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笔记99:形而上学的疑问

边界笔记99:形而上学的疑问
理性之启蒙,恰要使人知道理性之 可畏,以及神之同样可畏。
是泛神论决定性地成就了今天的 文明,同理,也是新教改革。
新教改革即把圣经译为地方性语言。
犹如一千个的莎士比亚, 哲学思想的分野如田野上的路径, 无法分清却又相互勾连一起, 重要的是因此认识了自己, 也认识了世界,针对个人思想的选择, 历史莫说纷芸,关键是个人的经验, 具体的人在有限世界的实践 让我们终获得自觉的能力, 去选择一条道路,如同 去登临彼岸的舟船,通过 个人的道德实践,对道德的 追求,在完成一种人的历史, 并在某种程度上和人类的历史、 自然、宇宙的历史达成一种 合拍(内在的理解),并收获 一种道德,既是个人的兴起, 又是回归一种天道,即完成 一种认识而回到那个永恒的 宁静——秩序中。
《纯粹理性批判》里, 自有一种教义,你可以通过 其它的阐释途道明了其义理, 但阅读它本身,阅读这样一部 伟大作品的本身,你仍然可以 得到一种教诲,一种直接的 教诲,一种启蒙,得亲身见到 伟大事物的那种摩顶的质朴的贯顶, 那种领悟,激励,唤醒, 昭示—— 对愚拙、沉睡心灵的唤醒。
启蒙运动的实质是理性崇拜, 为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担供了框架, 要比德国古典唯心哲学的完成早。
康德时期启蒙运动取得的 “每个人在关于理论基质或 实践本体的事情上都有 自我决定的权利”更多是 能据此认为:人的本性中 固有地存在着同一理性, 即个人自我的权利是对此 同一理性的实践,它的结局 仍会是一种宇宙论背景下的 唯心论,在中国的理学运运中, 也开宗明义就肯定了对实践此理性 (道德)的每个人都拥有的存在基础(权利)。 这时古典思想(时期)的中心。
形而上学作为理性以及 全体人类知识的守护者, 面临着忠诚的分裂—— 当代仍然是,只是更甚,体现为 形而上学存在基础的薄弱或阙无。
因新科学主张权威的自明性。
这一处境令人深感忧虑, 又令人振奋,当你的言论直接 触碰到这种忧虑的前沿, 而有希望去充当一个有用的人, 这种巨大的触碰激励着人有可能 去承担、充当起一个巨人,如康德—— 有感于莱布尼茨与克拉克的通信。
卢梭的良知立法是对的, 和吾“我的心意”的相关表述类同。
归咎于社会的诡计, 想到诡计,就会想到朋友那首 很优美的诗(我曾公开赞扬过), 但那是一种诡辨,我们可以看出 在心灵层面,诗里并没有完成那个 运动,这种修辞、诡辨,是那种 不好意义上的修辞,缺乏一种质朴、自然。
在哲学家、自然科学家以及 宗教人士激烈辨论之时, 诗人用他们的纯粹精神发出了感叹, 这一感叹包含了这一关切, 在包含了这一视角之下的对人的 命运的理解—— 以及如何达成一种幸福。
应该说是康德解决或纠正了 虔敬主义不依赖于理性的 不利处境,从理论上一劳永逸地 解决了起蒙运动的困惑, 并把它推向顶峰。
在这些泛神论的争论中, 康德见证和参与了启蒙运动 在这个世纪中让自己为一个 全新的发展做好准备的进程。
诗人发出纯粹精神上的感叹, 由他业已掌握并拥有的纯粹精神的 具体形态(形式)中发出—— 这对大全最感性、有力地直觉到, 因之而成这一人的精神,意志可 感受到的形式——人的感动——救赎—— 诗人的概叹,诗人唯有的家产。
康德的成就在于创设了一种虑及 启蒙运动面临之困难的成熟形态的 启蒙哲学,从而把启蒙运动带上了顶峰。
相对于神思清明时, 当你的大脑处于一种混沌, 因厌倦而疲倦导致, 可能更是一个成诗的时辰, 人之被激励奋起, 处于一种状态中, 可能于诗思来说 这才是神思清明, 这也见证了一种绝对的刻苦与毅力。
卢梭的良知立法是 建立在(达到)道德自由的的基础上的, 即关于一种道德的哲学。
就这样一路读过去, 康德的生平激励着我, 它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激励 (人类所有认知的实质都是 收获一种自我激励), 因为人类已堕落到这种境地, 要么自我激励,要么沉沦—— 已无导师。
仍怀着激动的心情 看一本形而上学的书, 形而上学,那科学(理性) 与全体人类知识的守护神 仍在当代的人间。
