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我屁事

从来无法接受鸡汤类文学的我最近被一本看起来像极了一砂锅乌鸡汤的书彻底洗脑了,虽然不能说从此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也是蹦蹦跳跳元气满满地接受新的每一天。不喜欢的人少了点,埋怨父母的事情少了点,对未来的迷茫少了点,所以,一定要说一下这本《被讨厌的勇气》。

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一位哲人认为:世界如此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在被诸多烦恼缠绕的青年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于是这位哲人便与青年展开了谈话式的辩论。(这位青年的想法像极了我,相信也很像你)

哲人引用了鲜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阿德勒的思想理论。阿德勒被称为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大家,却不如弗洛伊德和荣格富有盛名。比起弗洛伊德和荣格,阿德勒更重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更强调如何促使心理层面的改变发生。
“阿德勒心理学”,与希腊哲学一脉相承,想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这也是这本书采用这种苏格拉底惯用的对话式传播哲学思想方法的灵感来源吧。
以下是精挑细选并且对于我非常受用的几个理论来与大家分享。

创伤根本不存在
创伤、愤怒并不存在,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无耻之徒中的茜拉,是一个多年躲在自己的房间中闭门不出的中年妇女,她多次尝试走到外面去,像正常人去逛逛街。她非常害怕房间外的空间,一踏出便心悸不已、手脚发抖,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靠这种病拿政府补助生活。

如果出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例如一般的生活顾问和精神科医生,会指出"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过去的事情”,继而安慰"错不在你”。这种心理创伤学就是原因论的典型。
阿德勒的“目的论”讨论的并不是因为不安无法走出去,事情的正确顺序应该是由于她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绪。也就是说茜拉是先有了"不出去”这个目的,之后才会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制造了一系列不安或恐惧之类的情绪。阿德勒心理学把这叫做"目的论”。
假设她是由于"童年时期遭到父母的虐待而无法适应社会”,如果一直憋在自己的房间里的话,或许父母会非常担心从而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父母或许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得到小心翼翼的照顾。

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不仅仅是这些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止步不前。
现在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自卑情结是一种借口。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例如,已经生活很优越的人还会不断的产生"钱赚的还是不够多”或者陷入追逐美貌陷阱的姑娘会觉得"必须再开个眼角才更完美”之类的自卑感。这也说明了即使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完全没有必要自卑的人也会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家缠万贯的企业家、人人羡慕的美女,大家多多少少地受到自卑感的困扰。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
但是,有些人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在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变成了自卑情结。
将原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
"我之所以无法结婚就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缘故。”
"因为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
“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不敢向他表白。”

这些都是因为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卑的人越自负
自卑情结的另一个侧面,那些宣称"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人,他们同样也认为"只要没有A,我也会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人”。也就是身边经常听到的"要不是因为这个,我也能行。”
阿德勒认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所以自卑情结有时会发展成另外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优越情结”。
虽然苦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或成长之类的手段去进行改变,如此一来人就会想要用更加简便的方法来进行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班组部门领导、虚报履历、过度追逐名牌服饰等都是在用过某种方式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似乎显得"我”很优秀。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如果真正地拥有自信,就不会自大。正因为有强烈的自卑感才会骄傲自大,那其实是想要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如果不难么做的话,就会得不到周围的认可。
这里对栗栗姐本人来说非常受用,突然开始理解那些曾经看不惯的装哔人士ABCDEFG,并且还上升了一些怜悯之情。
还有一个常见的关于自夸的复杂实例,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夸耀不幸。就是那种总是愿意提起自己成长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时,他们就会用"你们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我的感受没人能懂”来推开援手。
这其实是一种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例如,我的身高很矮,对此朋友会用"没必要在意”或者"人的价值不是通过身高决定的”之类的的话来安慰我,但我总喜欢甩出诸如"你怎么能够理解矮子的烦恼呢”此类的话来拒绝,大家便再无话可说。如此,周围的人一定就会小心翼翼的对待我。通过这种方式,我就可以变得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

来我们回顾一下身边,是不是很多人都利用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恋的时候把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以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阿德勒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是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如果要问谁最强大,那便是婴儿。婴儿其实总是处于支配而非被支配的地位。”他们使用其弱势特点来支配大人,并且,婴儿因为弱势所以不受任何人支配。
谁都无法理解当事人的心情,但是,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做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阿德勒断言"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当然,我们不可能让人际关系消失,人在本质上必须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根本不可能做到与他人完全隔离。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好,我们继续回顾身边,我们几个是发小,十几年无话不谈的姐妹,A考上了名牌大学,B进了那家大企业,C嫁给了多金腿长的老公,D年薪百万,而我却一样都没有,于是竞争胜负关系便出现了,我产生了浓浓的自卑感。
这样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了"敌人”。
无法真心祝福过的幸福的他人,把他人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人生应该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绝大多数时光都是在路上。加入你没能到达山顶的话,人生又会如何呢?有时因为事故或疾病,登山活动本身也有可能以失败告终。这些情况下人生该怎么办??
阿德勒的心理学立场否定这样把人生当做登山等于把人生看成了一条线,经过形形色色的曲线最后到达终点。诸如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孩子过线式的人生: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
而,我们的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来,继续对照我们的人生,现在我为遥远的未来或许是5年之后设定了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那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只要拖延人生,就会无所进展,每天只能过着枯燥乏味只是在路上的单调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纠结过去、关注未来,而一直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那一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
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无论是20岁终结还是90岁终结的人生,都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
希望看到这里,并有上述些许困惑的大家能够受用。
『所谓自由 就是被别人讨厌』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