对英雄的热爱蜕变为对其塑像的盲目崇拜”。这是多么可怕?当一个人,没有办法从偶像崇拜中脱离,那便容易失去理性,“他们爱书如命,却与自然和人类的天性无关”,变得教条主义。阅读,竟也会令一个人变得僵化和可怖。
人需要一种正确的阅读方式,那就是“使书严格地服从于读者”。阅读,需要一颗活跃的心灵。活跃的心灵是怎么样的呢?爱默生说,“活跃的心灵能看见绝对的真理,并能表述真理,或进行创造”,即一种运动状态,对真正的真理进行反思、诘问和自我恢复,并在创造行为中不断前进。创造性的行为值得一提再提,它的源头仍然在于活跃的心灵,从“心灵自身的善和公正意识中自发喷涌而出”。那么,便又回到,自然对人的影响了。人必须认识自然,感受生命的一体性,因为这是创造的源头。
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现今的教育中刻不容缓。身处知识浩瀚、质量参差的年代,人们要么被知识焦虑萦绕,要么陷入相对主义的牢笼。因而,人变得急功近利,或者立场不明,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容易让人陷入困顿和迷茫,而不能使人度过高质量而充实的一生。若想从知识中受益,就必须培养真正的学习能力,而人必然因掌握了这样的能力而受益一生。这样的能力,需要人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和可能性的笃定,对生命的敬畏和善意,大自然便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能力,需要人能有强壮的头脑,坚定的原则,能够明辨是非,看见真理,并将真理印证于生活,伟大的精神便能给予人启发;这样的能力,需要人具有创造性的行为,“人只有是一个发明家时才会读书读得好”。
真正的学者绝不舍得放弃身边每一个行动的机会,若放弃,他觉得是在失去权力。行动的智力用以制作自己璀璨夺目的产品的原料。这也是一个奇异的过程,经验据此转化为思想,宛如把桑叶变成了锦缎。这种生产过程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爱默生提到学者的责任,在于自我信赖。引用《美国学者》原文,“他要保存和传播英雄主义的情操、高尚的专辑、优美的诗章与历史的结论,以此抵抗那种不断向野蛮倒退的粗俗的繁荣”。愿自己有这样的笃定和信赖,认识自然之生机所在,认知自己。自然与我,本为一体。在自然中感知生之珍贵与喜悦,在过去的伟大心灵中受到启发,以未来为限期,行动、试错、更新、完善、聚合统一,去活出完整而高贵的人。自然在我得到印证,精神在我得到印证,成为一个完整而高贵的人,需要学习与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