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方志摘要
一、佛山外交【外国驻佛山机构 宋代,佛山便设有“市舶务”处理外籍商人的贸易事务。明朝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后,来佛山贸易的外商渐多。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外贸商务更盛。当时的大食(阿拉伯)、阇婆(爪哇)、占城(越南南部)勃泥(加里曼丹)、麻逸(菲律宾)、三佛齐(苏门答腊)、宾同陇(印度境内)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带来与我国贸易的锡、蜡、胡椒、槟榔、檀木、皂角、象牙、犀角、翡翠、羽绒等商品,不少要经佛山输往内地;他们需要购买的广缎、广纱、铁锅白铅、大黄、苏木、蒲葵、藤器、陶瓷、炮竹等商品,不少也要在佛山收购,然后转销往东、西两洋。外籍商人为了办理商务的方便,就在佛山设了商务机构。 据清道光版《南海县志》卷十,及阮元:《广东通志》卷129记载,外国商人曾在佛山镇东南隅彩阳里,设有22家洋馆。 据区瑞芝老人说,洋馆约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结束,因那时栅下海口汾江河淤浅,大货船驶不进来,洋馆便迁往别处。 洋馆结束后,22间房子由当时政府官买,用以建“千总衙门”(即现普君圩庆源坊“新丰电子厂”处)。】——<<佛山市文化志>> 二、佛山电影【第三章 电影 第一节建国前电影业的概况 佛山的电影业兴起于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第一间电影放映场名为民智戏院,取开启民智之意,地点在原梁氏别墅二友山堂旧址(现今升平路源汇里内)。辛亥革命后第三年(1914年),佛山第二间电影放映场开业,地点在桑园戴家大屋(今莲花路),取名“雅廉”放映场,1927年歇业。早期的电影放映是用人工操作映机转动带动影片运行只映出画面而没有声音,由讲画员讲解画面内容与情节,故称之为“默片”或无声电影,俗称“映画戏”。偶有根据影片内容,用留声机放唱片配合,以加强放映效果。设专人守门兼售票,守门人手摇铜铃高声叫卖座,每位收5个铜仙,即场入座观看。之后,汾江映画院、升平影戏院分别于1917年和1924年先后开业。20世纪30年代,佛山已有升平影戏院、大世界映画院和太平戏院3间电影院,均集中在升平路一带。 1936年,佛山开始放映有声电影。上映第一部影片,是由当时电影名星蝴蝶主演的国产片《歌女红牡丹》,第二部影片是由金焰、阮玲玉主演的《野草闲花》。初期的有声影片是立盘发声片,片上只带歌声,对话则用留声机配合。放映第一部片上发声影片是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在日本拍摄的《雨过天青》,以后陆续放映的有声影片有《生活《赛俞》《蝴蝶夫人》《五鼠闹东京》、《两个烟精扫长堤》等等。 30~40年代初期,影片供应全由影片商经营,按每部影片价值定租金底价,以“包底分帐”办法收取片租。40年代后期,始有“天一影片公司”“联荣影片公司”两家影片商,分别为当时的升平影戏院、太平戏院供应影片。影戏院每天上映4场,白天晚上各放映两场。分前座、后座、厢座3种座位票价,采“划位定座”入场办法,观众男女分座。戏院人员一般21~2人左右,分设帐房、售票、宣传、放映、发电、守闸验票、带位。电影场内缺少通风设备,空气混浊,仅在夏天用布制成排扇,以人力拉动扇风。 随着电影业的兴衰,电影院不断更变动,至建国前夕,有国泰戏院、金都电影院、娱乐影戏院3间,地点均在升平路。 佛山市城区电影(剧)院的历史沿革见表3-1】

——<<佛山市文化志>>四、佛山文化大件事 民国时期 民国2年(1913年),在三界通衢(今朝阳街)兴建佛山大戏院。 民国3年(1914年),座落桑园(今莲花路)的雅廉放映场开业。 民国6年(1917年),汾江影画院建成开业。132年改名为“大世界影画院”; 民国35年(1946年)改为“娱乐影戏院”。今工人电影院前身。 民国13年(1924年),升平影戏院建成开业。 民国37年(1948年)改名为“金都电影院”,今人民电影院前身。 民国14年(1925年),南海县政府下令禁佛山“出秋色”,岭南派画家黄少强在《佛山精武月刊》第3期撰文驳斥。 民国22年(1933年),南海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地点在中山公园内。此时,永兴街有一所流动图书馆。 民国23年(1934年),南海县政府下令民众教育馆与流动图书馆合并。 民国36年(1947年),国泰戏院开业。 建国后 1950年 3月 10日,由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收南海县政府民众教育馆。正式成立佛山市人民文化馆。 市总工会临时接管私营金都电影院,改名为工人电影院。 1951年 4月 原升平路万寿宫改建为市工人文化宫。 6月 成立佛山市人民政府文教科,王灿任科长。开展职工业余教育,社会识字教育,建立有线广播站,加强文艺、体育活动及戏剧、书刊审查管理等工作。 年底,市总工会把工人电影院移交给市政府文教科。——<<佛山市文化志>>五、佛山博物馆发展1、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 佛山市博物馆于1956年筹建,以祖庙为馆址,并把祖庙以西二万多平方米荒地开辟为公园,美化了环境。同时征集了文物2000多件。