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传中的儒道思想
《正义》有言:“夫子本作<十翼>,申说上下两篇经文系词,条贯义理,别自为卷,总曰<系词>。”系辞传对《周易》“经”文的各方面做了较全面、可取的解析,其中包括了对“观物取象”创作方法的追述,对阴阳生成变化的阐述等。下面我就系辞传中是否蕴含大量道家思想作以介绍。
在系辞传中有许多观点、理论如阴阳缘起与内涵、道的概念、太极的起源、对卜筮的态度,与道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关于阴阳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乾、坤,其《易》之门邪”;关于道有:“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有圣人之四道焉”;关于太极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近代学者陈鼓应先生曾于上世纪末提出《易传》思想属于道家学派的观点,他的部分关于系辞传的观点有:“天尊地卑”等同于《庄子·天道》、刚柔相推源于以柔克刚,阴阳、太极、“道”“德”出自道家等等。[1]
我个人认为《易传》或系辞传中儒道思想皆有体现,很难以某一方的思想理论体系完全的解读或契合《易传》。如蒙文通先生曾说:“《易传》多论天道,言性命,言感寂,言道器,颇近道家。《易》家显然是有取于道家的。”[2] 又“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中的“仁”“义”又类似于儒家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
以阴阳观为例。陈鼓应先生认为:“‘阴阳’两字不见于《易经》,最早有关阴阳说的文献,见于《国语·周语》的记载:‘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春秋末期的老子视阴阳为万物产生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庄子继之。”[3] 他认为阴阳之说不存在于儒家典籍之中,而老子作为周室守藏史,他明确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显然是其对以阴阳解释自然现象的史官传统的一种继承。庄子也说过: "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 (<大宗师>) 《易传》的以阴阳解《易》的理论来源,当推老庄的阴阳气化思想。[4]
上面提到的《国语·周语》的记载是周幽王时期太史伯阳父对发生地震起因的解释。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这正早于周幽王时期,说明《国语·周语》并非最早有关阴阳说的文献。同时,《易传》中的阴阳概念起源于古代人民观察宇宙事物并将万物分类,并由两种符号表示的历史。阴阳符号是周易卜筮的基础,融合在了各种卦爻之中,这是一种内容决定的内部逻辑,而不是外来的手段。
关于《易经》中的道。《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这里的道是宇宙的生成起源。在“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中以未加工过的木料代指道,体现了道的质朴,且高于一切生灵。而在《易经》中的道,是宇宙万物遵循的规律,对每一种事物都有符合他们各自属性的道,如天道、地道、人道,或乾道、坤道等。一者为本源,一者为规则,有相似之处但并不相同。
关于太极。《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在高,在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阴阳未判,是为太极。[5]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这里的概念又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体现的含义是相同的。
[1] 陈鼓应.《易传·系辞》所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兼论《易传》乃道家系统之作[J].哲学研究,1989(01):34-42+52.
[2] 蒙文通《经史抉原》,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第164页。
[3] 陈鼓应著,《易传与道家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79页。
[4] 张丽娟. 陈鼓应的《易传》观批评[D].福建师范大学,2014
[5] (清)王先谦撰,《庄子集解·在子集解内篇补正》 [M],中华书局,1987年,第60页。