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到网上,人就容易变成沙雕?
01
人是有很多面的。
比如一个人在朋友圈里可能是一个很好很友善的人,但一旦到了微博上,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偏激的键盘侠,甚至成为网络暴力的一份子。
这看起来很分裂,其实很常见。
不夸张地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键盘侠的“天赋”,只要环境允许。
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处在一个群体之中,尤其是这个群体具有匿名的特性时,原本作为独立个人时的那种理性和判断力会被弱化,而盲目和冲动的力量就会增加。
稍不注意,你就可能会变成一个让自己都觉得害怕的人。
02
为什么会这样?
一百多年前,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写过一本很经典的书《乌合之众》,这本书就对群体心理的特性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剖析。
勒庞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聚集在一起的人群会表现出全新的特征,而这特征与组成它的个体们截然不同。
在群体心理中,个体的智力差异被淡化,个性被削弱。同质淹没了异质,无意识特征占据了上风。
换句话说,当我们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身份存在时,往往会表现的成熟、理性、富有担当,就像我们在周围都是熟人的朋友圈展现出的那样。
但是,当我们成为某个群体中的一员时,在从众心理的裹挟下,在各种情绪和观念的暗示下,我们就会像被催眠了一般,把身上隐藏的“暗黑”的一面暴露出来,就像在微博上表现出的那样。
03
那么,在群体当中,一个人会被激发出什么样的特征呢?
1. 易受暗示,易轻信
群体的心理更多受无意识的支配,这就决定了处在群体中的个人很容易被暗示。
在暗示的作用下,进入群体大脑的念头会被轻易地接受,并被认定为现实。
2018年10月28日,重庆市万州区一公交车行驶到万州长江二桥时,与一辆小轿车发生碰撞坠入江中,造成13人遇难,2人失踪的惨剧。
事故发生之后,有消息称事故“系一小轿车女司机驾车逆行导致”。 当时还有一张照片,照片中该女司机坐在路边、旁边是被撞坏的红色小轿车。

space
当时各主流媒体也对这条消息进行了转发,虽然有的媒体出于严谨考虑,也加了“据称”这样一个不确定的词,但无数网友们迅速对该女司机开始了攻击。
除了各种谩骂,还“人肉”出了她的很多个人信息,连其家人都受到牵连。
但是调查结果发现,事故的真正原因是公交车上一乘客与司机争吵,并和司机互殴导致,该小轿车女司机不但是正常行驶,而且也是事故的受害者。
这个事件就很好地验证了群体的易受暗示,易轻信的特性。
他们不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丧失了批判的精神,对出现的各种信息会很容易地相信。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各种谣言会非常容易传播的原因。
04
2. 易冲动,易怒
人在正常的状态下都是有自控力的,但一旦处在一种群体当中后,受群体成员的相互影响,人的自控力就会被弱化,然后像被催眠了一样被一个个事件所刺激,并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
前几日,著名笑星潘长江就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
在参加一档综艺节目的时候,因为他没能认出蔡徐坤,而被蔡徐坤的粉丝们围攻,甚至用不可描述的言辞攻击和辱骂他。
不堪其扰的潘长江出面回应到:
“我说的是实话,我真不认识蔡徐坤。我又没犯法,不能因为不认识就黑我吧?”
最后蔡徐坤也出来道歉,为粉丝的不当行为买单。
因为别人一句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话,就把这个人想象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然后用最没有底线的方式去打击这个人,这就是群体心理在特殊情境下的一种典型表现。
05
了解了这些特征,我们才能用一种更成熟的心态来看待周围以及网络上的群体声音。
你会明白,即使一种观点或者一种看法被多数人认同,也未必代表就是对的,因为群体的本质很多事情更接近于非理性。
你会明白,即使被一个群体否定和排斥也不是毁灭性的一件事,这可能不是你的错,而是那个群体的错。
同样,我们也需要理性地反思自己处在群体时的行为。
当自己处在群体中时,在很多人的推动下,你会觉得自己突然具有了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会让你觉得似乎拥有了无限的能量。
越是这种情况下,越需要理性和克制,因为一不小心,我们就可能被群体裹挟,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群体心理都是盲目的、极端的,它也具有很多积极的能量。而导致这种不同的关键,是你是否理性,以及你身边的多数人是否理性。
你如何看待群体心理?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