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阳阳的信
公元一五五〇到一七〇〇间,中外在军事技术上实力差不了多少,中国清代中前期一直处在一个战争数量下降的阶段,而欧洲却在此时期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激烈战争,中外的军事模式才分道扬镳,出现分流。以火枪配比为例,欧洲人少,必须上线能迅速训练出成果的新式武器。中国人多,数万人里选出三千名在家就训练有素的弓箭手不是问题。配火枪得多少钱,管三千人的饭还能避免具备骑射技术的流民出现才多少钱,朝廷肯定会做第二个选择。太专业了还真没法说给你们听,因为我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不是特别明白的主儿。
都说“两宋雌伏”,纵使华夏文明“造极于赵宋之世”,脸皮上也不那么好看,又道“崖山之后”,哪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之起源,学术界仍然争议纷纷。但是我所编撰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宋代,为什么是宋代?一九九四年我只是听熟了评书故事《三侠五义》与《杨家将》,一九九八年我又开始看金庸的小说《天龙》与《射雕》了。正是因为这些文学作品的牵引,才让我有了去了解真正的中国历史的动力,最早能关注到的历史自然就是宋代了。用公元一千年前后来做故事的背景,也是有原因的,经过三百年大唐,五十年乱世,宋初的意识形态很有意思,都说杨家将抗辽,这杨家将早期在历史上也就是麟州土豪,杂胡而居,能抗辽正是因为其本身亦有“辽人”性格,知己知彼。
只是后来在历史上北宋为女真所掠,凄凄切切,话语圈层才由屈辱中发出忿意来。前有辽夏岁币,所以清明上河图中竟无一胡人,显见北宋末期已经有很强的汉民族主体意识了。终北宋一朝都在塑造四方慕我中华皆来归明,金庸在天龙八部中借萧峰之口说过:契丹还以叛汉投辽者为“归明”呢。宋初名将康保裔、王继忠(这可是真宗皇帝的发小儿)降了契丹、石元孙(宋开国重臣石守信之孙)降了党项,所以四郎、八郎之说实有所本(杨八郎本名王顺,很可能就是参考的王继忠)。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子也降了汉(那还是在宋朝建立之前),天龙八部的故事是在哲宗亲政太皇太后曹氏去世前后两年的故事,时间点很对,若放在太祖太宗两朝,这种意识还很薄弱。
但是流传甚广的《四郎探母》又不一样,这个故事是清初统治者为了规避民族矛盾而对原来的基础上篡改的作品。虽然流传甚广,但是流毒也不小。这个故事现出如此思想倾向的端倪,且见之于文字的,是开始于清代宫廷编辑的杨家将戏曲集《昭代萧韶》。这个戏曲集是乾隆嘉庆年间编写的,比我还能编,共有二百四十出。编写者虽然在《凡例》中自称“依北宋传为柱脚,略增正史为纲领,创成新剧”,但是它的“谱异代之奇闻,共斯民以同乐”,已经是为了他们的“激忠而劝节”的“圣化”,远离了民间的“演义”。杨家将中的不少人物,在这部戏曲集里受到了歪曲。篡改和歪曲得最厉害的是杨四郎和杨八郎(在《昭代箫韶》里他们的名字是杨贵、杨顺)的形象。用儿女之情调和敌对矛盾的“南北合”,主要是体现在这两个人物的性格里,也主要是开始于这部戏曲集。清朝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粉饰民族压迫的“旌善锄奸,寓千古褒惩之意”,把对外族侵略者燃烧着仇恨烈火的民间传说、民间艺术,变成了纯粹“各为其主”的两国之争。它虽然把辽写成了失败者,但对敌对双方都加以歌颂,对一切尽忠、尽孝、尽节的人,也一律加以歌颂,有些矫枉过正。而我一心想要做的是“导正”,谁知道后来竟然捣出那么大的窟窿来。
宋以前儒家文明对基层民众的控制力还很一般,儒家只是上层王权争夺统治正当性的工具,并没有在乡村治理层面加以有效运用。在宋以前也并不存在有说服力的儒学制度化普及模式,不可高估儒学统合政治与社会资源的能力,对老百姓日常生活起的决定性影响并不大。宋人培植文化优越感,突出主张种族之间的交往不应以武力取胜为准,想借此面对辽、夏威胁(后又有金)时扔保持心理上之优势。夷夏之辨在宋代兴盛,即起因于疆域狭小引起的自卑感,也与宋儒企图用文化优势补军事衰败的脆弱心理有关。
宋初整体上的精神文明还是挺蓬勃健康的,才能产生岳阳楼记千古名篇,后来民心才疲弱了下来。而民心的疲弱与“不抑商”的商业社会运营模式有关,不想恢复故土迎回二圣的不只是赵构,老百姓也不想为了北伐再多被摊派赋税了。商业文明将人类社会所代入的始终都会是一种无间的境地,这才是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所表达的现实意义。不过终宋一代知识分子算是昂扬到底,留取丹心。元明清三代尽污华采,自打自脸,所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但是这个中国实为汉宋时空之文化中国,而非民族国家地理概念之中国。武王伐纣以周代商,周朝之“周”是周边的意思,以周所代者则是国之中者。打西岐犯朝哥起,中国已经是自西来者所建,故封国八百,谓之封建,所以说自那以后处处皆可是中国。
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Cīnisthāna,中文佛经译作震旦,有时也写作振旦、真丹、神丹,实际就是与支那互为转音。同时希腊罗马等著述中亦多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后在佛经和史书中译作至那、脂那等,又云Thin有“秦”的音,sinae有“丝”的韵,或自征伐或自贸易,到现在了新浪网(sina)也是用了支那的近音。只是近代日本人用这个名字称呼中国多些,大家听了别扭,才藏了拙,显露出“网上冲浪”的意思来。
更有称呼中国为“桃花石”的,说是突厥语对中国的称呼,传至西亚、东欧。丘处机拜见成吉思汗之行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有这个词,后人研究半天说是Tabgatch这个词的对音,说源自拓跋氏,五胡乱华之时,欧洲人称中国为拓跋氏之国,拜占庭历史学家称中国为Taugsat,中亚伊斯兰教徒称中国Tamghaj、Tomghaj、Toughaj,所以也有人称桃花石是“大汗”的对音。
所以说到关心国家大计上,我的愿望就是想在有生之年看到一个现代化的亚洲文明东方道统建立起来,中国能不能重新书写世界秩序并不重要,关键是自己站稳了才能扶别人。不用讲那些民主啊,自由啊的大道理,最大的自由其实是源于每个人的自治,每个人都能最大限度的做好自己则天下可定于一,不过稳不稳还得另说。
© 本文版权归 chowerwo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