1959年10月,经省、市政府批准,正式成立佛山市博物馆,向群众开放1962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祖庙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以庆真楼为陈列馆,举办文物展览。此后,逐步健全馆藏文物保管制度,开展文物普查等业务。1966~1971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博物馆业务瘫痪,祖庙停止开放1972年恢复博物馆业务工作,并在祖庙公园新建1座面积为800方米(2层)的展览馆,于同年4月14日开放使用。1973~1981年,逐步完善博物馆的业务建设,添置了大批陈列柜架。并将明代正德十六年原郡马祠的“褒宠”砖雕牌坊以及鸦片战争时期佛山铸造的4000公斤铁炮两门,迁建在公园内。另外,还维修了“孔庙”,增设碑廊、钟廊,重新制作“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烂的陶塑“双龙壁”,恢复原样,整修了大院内的绿化与道路,博物馆的建设初具规模。 为适应开放改革的需要,博物馆业务建设进行了革新,于1985年增设了“文博图书资料服务部”,为地方史研究提供史料;积极举办各类专题展览;增设“游客服务公司”;增建“福林楼”,为游客提供旅游纪念品和生活方便,从而发挥博物馆多功能的作用,成为佛山著名的旅游胜地。1978年观众为1245000人次,从1979~1989年,观众保持在170~200万人次左右,1986年观众为1964000人次。1987年观众数213万人次,1988年观众为216万人次。 2、馆藏文物 (一)文物征集 佛山市博物馆从筹建时起,即着手进行文物的征集工作50年代初期,征集文物的主要途径是调拨和接受捐赠,凡市属庙宇、寺庵、古代手工业遗物、生产工具、家具、民间用品等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地方文物,均由市政府批准,无偿调拨给博物馆。文物征集工作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热心支持,梁天眷、辛棠、陈绪祖、梁偶伯等老先生,捐献了陶器、瓷器、字画一批另清代大型金木雕彩门1对,明代宣德年观音铜像1尊青铜汉洗、清代冶炼炉等文物,亦在这←期间征得。 1957年全民整风运动和反贪污、反浪费运动,在各单位的清理物资中,收集到一批珍贵的文物,其中有明代万历年的青花炉、清代雍正年的青花夹子炉、著名的佛山大葡萄屏风全幅木雕等50多件,藏经书1700本。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在废品收购站清理收集的文物有周代素带钟战国雷纹耳鼎、汉代铜镜、三国铜鼓、铜锅等历代铜器379件,明清铁钟、冶炼炉、抗英火药炮铁器116件,清代锡器30件、明清时家具112件,明清字画148件,宋、元、明、清时期的陶器、宋龙泉大碟等100,纺织机具、工具17件。 作为博物馆大院的配套设施,还有征集到的明代原省元巷如意斗拱牌坊1对,用作祖庙公园正面门牌坊(另一个安装于中山公园秀丽湖正门牌坊);原药王庙青石雕云龙柱、石行会馆的石笔,被安装于祖庙公园内;原麒麟社麒麟石刻用作孔庙庭院照壁;原南泉观音庙石围屏用作祖庙公园“双龙壁”围屏;原粮油关帝庙的“八仙贺寿”陶塑瓦脊被陈列于庆真楼前,既保护了文物,又可供游人欣赏。 1960年12月,我市文博工作者在市郊澜石河宕大队旧圩对原始社会石器时代贝丘遗址进行了调查,并于1977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计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刀、石戈、硬削石器、砺石器、骨器,以及陶夹沙粗陶和泥质软陶两种共100多件,原始社会墓葬人骨架21具,可辨形的罐、缶、碗、豆等器皿一批,取得了南海古人类祖先在生产、生活发展演进方面的珍贵资料。 70年代后期,得到北京故宫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分别拨给佛山市博物馆瓷嚣、铜器、字画、货币等文物一批,提高了市博物馆藏品的质量。 此外,还配合地方基本建设工程,对澜石汉墓群,奇石唐宋窑址作了调查清理,出土了一批汉代陶器、铜器、玉器等文物及唐宋瓷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业务需要,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多次调给我市博物馆陶器、古钱币等文物1000多件。985年进行了文物普查征集了有较高史料价值的清代道光年间的刺绣花谱、大铁钟和一批出土文物,初步掌握了佛山文物分布概况,为系统,科学地征集保护文物提供了依据。佛山市博物馆成立后,还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征集了清代佛山铸造的大型铁炮,为中国军事博物馆征集了明清时期佛山铸造的兵器,为广东省博物馆征集了清代佛山铸造的铁鼎和纺织机等1000件具有一定价值的地方手工业文物。 在馆藏文物中,经国家鉴定为一级珍贵文物9件(其中画7件,铜器2件)二级文物185件(其中书法32件,画95件)。 佛山市博物馆历年主要藏品统计情况见表6-10

——<<佛山市文化志>> 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