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这几年一直有个心愿,希望每年都可以带着父母去体检一次,无奈工作原因一直没法实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死亡的感受越来越明显,在外漂泊的人,最害怕的事情大概就是突然接到来自老家的电话。
去年,家里的一位亲人因患癌症去世,十一的时候我曾回去看望过他一次,印象中身强体壮之人只剩下皮包骨头,身上插满了管子,躺在床上虚弱到连眼皮都无法抬起,听见有人来探病,嘴巴努力地嚅动着,似乎要说些什么。看到这一幕,我心里一阵难受,不仅因为看到他被病痛折磨的样子,还是因为死亡离我们如此之近。几周后,这位亲人就去世了,相比于悲伤,我心里竟然有一点点解脱之感,也许,对于被病痛折磨的人,死亡是更好的选择。
当我们为他人的离世感到悲伤时,其实是一种对自我的怜惜。如果用同理心去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对于已死之人,他们是没有任何知觉的,没有了感情,没有了思想,他们对人世间也没有了任何牵挂,不会因为见不到父母妻儿而感到痛苦。反而是这些依旧活在世上的人们,会因为失去一位至亲而悲伤不已。我们的悲伤不是来源于他人的死亡,而是想到自己再也无法与所爱之人相见的失落之情,因为对往事的追忆,才会一次次的祭奠以寻求安慰。
小的时候,每当想到父母以后会离开人世再也见不到时,我一个人要偷偷躲起来哭好久,这大概是我对死亡最初的印象。长大后对死亡似乎看得淡然了些,无聊时会幻想着自己将以什么样的方式离开人世,冥冥之中觉得在病痛中结束这一生的可能性最大。
有时想想,宇宙的广袤与无限,人在其中不及一粒尘埃,既然死亡是最后的结果,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这应该也是大多数人想过的问题。但是当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而死亡又不可避免时,如何活着就成了一辈子的问题。当我们与身边的人发生联系时,生命就不再属于自己一个人,等到思想日渐成熟,才发现好好活着是一种责任。
死亡常常被视为不幸,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对未知的恐惧。
正如孩童害怕黑暗一样,人类对死亡的恐惧,也因听信太多的鬼怪传说而放大。所以许多人才会诉之于宗教,宗教的意义不仅在于告诉人们,一个慈悲善良之人可以上天堂,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人们如何对待死亡。佛教中认为,人在世时感官受到躯壳的束缚,让我们无法看清这个世界的真相,而死后灵魂从身体中解脱,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听到耳朵听不到的声音,死亡不是一种结束,而是另一种境界的开始。基督教中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死亡并不是人生的终结,而是通向永生之门,一个人如果在活着的时候,诚心悔改,愿意承受人间的痛苦,弥补自己的罪孽,死后必定会和耶稣同在,得到永生。于是,修行之人对死亡有了更浪漫的认知,死亡便不再可怕。
以前一直想知道,人老后是如何接受自己即将离世这个现实的,直到某个暑假回家,奶奶神神秘秘地对我说,她和爷爷在我上学的时候买了两样好东西,我好奇地问是什么。奶奶领我到杂物间,指着地上的两口棺材说,“是我和你爷爷死后的房子,这样以后就不用麻烦你们了”。我感到很诧异,奶奶脸上竟然没有悲伤,反而是种孩子般的高兴,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应。村里的老人陆陆续续地离世,爷爷奶奶与他们仅剩的几位老伙伴在谈论死亡时,语气轻松愉快,我想大概是因为他们这一辈子送走了太多的人,遇见过太多的不幸,对死亡这事早已看穿。
对世俗的人来说,死亡是一件不太吉利的事情,大家一般都避免谈它。死亡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却一直假装看不见。而讨论那些必然要发生的事情总是很重要的,当人们都想隐藏必然要发生的事那一刻起,最后往往带来的是更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