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分泌失调以及我和他人并不相通的悲欢
我感觉自己好像快要成佛了。
最近大半个月发现,过去能让我感到快乐的、我以为能让我感到快乐的,现在统统都不能让我感到快乐了。以前吃东西会让我感到快乐,偶尔和朋友出去下馆子,或者自己偶尔放纵一次吃点零食,吃完后那几十分钟都会觉得挺愉悦的。但我昨天降重的时候实在是情绪烦躁,吃了一块德芙,想着甜食好像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让我觉得快乐一点,但吃完了也就那样吧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前两天刷小说的时候下楼买了饼干边吃边看,也觉得“也就那样吧”。以前逛书店逛展览逛街吃下午茶会觉得愉悦,但今天出去逛了一大圈,觉得“也就那样吧”,也是没有什么感觉。
并且我的“预知”能力越来越准确,我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进行“如果我做了会有这样的结果”的预料很准。大概是高中的时候就发现了自己有这种能力,会察觉到等自己高中毕业后会怀念高中生活,所以高三后期更深切地去感受“身在高三”,珍惜上喜欢的老师的课,珍惜和朋友相处的日常。前天和朋友去长隆,距离我上一次去游乐园有十多年了,去完了之后给我的感受就是:果然和我没去之前设想的一样,也就那样吧。
这种能力让我变得,没有我这个年龄的人该有的样子。20出头是个很年轻的年纪,这个年纪的人基本都是特立张狂、敢爱敢恨敢闯敢当、没有包袱不惧后果,会对一切都存有好奇心、探索欲和野心。我就没有。我好像能看到很多事情的结果/本质,谈恋爱会结婚/分手,创业会失败,工作大家换汤不换药地苦逼,别人看起来牛逼是因为别人只让你看到他牛逼的一面,努力大概率会失败,付出大概率会竹篮打水,世界和时代一直都很坏以前不觉得是因为以前高度不够看不到……好像一切都是可以预知的,都有了答案。
我觉得我这样说挺荒诞也挺可笑的,因为一方面我很害怕自己无法掌控一切,一旦事情不朝着我预想的方向发展,我就会很焦虑,那种失控感会让我陷入自我攻击和否定的情绪中。虽然我很明白这根本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又不是神,并且想掌控住一切是很狂妄的。另一方面我又陷入了因为掌控了一切而失去新鲜感从而掉入无尽的无聊中,所有的事情我都能设想到后续和结局,而一旦发现后续或结局很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或者“也就那样吧”,就根本不会选择去做这件事,比如上文提到的所有预想,及时止损过了头变成了完美预防。能跳出这种怪圈的事情大概只能是这样的:我设想这件事的后续和结局是我想要的,所以我开始去做,但中途发生了变故,事态失控了,所以我开始感到恐慌焦虑。唯有这种情况,我才能开始一件事。而我能不能扭转事态,则决定了我能不能得到满足或愉悦感。
我觉得这是我自己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我明白设想和实际去做其实差距非常大,道理真的不是用大脑和思维而是用身体和实际行动去理解的,而且万一实际做了的结局跟你设想的不同呢?现实HE设想BE岂不是亏了?我也意识到自己接近病态的风险意识,机会和风险永远是并存的,不能因为要冒风险而放弃机会,这样永远都不会取得想要的。这句话就是我用大脑去理解,而没用身体去理解的道理,所以我根本做不到,也根本就不懂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我实际践行的,身体理解到的,真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果然和我设想的一模一样”。所以这真的是一个很不好的状态。
我以前会觉得,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有什么毛病,怎么可能不去纠正。但我现在就在经历着这个,并且经历了很久了。我意识到自己有很多问题,但我就是没去改掉,我也不是破罐子破摔觉得自己就这样烂下去得了,但就是,真的没能去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因为觉得如果改了自己就不是自己了,也可能是因为觉得改了并不是正确的。
我是知道如何走出这个困境的,有个人曾经告诉过我,去做,去赌,然后去承担后果,去接受输赢,如此反复,渐渐锻炼出自己承担后果的能力,这样就不会感到害怕和慌张了。她说得很对。我现在的状态是,知道了门在哪里,手里也有开门的钥匙了,但我却没有力气站起来然后一步步走过去。我觉得这只能由自己来面对,别人是没有办法的。
不过我觉得自己也有在尝试着这么做了。虽然很慢,但我在往前走,这样也很好了吧。“我不是笨蛋,我只是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成功而已。”
