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2019年读的第一本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该书出版于1895年,相对应清末风雨飘摇的那个年代。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从局限性来说它并不能被称作一本传世佳作,但事实上在经历了上百年的不断再版,它仍是大家推介的必读书目之一,当不当论,时间已经给出了答案。可能,从学术角度它确实存在很多的局限性,学术论证不规范、归纳法的过度使用,自相矛盾的历史观,以及有失偏颇的种族主义观点等等这些,放到今天简直就是学术界的黑色料理,但就如本书前序罗伯特莫顿所说的,它的当代意义在于他发现问题的功能而非解决问题的功能。我想,这也是我们读这本传世作品的意义所在。
“学术”这个词,不是个随便就能贴的标签,一本书一旦披上学术的外衣,无疑会筑起一座高墙,阻隔很多非专业的读者。我也是在书架上摆放了好多年,最近抵不过不绝于耳的推介,才索性拿出来硬着头皮、走马观花地读了读,有些许感触。
全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第二卷群体的意见和信念,其中尤为甚的当属作者对传统和教育的剖析和一些引用。作者对传统的释义并不严谨,即没有精准的定义也没做任何分类,仅将它定义为代表了过去的观念、欲望和感情,是支配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些看不见的主人,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见可不见,有融合亦有冲突。在今天看来,传统的延续在经历了不断的构造、摧毁和再造,也已经进入了勒庞所说的最理想的状态,在保留过去的基础上以不易察觉的方式一点一点地改进。就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些陈旧的思想、习俗都被现代的生活方式一点一点地蚕食,而且随着时间的越往后推移,相互间抵抗的方式也越加温和,一些习俗、制度、甚至是精神都是顺应着形势,在田间地头、桌椅拐肘间的日常里被温和地改良了。同样,也有一些仍需要通过造势、激化矛盾来加快改良速度,比如在女性地位和对性少数群体的认同方面,与传统观念的对抗仍需更响亮的发声和更残酷的碰撞,获得一丁点的进退。勒庞说的没错,死抱着传统观念不放,极其顽固地反对变革传统观念的,正是群体,所以很多时候,微弱的力量只能从边边角角向中心一步一步瓦解,未来还任重道远。
关于教育,一直是个热度话题,一百二十四年前的法国人同当下的国人诟病的是同一个问题。百年前,就有有识之士对应试教育的弊病看得如此透彻,但即使经过百年后的变革,带有先天性顽疾的应试教育仍是我们普通大众要接受的不二之选,我想这里面有它的逻辑。教育从古至今已经不是某个小群体的特权,它的普及已经形成了新的供求生态,而这种生态也恰恰是适应应试教育的,只要教育的面足够大、足够广,这种生态就很难从内部打破,除非有巨大的外力作用。书中有一点是值得向小众推介的,就是该书作者对经验教学的推崇。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不是书本以及应试教育能带给我们的。这些用不着举例子,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同样体制里出来的,但他们是偷摸开了小灶的。物竞天择,是所有生态的逻辑,所以在大的生态里,总会有一些小的生态通过竞争优势游离到顶端,这部分人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温床里仍然头脑清醒的一部分人。在每个生态圈总都会有这样一部分人。所以,在面对我们无法改变的教育体制,和无法即可破解的传统观念时,自告奋勇,选择主动出击,才是必要的应对之策。
所思及此,过深不究。在粗略读过后,其实最大的意外之喜并不是来源于该书所讨论的群体心理学的主题,而是作者所引用的一位历史学家泰纳先生对教育做出的大段精彩的说明,简直就是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的西方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