康德激励着我,如此 我从激励的实践中 看到我(的形象), 未全能沉睡(死亡), 而有良知,本性里 仍存留着固有道德哲学基础—— 那与生俱来的奠基性概想。
适当地与人交往、讨论 是必要的,但完全一个人 沉浸于其中,独自享有那 伟大的秘密—— 那伟大的激励, 在加深(持)心灵,在觉悟, 在道德实践,这是诗。
诗是独自去认识自然, 认识本质上都是独自去 进入、经验自然, 这上帝最伟大的赐予——机会。
诗是他独自领受了重建启蒙运动 历史基础的重大任务。
“康德的哲学发展与他 疲澜不惊的生活 形成了对照, 持续不断的,难以预见的变化 是其特性。” 多么令人神往啊。 昭示着大全的形象, 人类深沉的可能, 幸福是那么深刻、 平凡、奥秘, 希望又时那么苍翠、光辉。
“在《关于活力的真正测算的思想》中, 他力求表明,在牛顿学派和 理性论者涉及物理力计算之 本性的概想之间的争议,” 他就想起,在那时,在村庄、 郡县,他们工作着,从事 基实的研究、探讨, 独自面对着感兴趣的事业(计算), 工作也令人喜悦,朝新兴敞开, 他独自思想这个问题, 同时又有真实的友人的沟通、参与。
诗人要有独自去走向上帝的 勇敢——单纯。
一本书会如此有生机 (它本身的生气,不全是义理—— 由它本身的形象供给) 会让人的生活重新充满希望, 又出现光明的生机、新生。
调和牛顿科学与莱布尼茨形而 上学的工作。
规定—— 最伟大的工作都会 让工作者也感受到 新颖、生机勃勃, 这,他的出现在…… 这单纯, 这独自走向上帝的委曲, 这简朴、微红。
而人类真正的福祉也 取决于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通过与道德的联系, 才与人性的趣旨有了密切关系。
道德的主张,对康德哲学的 发展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
康德在形而上学的道德阐述 提 升了启蒙运动,赐予它 一种最本质革命——革新的特质, 即这一革新涵摄了人类学最本质的 觉醒(最本质实践)的重要地位, 释放了人类最本质实践的的可能性。
即是人类对自我、本性的 一次最深刻的思索——行动。
康德对形而上学在道德中的 角色阐述,赋予形而上学前所未有的 重要地位。
即康德哲学的道德表述赋予 形而上学新机,也是 康德哲学中的本质阐述。
“为理智提供了 理智的观念 对其适用的对象。”
真理和失败的 紧密关系, 康德真理路途的简朴、微红。
路途上的 靠近真理的失败, 在通往真理路途上 的表述, 人类的表现。
而这一切失败, 都是形而上学与自身 相冲突的实例。
《纯批》意在回答一个问题: 形而上学是可能的吗?
因为形而上学的疑问最终是 理性与自身关系的问题。
一切任务中最难的那件, 即自我认识。
康德的专业术语“纯粹” 意指不包含任何从感官经验中 得出来的东西。
这里,理性也是专业意义上使用的, 指涉认知中我们带给经验, 而不是从经验得出来的 概念性要素—— 即先天的概念要素。
其对象是我们孤独地运用 自己的理性 来认识事物的能力, 如认识上帝和灵魂的能力。
康德在做着一项伟大的工程, 其所设构想、决心、毅力, 以及一种战略和意志、 一种去行动的激励, 本身就够惊心动魄的, 也证实了人类的一种伟大存在。
认知除非具有先天基础 否则就不可能。
“看起来好像莫名其妙的是, 康德竟然给予自己的探究以 这样一特殊观感,亦即这个高度 争议性的、反经验者的假定—— 认知中存在着先天要素—— 显然嵌入了对自己哲学任务的陈述。” 即将这个真理、真理的获得 包含进自己要走的道路, 还有比这个更雄伟的预设吗? 即真理的获得、存在, 取决于我的将要寻找本身, 它的路途的所施敷发生, 还有比这个让自我的认识与真理 更天才的结合的想象吗?
人类的直观有一种自我映见的 能力,体现在逻辑上的时候, 即一种先天能力的重现, 人类有一种先天具备的思辨能力。
形而上学是可能的, 因它关系到人类的福祉。
继承康德,谢林试图认识经验之外的 形而上学,但康德的伟大 论证了理性, 论证了人类的认知能力。
形而上学的疑问必须解决, 解决需要哥白尼式革命, 同理,诗也有革命, 即哥白尼式革命, 仍然是经验世界之内的, 却是对经验之外世界的去认识, 或者说,诗是这样一种去认识的冲动, 但更多是一种这样去认识的实践理性。
2019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