说回多巴胺的问题。一切过去能让我分泌多巴胺的事情,吃美食,看书煲剧打游戏,甚至性快感,都变成了“也就那样吧”的感受。唯一幸存的是运动,我觉得是,因为我也很久没去跑步和游泳了,半个月前去游完泳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整个人的情绪波动变得很平缓,我之前说过情绪守恒定律,不想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里的话也同时不要让自己感受到太多正面情绪,尽量保持情绪的平缓。我之前也说过自己对自己共情能力超出常人的忧虑,甚至扼杀过一段时期,为了让自己不那么敏感以至于感受到比常人高出很多倍的痛苦。但我现在已经不这样了,我没有显意识地抑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但我确实也真的“波动”不起来了,可能这种抑制已经转移到了潜意识,我没有办法自控。
说真的我不知道这个状态是好是坏,是所谓的成熟理性还是行尸走肉。我会考虑这是不是抑郁症的前兆,但目前我觉得还好,我还有一定的行动力并且睡得不错,胃口也不差,所以我并不担心这一点,当然我也一直在注意着。
。
说一说悲欢和朋友的问题。
前天我去了长隆游乐园,可能是因为对比,我比以往更强烈一点地感受到,自己和外界的隔阂。我看到其他游客的欢乐、兴奋、愉快,但我自己却什么都不觉得。我坐在那儿觉得,嗯,好玩是挺好玩的,我也是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的,但我真的没觉得有多兴奋啊快乐啊开心啊什么的,情绪波动很小很小。但我觉得很舒服,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我觉得很舒服。而和非朋友以外的人待在一起,我都会觉得不太舒服,可能这就是我所能感受到的愉悦。
我并不质疑自己的共情能力(相反还因为太过剩而苦恼),但我确实没有办法和这些游客共情。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我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人,所以他们的感受和我也没有任何关系。
但朋友不一样。我很重视被我认为是朋友的人。
之前说过我交朋友就像入人物坑,慢热但长情,入坑十分谨慎但一旦入了就基本不会出坑除非有原则性错误。人生在世二十多年,被我定位为朋友的现在只有三个人。朋友对于我而言意味着无条件的信任和付出,我不求什么回报,只想他们过得好,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回报,那应该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得到同等的信任和怜爱。但感情这种事,真的是没有什么资格奢求的,别人没义务接受你的好意,更没义务要对你好,或者给你等量的回应。虽然会觉得关系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但这没法拿出来去要求别人,你只能奢求,奢求对方自愿满足你的愿望。感情中的一切都是这样的,你不能因为自己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就以此去要求甚至要挟对方,因为你是心甘情愿的,你是不求回报的,你只是因为想这样付出这样牺牲所以就这么做了,你没有资格去要求对方回应你,你只能期望对方也能像你对她那样对你。同样,感情也没有什么对错,只有适合和愿意包容磨合与否。我很幸运能拥有这样的三个朋友,我也很难过我失去了一个被我定义为朋友的人,失去朋友总是难过的,但我不能要求不能要挟,对吧,我只能奢求,那既然对方不再回应了,说明我的奢求也就落了空,该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转身走开吧。
。
尼尔机械纪元日语版的ED有两句我很喜欢的歌词:
そう僕らは今
ああ、無価値でも叫ぶ
ああ、無意味でも願う
是整个故事的写照,也是我对自己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解读。虽然我很喜欢官方语C说的那句话: “人类习惯用经验和主观主义来构筑意义,比如赋予不再出现的东西叫做失去,但这不过是世界本身的变化罢了。 ”但我确实觉得,人是需要这种主观和经验主义的,因为人需要构建意义感,但这种东西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所以只能靠人的主观和经验来构建和赋予。
于现在的我们,就算没有价值也要用力嘶喊着,就算没有意义也要怀有希望地祈求着。虽然听起来很荒唐,但这确实是唯一的出路。歌词还有下文,依旧是人类的群居动物本性,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都没有关系,只要有你就足够了,只要有你的陪伴和爱,其他肮脏的一切都能够忍受。我也认同这一点,但要找到这个人,真的很难啊。
© 本文版权归 Callenrees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